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68期 > 第八版 > 8版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68期 > 第八版 > 8版 > 正文

一所大学的抗战 编导周力军说

来源: 日期:2023/12/06 15:47:23 点击数:

Q:周导您好,看过《一所大学的抗战》之后,作为交大人我感到十分自豪,您能谈谈创作这部片子的初衷吗?

A:2016年是交通大学成立120周年,各个交通大学都在筹备着双甲子校庆,2015年9月,我们河北校友会想向母校献礼,当时我们奔赴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校址立了一块碑。时任学校副校长朱建梅是运输系比我晚两级的亲师妹,她对我说,“师兄,明年120周年校庆,除了这个活动,还能不能用一些其他的方式向母校献礼”。河北校友会秘书长 《一所大学的抗战》总制片人甄虎对我说,“师兄,你从事影视行业这么多年, 咱能不能从影视方面做文章呢?”我一想拍纪录片吧,决定把唐院从1896年到1949年,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离开唐山这段历史给拍下来。后来才发现要资料没资料、要线索没线索、要人员没人员,最主要的是没经费。首先就是筹集经费,甄虎在河北的师弟拿了20万作为启动资金,但20万对于一个剧组来说根本不经花,在便宜的快捷酒店里,房间很小,小到机器都展不开,拍摄条件也比较艰苦。好在我的一位师弟给剧组资助了50万,才使得我们的这个项目起死回生。全球的校友们得知我们在做的这个事后,自发地组织募捐,募集了一部分资金,因此第一部《唐山时代》就拍出来了。

Q:我想《唐山时代》的首映式一定特别的难忘,您跟我们说说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

A : 它是2016年5月份在学校首映的,当时的场景令我印象深刻。300多位老学长、老教师、学生来到了现场,他们第一次看到我们学校的校史通过影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十分激动,尤其是时任学校党委书记王顺洪,他拿起话筒几度哽咽,说不出话来。“第一次看到我们学校这么伟大,前辈这么值得我们去敬仰”。

Q:那《一所大学的抗战》是在什么机缘下拍摄的呢?

A:拍了前两部之后,我对交通大学的历史了解越来越深,发现交通大学在抗战时期的历史特别独特,不同在三方面,一是当时交通大学处于教育部和铁道路交接不畅的局面,只能自救图存。二是其他高校他们大多迁去的都是汉族地区,唯有唐山交大迁去的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加上这个地区经济不好,非常贫穷,所以当时唐山交大的办学尤为艰难。三是抗战后期,其他学校可能是在做学术考古,而当时唐山交大的毕业生直接投身于抗战,其中一部分人投笔从戎,比如作为美军翻译上前线,另外一部分人是在西南的战略工程中发挥作用。在纪录片中我们也用了两集来讲这些工程,包括钱塘江大桥,滇缅铁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输油管和呈贡机场,云南驿机场等战略工程,这些工程对中国抗战的胜利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经过我们的考察,确定这些工程都是由我们交大校友主持修建的,很多人没有去整理这部分历史,这些在历史上是被严重低估了的。

Q:那您跟我们讲讲拍摄过程是怎样的?

A:前期拍摄中我们收集了一些素材,但没形成系列,也没明确目的。2017年8月,我们摄制组在贵州平越(今福泉)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开机仪式。当时茅以升校长的女儿茅玉麟也亲临现场。在开机仪式后我们的目标明确了,有意寻找当事人。当时我们就发现两位校友,朱颖卓和陈大锳,朱颖卓是唐山交大招收的第一位女生,她于1929年入学,当时学校都不知道招了一位女生,入学连宿舍都没有。陈大瑛,曾担任北京校友会秘书长,他十分热心于校友工作,同时他也特别注重历史的记录,所以他在生前跟大女儿陈德蔚讲了很多,陈德蔚把他讲的全部记录下来。然后我们得知陈德蔚在美国之后,面临着没有经费的问题,无法支撑剧组去美国完成采访,只得我一人去了,我在洛杉矶当地找了两位学习影视的学生一起到波士顿采访,陈德蔚讲得十分详细和完整,她从她妈妈1929年入学开始讲起,从1935年她出生后一直到抗战胜利这段时间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后来我们就想用她的讲述把这个片子贯穿起来,所以大家看到的结构就是以陈德蔚的讲述来串联的。

5月12日,《一所大学的抗战》首映礼在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图书馆1号报告厅举行。影视主创团队与现场200余名教师代表、学生党员代表、校友代表、离退教职工代表共同见证美好时刻。图为主创团队与观众见面,从左至右依次为制片主任董令博、策划吕雪男、策划易盛刚、总编导周力军、总撰稿梁锦唐、制片人甄虎、导演李果。

Q:您跟我们说说“‘抢救式’拍摄”?

A:说到“‘抢救式’拍摄”, 有几个事可以说明。采访陈德蔚时,她83岁,已经是肺癌晚期,不幸的是在采访两年后她就去世了,现在大家看到的她的音容相貌实际上是我们在若干年前抢救拍摄下来的。还有一个是采访 钱冬生教授,他是中国桥梁钢结构专家,当时他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身体情况就不太好,在我们采访之后的第二年他就去世了,所以说做纪录片,只有抓紧一切时间往前赶,尽力去留下一些珍贵的史料。

Q: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些您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A:最大的困难就是当事人的缺少和文献资料的缺乏,当时我们就提出了“晚一日则少一人,缓一时则亡一世”的主张,从15年开始我们共采访了140多位当事人及家属。其次是受访人大多年事已高,记忆模糊,我们得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进行比对才能够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有这部《一所大学的抗战》跟其他三部都不一样,其他三部的景点相对比较集中,但在拍摄《一所大学的抗战》时,工程全在野外,比如滇缅铁路,因为铁路在老林里面,加上废弃了很久,我们汽车根本上不去,我们就雇当地农民的拖拉机,把设备一点一点往上运,有的一部分就人扛肩挑。

Q:你们摄制组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坎坷,克服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拍摄过程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事情?

A:我们还经历过一次车祸。我们从腾冲去蒙自拍碧色寨车站,在去往车站的路上下着小雨,因为云南的高速公路是连续的上坡下坡,我们当时在下坡的时候车子完全打滑,整个车横在高速公路上打转。当时我坐在右边,看到山崖向我扑面而来,我脑子里想的就是保护好内脏,保护好头部,好在司机及时处置,更幸运的是后方没有来车,当时大家都惊出了一身冷汗。

Q:在拍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一些出乎意料的惊喜和收获的事情?

A:有,比如在江苏无锡拍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姚桐斌的故居,我们在他展室里看到了他学生时代的学生证,这个学生证跟如今的有所不同,第一页是学生册,第二页是一些注意事项,第三页是学期的成绩,在上面我们发现了很多当时在平越任职的老教师的签名和成绩,让我们觉得很惊喜。另外一个是我们摄制组在唐山资深收藏家申恩老师家中,看到了300多封类似的情书,写信的人名叫林敬琪,收信人是被他称作“杜家二小姐”的杜功芝。从信的字里行间,我们猜测出,他们原本同为武汉人,两家因躲避战乱溯江而上,分别僻居于重庆和四川万县。林敬琪被保送到叫做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铁路管理系,杜功芝到了重庆,他一直在给杜功芝写信,书信中除了抒发感情以外,更多的是写他在学校的人、事和生活学习,发现了这些书信是我们出乎意料的,原来我们没有这个计划,结果发现了这批信,一下子就把我们第四集《投笔从戎》串起来了。这些信件记录了林敬琪在平越和丁家坳的生活学习情况,是补充交大校史的生动史料。

Q:您在完成这部片子后还有什么打算呢?

A:有,这部纪录片在海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们在考虑剪辑成国际版,如果这么做的话我们就要补充一些在美国和台湾的采访。第二个是我在拍摄过程中意识到交通大学的抗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值得深入挖掘的富矿。鉴于纪录片篇幅有限,不能完整地展示更多的内容,所以我目前正在创作一部大概40集的电视连续剧,就是为了把这段历史用这种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第三个是我也在写一部书,讲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时期的经历。我感受到交通大学的培育之恩,尽力去完成这个自己交给自己的使命。

Q:好的,谢谢周导精彩的分享,同时非常期待您的电视剧和新书的问世。

A:谢谢。

周力军简介


湖南浏阳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长。

1979年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运输系,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主要作品有纪录片《竢实扬华》(《唐山时代》《一所大学的抗战》《新唐山时代》《峨眉时期》)《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典籍背后有故事》等11部,电视剧剧本《罪证》《生死十七天》《大境门》等18部,电影《那时风华》等3部,出版长篇小说《李冰传奇》《黑色风暴》《我们这一届学生会》等11部,多次荣获中宣部、河北省和石家庄市“五个一工程奖”、大众电视金鹰奖、公安部金盾文化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全军电视剧“金星奖”、河北省影视艺术“奔马奖”等。


作者:张梦莉   编辑:张梦莉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