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68期 > 第八版 > 8版 > 正文

滇缅大通道上的交大人

来源: 日期:2023/12/06 15:46:45 点击数:

在抗日战争时期,从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开始,我校广大师生不仅与当时中国的其他高校师生一同为保存中华民族的精神之火开始了搬迁之路,更有很多人在滇西保卫战中为了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投笔从戎,使得我校成为滇西抗日中参与人数最多的高校。

尤记当年碧血痕。滇西是中国抗战收复的第一片国土。中国在滇西、缅北的胜利,不仅达成了直接的战略目的,还对抗战全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正由于此,中国才在1945年春制定了桂柳反攻计划。如今,当人们阅读这段历史时,不能忘记为滇西抗战胜利立下汗马功劳的一条大通道——它就是滇缅大通道。这条大通道包含了滇缅公路、滇缅铁路、中印公路、中印油管,以及“驼峰航线”。

为了这条大通道,滇西数百万民众,不论老弱妇孺还是青壮年男子,在崇山峻岭中依靠最简陋的工具,几乎是用双手“抠”出了那条滇缅大通道,那条中国唯一的“输血线”“生命线”。而在滇西数百万民众的后面,有着一群创造奇迹的中国工程师,他们几乎都是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培养的,他们中有赵祖康、杜镇远、龚继成等一批西南交大的杰出校友。同时,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的大批学生也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在滇西反攻战役中担任美军译员,配合中国远征军发动进攻。

滇缅公路,由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同时也凝聚着一群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当时,因路而生、因路而兴、因路而强的西南交通大学前身——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的百余位校友,都凭借着满腔爱国热情,不顾个人安危,为滇缅公路及后来的中印公路保密段的建设、修复殚精竭虑,付出良多。坐落在云南腾冲的滇西抗战纪念馆里,有关滇缅公路修建的实物和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修建这条公路的情况,从这些资料中不难发现西南交大人对中华民族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开始了蚕食鲸吞,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际。由于日寇的入侵,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今西南交通大学)不得不从唐山转辗千里到贵州平越(今福泉)继续办学,承担起教育救国的重任,培育了大批英才,其中不乏主动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一大批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国立交通大学贵州分校唐山工程学院)学子奔赴滇西抗战最前线,其中一部分与唐山交大毕业的校友一起承担起修建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的工程技术任务,其人数为全国高校之最。由于资料发掘相当困难,我们没能把他们每个人的事迹都写出来,但他们的名字是当今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忘却的,他们是:赵祖康、龚继成、郭锺富、李温平、黎杰材、周乐颐、李时清、李家驹、陈大锳、朱颖卓、程鹏远、李康年、程绍麟、胡安恪、王志义、郭可谘、林宝华、刘邦闻、李先芬、丁延祝、周赞邦、嵇储彬、鞠尊如、殷之澜、路湛渊、赵缅、刘克远、毕正邦、张恒仁、谢爱群、彭福久、陈惠英、陈莘、肖词宗、唐维纶、何谔、郑大坤、郑兆毅、许达明、陈尧卿、王季仪、梁应桄、张国光、汪锡民、倪志锵、路湛沁、刘汇海、李纾丰、熊畅华、黎贤达、张廷锵、葛启铨、毛祖坤。当然,还有许许多多的校友,包括交通大学上海本部(现上海交通大学)及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没有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留下名字的交大人,他们共同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功绩也将永载史册。(内容摘自《滇缅大通道上的交大人》)


编辑:张梦莉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