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新重庆】院士与重庆中学生分享现实版“人在囧途” 揭秘中国高铁速度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新重庆 日期:2024/03/29 17:22:41 点击数:
信息员 夏怡帆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中国高铁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最快高铁速度是怎样“炼成”的?3月28日,科学与中国“千名院士·千场科普”——院士与中学生面对面活动在重庆两江新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轨道交通工程专家翟婉明作了题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与展望》科普报告,与600余名师生展开分享与对话。

▲翟婉明院士与中学生对话。首席记者 张亦筑 摄

“我第一次坐火车,从江苏到四川,辗转奔波了三天四夜”

现实版“人在囧途”成了最好的“入学教育”“1981年,经过高考的磨砺,我被西南交通大学机械系录取了。”简短的开场白后,翟婉明院士便分享了自己的求学科研之路。

之所以报考这所交通大学,并不是自己当时对交通领域有什么特殊的志向,只是因为小时候他的老家交通很不方便,去哪儿都麻烦,让他对“交通”二字比较敏感,也比较向往。

开学前夕,他从家乡江苏靖江坐火车到位于四川峨眉的学校。作为一个“农村娃”,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坐火车。

“我第一次坐火车,从江苏到四川,没想到辗转奔波了三天四夜。”原来,当时的一场大雨,造成宝成铁路的一段路基塌方。无奈之下,他只能辗转多地绕道而行。

中途更换火车、车厢拥挤不堪,加上饥饿和疲惫难耐……让他深切地感受了一趟现实版“人在囧途”,当火车抵达峨眉站、他走出车厢的那一刻,听到负责接站的老师问:“你是交大的新生吗?”他再也没忍住,眼眶顿时湿润了。

作为一名与铁路相关专业的新生,第一次坐火车,惊讶地发现中国铁路的落后,无疑是给了他当头一棒,也成为了最好的“入学教育”。

“为中国铁路发展而学习,为让老百姓乘坐更快捷、更舒适的火车而努力。”这一趟“囧途”,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志向。

“16年的时间,中国已建成4.5万公里的高铁,超过了除中国以外,全世界其他国家所有高铁里程的总和!”

首创“翟模型”为中国高铁速度提供重要理论支撑进入西南交大后,翟婉明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和钻研,并以优异的表现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业,进入铁路交通科研的前沿领域。

活动现场,翟婉明回顾了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大家介绍了中国高铁的辉煌成就和未来发展前景。

▲翟婉明院士。首席记者 张亦筑 摄

“在1990年以前,中国铁路是时速才只有八九十公里,在经过6次大提速后,中国铁路速度有了质的提升。”他介绍,2008年8月1日,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京津城际高铁开通运营,正式开启了高铁时代,实现了中国铁路的历史性跨越。

现场,回溯这一切时,翟婉明感慨万千。他说,“从2008年到现在,16年的时间,中国已建成4.5万公里的高铁,超过了除中国以外,全世界其他国家所有高铁里程的总和!我们还是高铁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

辉煌的背后,是无数困难和挑战。没有建设标准,地形地貌复杂,运营环境严苛……在他看来,中国高铁建设遇到的困难,难度之大,世界罕见!

“没有高铁设计标准,如何设计高铁?这是高铁设计建造面临的最大挑战。”他给大家举了个例子,比如,高铁线路曲线如何设计?这直接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性与平稳性。但是,在高铁设计之初,这是一片空白地带。

没有标准,不能拍脑袋就干,怎么办?“我们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一个个解决,一步步前进。”翟婉明告诉学生。

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是翟婉明长期研究的方向。过去,传统的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理论是将车辆和轨道分开研究的,这不能很好地解决复杂的车辆与轨道动态相互作用问题。

针对上述局限性,翟婉明在读博士时,大胆地提出了“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首次将车辆与轨道一体化研究。也即是说,把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大系统,通过建立模型,模拟研究列车在线路上的运行行为,实现行车安全评估。

后来,这一全新理论体系也被称作“翟模型”,成为了国内外轨道交通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国高铁速度不断提升的重要理论支撑。

“有人甚至开玩笑说,翟婉明建的模型,仿真出来的火车像飞机一样”

遇到挫折不要心灰意冷,院士也犯过“最最低级的小错误”活动现场,翟婉明还与4名西大附中的学生同台并排而坐,围绕学业困惑、科学话题、未来规划等话题展开了对话。

“当年您在创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时,有遇到什么困难吗?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西大附中高二7班学生熊思齐问道。

“我们国家原来的科研底子薄,高铁对我们来说,是件相当不简单的事情。”翟婉明回答道,那时,还在读博士的他,非常期待我们国家能有高铁,尽管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会有,但他坚信这个目标一定能实现。

“前方的路很艰难,但我们做科研,一定要迎难而上。”他说。

正是如此,那时,他夜以继日地做去探索、去收集资料、去刻苦钻研,到底有哪些困难和挑战,如何去解决。

在这个过程中,遇到挫折也是家常便饭。

“作为一个博士生,当时提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新理论,胆子是有点儿大的。”翟婉明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师生就被他逗笑了。

他说,刚开始,自己用计算机建模进行仿真模拟,但算出来的结果却是,列车在运行中与轨道脱离了。“这就好比是,火车在轨道上开着开着就飞起来了。有人甚至开玩笑说,翟婉明建的模型,仿真出来的火车像飞机一样。”翟婉明一番话把现场师生逗得捧腹大笑。

▲现场师生聚精会神聆听院士报告。首席记者 张亦筑 摄

那时,他花了很多时间,都没有找到问题出在哪里,虽然他坚信自己的原理和思路方法是对的,但成千上万条编程代码,要找到错在哪里,犹如大海捞针。面对这样的挫折,他也感到过迷茫。

后来,休息了几天,调整了状态之后,他又继续查找问题。直到两三个月之后,他才终于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最最低级的小错误”。

“如果当时我放弃了,就不会有现在的‘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借着自己的亲身经历,翟婉明再次勉励在场的中学生:遇到挫折很正常,不要心灰意冷,“你们有很好的潜质去从事科学探索,对挫折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也要有沉下去钻研、思考的功夫。要有理想、有韧性,能坚持,不要轻言放弃,要抓住机遇。”

如今,中国高铁后来居上,已经从跟跑到并跑,现在处于并跑到领跑的过渡阶段,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翟婉明告诉大家,“将来要持续领跑,就需要你们这样的青年才俊加入,把‘接力棒’一棒接一棒传递下去,为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实现交通强国作贡献。”

活动临近结束,翟婉明还向4名学生赠送了科普图书,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鼓励他们热爱科学,勇敢追逐自己的科学梦想。

▲翟婉明院士为学生赠送科普图书。首席记者 张亦筑 摄

翻开院士赠送的科普图书,看到院士书写的“热爱科学、建设祖国”几个字,高二13班学生王紫涵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崇拜!希望明年考上理想的大学,我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潜心去做科研,为国家的科研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二学生王紫涵展示科普图书上的院士寄语。首席记者 张亦筑 摄


来源:新重庆2024年3月28日https://wap.cqrb.cn/xcq/NewsDetail?classId=1551&newsId=1909367&staticUrl=https%3A%2F%2Ft.cqrb.cn%2Fv5MI


信息员:夏怡帆  作者:张亦筑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