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63期 > 第三版 > 3版 > 正文

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新的伟大征程凝心聚力

来源: 日期:2023/11/16 20:47:31 点击数: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携手海内外中华儿女,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形成于党领导人民抗击特大自然灾害的伟大斗争实践,既有独特鲜明的自身特征,又与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继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一、强信心,夯实理想信念之基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和强大精神支柱。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中,党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紧急决策;国务院周密组织、科学调度、紧急指挥;各地区各部门做到全国一盘棋,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党组织临危不惧、紧急动员、迅速行动……于是,各方救援力量迅速赶赴灾区,大批救灾物资紧急运往灾区,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得到精心部署,灾后恢复重建得到及时推动。尤其是,“广大共产党员大灾面前不低头、大难面前不弯腰,始终以高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和顽强的作风奋战在最前线,充分显示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党领导人民取得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向世人昭示了中华民族战胜灾难、走向光明的决心、信心和恒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向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无比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革命理想高于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让理想之花开满祖国南北大地,让爱国情怀渗入中华儿女血脉,坚守初心使命,坚定信仰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二、聚民心,汇集砥砺奋进之力

人心齐,泰山移。汶川特大地震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凝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有理、有序、科学、高效地展开了气壮山河的伟大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壮丽篇章,彰显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地震发生两小时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便奔赴前线,同时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宣布成立;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紧急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24小时内,国家减灾委紧急启动一级救灾应急响应,党领导下的多部门启动应急预案,政府、军队和社会组织通力配合。于是,从边疆到内陆,从城市到村寨,不分民族、不分老幼、不分单位和个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规模空前的生命大营救,历经险阻的千里大驰援,处处涌动的爱心大奉献,共克时艰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汇聚形成了全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强大合力。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员干部以人为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中华儿女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大爱精神,志愿者自觉互助、关爱向善的志愿精神,灾区民众饮水思源、砥砺奋进的感恩精神,都得到充分释放。这种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在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中的本色反映,是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内在力量,显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团结就是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思想舆论,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朝着党中央确定的宏伟目标团结一心向前进”。

三、暖人心,崇尚向上向善之德

“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以人为本作为最高准则,把挽救人的生命作为重中之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大德操守。这次地震灾害,不仅检验着党和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也考验着中国人民的国民素质。中华民族素有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传统美德。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多少人瞬间把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舍生忘死的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千里驰援;舍己救人的人民教师,用生命镌刻师德的伟大;为生命护航的白衣天使,抒写着妙手仁心的崇高情怀;心怀大爱的志愿者,谱写了慷慨奉献之歌;纷至沓来的善款和赈灾物资,喷发出人间无尽的温情。破碎的山河,更凝聚社会的良知和责任感。各行各业不分白天黑夜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抗争,为生命接力。在大灾面前,中华儿女用行动传递着力量,用爱心传递着温暖,凝聚成大爱无边的人类生命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浓厚社会氛围。

四、筑同心,共画最大同心之圆

“最伟大的力量是同心合力”。在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中,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心系祖国、情系灾区,积极捐款捐物,以各种方式向祖国人民提供无私援助,充分表达了海内外华人骨肉同胞、血浓于水的手足情谊,充分展示了海内外华人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赤子深情,充分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我们也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接受了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援助救援的友善之举,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许多国家的领导人、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驻华使馆,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机构、外资企业以及国际友好人士,积极提供救援物资、捐助救灾资金、派遣救援队和医疗队,以不同方式向中国人民提供宝贵支持。这也充分展示了在解决人类重大难题时所需要的互信合作、肝胆相照、休戚相关、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一方面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爱国奋进,激发出“最大公约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另一方面,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国际社会力量,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人民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集中体现和进一步发展。它历久弥新、熠熠生辉,具有穿越时空的时代价值和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的伟大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简介: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精神口述史挖掘、整理与研究”(18ZDA014)。(胡子祥)


编辑:西南交大报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