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教育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结合老师们提出的研修需求,10月12日下午,主题为“课程思政建设与推进”的西南交通大学第八届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第六场报告于线上举行。本次讲座特邀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国家教学名师沈火明教授和复旦大学公共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教学名师石磊教授分别作报告。来自我校、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十所高校近五百位老师共同在线学习了课程思政建设与推进的理念和方法。讲座由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副部长王蔚主持。
首先,沈火明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为题进行分享。他指出,要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对课程思政建设做“顶层设计”,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使思政建设全程融入课堂教学,并给出提升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能力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他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以及力学基础课程教指委等高校和组织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案和举措,强调“要做到课程讲授不减量,育人提质量”,将立德树人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并给出了具体实现路径。沈火明重点以工程力学课程思政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在课程思政一体化设计、为学生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多维学习生态过程中建立的一条主线、两个资源库、三个教学环节、三个实施步骤的“1233模式”。
课程思政元素需要考虑哪些层面?如何更好地挖掘这些元素?沈火明从国家、精神、人格、智力层面和科学观等角度进行了解析,并提供了课程的知识点、研究方法、社会热点、学科发展史等五个方向的挖掘路径。随后,他引入北京工业大学和西南交大课程思政的实施案例,分析了上述思路和方法的可行性。接着,辅以多则案例,他讲解了思政元素的具体融入模式,从而实现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思政教育要遵循规律,要恰如其分,就像放盐也要科学,不能‘重口味’。”他强调。唯有如此,学生才可自然接受、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励学生内动力,从而拓展与深化课程建设。
此外,他还从好老师如何传播正能量、进行有效师生互动、打造良好育人环境、以及实验实践和教材建设方面,讲解了思政融入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平衡基本实验与创新实验的比重、充分运用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等要点。最后,他提醒老师们,“我们强调的不是堂堂课程有思政,而是门门课程有思政。”
讲座下半场,石磊带来了以“专业知识体系和思政元素的学理性融合”为题的分享。他讲了两个生动故事,抛出了“课程思政”到底难在哪儿的问题,并警示大家——形式主义和“两张皮”会毁掉课堂。
石磊剖析了思政元素的范围、四个“融通”的实现方法、如何设计全流程“思政”等三则难点,然后娓娓道来每个难点的解决途径。他强调,“‘思政’有宽有窄,而育人意义上的‘思政’应宽不应窄”,思政要宽但不能宽泛,和学科一样需要有边界。结合教学和生活现象见闻中,石磊对综合素养和专业素养的特点做了分析解释,提出:课程思政必须实现将专业知识体系与育人元素在学理上融为一体。“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妄自菲薄、不能历史虚无。”忆古思今,石磊演示了如何从客观历史中找出思政逻辑。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四个“融通”的策略,即专业领域与相关学科打通、历史与现实打通、中西方相关文献打通、理论与实践打通,并使用相应案例对其背后的深意作了进一步解释说明,他强调,教室这个场域归根到底属于学生,教师要运用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方法,对讲台上的每一句话负责。
为攻克全流程“思政”的难点,石磊从专业、课程、内容、教师以及“顶天立地”“四个自信”这六个关键点一一解析。他强调,教师要重新审视自我,研究课程,按育人的新要求补短板强弱项。另外,理论上要力求系统、前沿,同时,站在真实的实践当中,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审慎的眼光去评价,做到“顶天立地”。
最后,两位老师对参会老师在课程思政开展中遇到的案例引入方式、评价考核方法等疑惑进行了解答。老师们表示,沈火明教授的报告层次分明、逻辑周密,课程思政案例丰富详实,传授了成体系的建设方法;石磊教授漫话课程思政建设,蕴含深刻的哲理启示,发人深省。两场报告都很有启迪性,值得仔细体会琢磨,自己对课程思政建设方法有了新的理解。他们将从两位老师分享的丰富理论与真实案例中汲取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推进思政建设工作,以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