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张锦:提高认识、开拓思路、广揽英才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4/03/21 08:50:00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2013年底学校召开了人才强校主战略推进大会,并推出了系列人才强校实施措施,在校内外乃至国内外引起了反响。应该说“人才强校主战略”的内涵是丰富的,既包括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包括了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既涵盖了科学研究工作者,也涵盖了教育教学工作者;既与教学科研工作有关,又与管理服务工作有关,的确是学校诸多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人才辈出”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

看看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知名大学的情况,不难发现,“大师云集、英才辈出”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如: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 ),历史上出了40位诺贝尔奖得主、30位普利策奖得主,培养了美国8位总统、以及像微软、IBM、Facebook的企业创始人等杰出人才;成立于1861年的麻省理工学院(MIT),历史上出了70位诺贝尔奖得主,培养了如我们熟悉的钱学森、贝聿铭等一批知名科学家;成立于1868年的加州伯克利(UC Berkeley)历史上出了69位诺贝尔奖得主、15位图灵奖得主、7位菲尔茨奖得主,有132位科学院院士、91位工程院院士。更不用说国内一流的清华大学,有74位院士、79位“长江”、117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上海交通大学有36位院士、95位“长江”、85位“杰青”、26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等。这些历史的、现实的经验印证了“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学校把人才战略作为第一要务抓住了大学的根本,人才强校思想体现了大学的科学发展之路。

招揽学术英才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当务之急

我校历经坎坷,经过全校师生多年的奋斗,学校得以不断发展,在师资队伍数量、在校学生规模上有了快速增长。但是,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海外学历比,以及本研比、生师比等一些反映学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指标不尽人意,在科研水平与成果、人才培育质量与水平上形势严峻。

在全国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长期领先、排名第一的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 ,本次被追赶,与东南大学并列第一,主要差距在科学研究水平上。根据公布的评估结果,在科学研究水平最高的第一段的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和我校等5个高校中,最高93分,最低81.2分,我校得分81.3,排第4位。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学研究的评价中,除了我们的重大科研奖项偏少偏低、国内外代表性学术论文偏少偏低外,我校的ESI高被引论文、和Science/Nature高水平论文这两项指标得分为0,从中可见我校的科研水平与国内其它高校比有较大的差距。今后,体现我校办学特色、反映办学历史的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还能保持全国排名第一吗,值得深思。

造成科学研究水平不高的原因,除了绩效机制方面的、学术氛围方面的原因,以及教学与科研、研究生与非研究生、学生与教师等结构性问题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就是高水平的学术人才缺乏。目前我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都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但是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学术人才是最为紧迫的、最急需的。所以学校把人才强校作为第一要务,是抓住了发展的根本、要害。

 “输血”加“造血”是人才倍增的关键

近日,中科院郭光灿院士说,“人才体系建设要输血更要造血”,提醒我们在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中要关注“增量”与“存量”、关注如何引得来和如何留得住人才。

我校在长期办学中形成了工科重文理轻、行业特色十分突出,表现在学科和专业上,应用类比重大,基础类少和弱,新兴交叉类不多,加之地域环境的国际化程度不高,若不采取超常规手段、施展大手笔,的确难以突破人才瓶颈。因此,一系列人才措施加上国际化战略措施成为必然选择。

不过,大量的高水平人才的引进,需要优质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优良的学术氛围,才能真正见到成效、发挥作用,实现提升学校发展水平的目标。从我校目前的情况看,应该重视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大力营造做学问、做研究的软硬环境。要尽快结束一些教授及大多数教师无研究室、无实验室可去的状况,要通过一些措施逐步减少、直至消除重数量轻质量的考核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把各种规模的学术报告、专题讲座、学术讨论、学术交流以及文化、艺术、科技竞赛等活动做成常态,变成每位教授的工作职责。第二、制定不同类别、不同水平的学科团队建设规划。全球顶级的专家的引进随时敞开通道;战略性的、前瞻性的、跨大学科的由学校层面制定建设与培养方案;既有优势特色学科和部分新兴交叉学科应该由各个学院制定建设与培养方案。第三、建立支持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制,在经费、考核办法、工作量方面细化措施。这样,“海归”才不会变成“海待”,“本土”才不会流失。引进的人才、本土人才才能融合、渗透,共同发展。

 

个人简介

张锦,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常务副院长,物流研究院院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教育部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成都市科技顾问团专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课题,以及多个城市交通规划、物流规划,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软件银奖。担任ICLEM国际学术会议主席、《西南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

作者:张锦     责任编辑:陈姝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