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扬华校园 > 正文

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赴彭州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来源:数学学院 日期:2022/08/25 09:54:34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担当青年责任,以青春梦想、实际行动推动乡村社区儿童友好建设工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数学学院“行在阡陌 点亮微光”团队于8月6日至8月12日前往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通济镇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实践调研活动。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通济镇桥楼社区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社区,居民集中安置。本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桥楼社区居民委员会联合当地社工组织,于2019年3月共同建立社区儿童之家。桥楼社区儿童之家2020年荣获成都市示范类儿童之家第一名(涉农社区),该社区在2021年也被列为涉农社区唯一的儿童友好示范社区。

点亮微光,助力儿童友好建设

团队联合当地中学生志愿服务队在桥楼社区儿童之家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暑期支教夏令营,助力社区教育发展建设,共同打造儿童友好型乡村。团队提前做好课程意愿调查,综合素质教育发展规划,开设了趣味美工、益智数学、阅读欣赏、舞蹈运动等多元化兴趣课堂。同时,针对参营儿童年龄段较为分散的情况,团队采取小组合作共赢的方式,组内成员相互协作,共同记录小组故事。据了解,实践地社区注重乡村美育建设工作,从而形塑乡村思想文化体系。为此,结合团队成员特长爱好和社区发展特色,实践团队努力开发并打造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体验课程,如:神奇的数学元素——制作莫比乌斯环,二十四节气——立秋折纸西瓜扇子,将美育和劳育教学理念融入实践课堂,增加了课堂活力。

在阡陌,采集乡村文化色彩

团队以乡村文旅发展为切入点,在彭州市通济镇湔江沿岸区域开展“采色行动”,制作文化色彩影集。为此,团队走访调研了当地的海窝子古镇、通济老街和通济花海,记录当地建筑特色,了解灾后重建情况。从明清时代的川西民居建筑,到08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建筑群,再到后来改砂种花的露营花海,这些不同时期的景观建筑都蕴含着这个百年小镇独特的发展色彩。通济镇在逐步探索中发展“一片海、两条河、三条沟、十处景”的乡村特色旅游业,而团队成员也在调研与访谈中感受到了小镇在文化旅游建设道路上所迈出的青春步伐。

走进社区,寻访乡镇“扎根”故事

团队走进通济镇桥楼社区,与社区工作者进行对话,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社区工作者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乡村基础服务建设成果,了解灾后安置居民的生活现状。同时,团队有幸采访到了本地社工组织——彭州市点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大鹏哥),记录了一个东北汉子扎根通济十四年艰辛且美好的“乡村烛火”故事。“做儿童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在不断输出爱的过程中收获爱”,从08年汶川地震灾后来到通济进行帐篷学校工作,后来带头建设多支本地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伍,到如今仍在不断地组织乡村居民参与社区儿童友好建设,大鹏哥致力于乡村儿童教育工作,持续为乡村社区建设带来新的服务力量。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也应看齐乡村基层工作者,为社区治理工作赋予青春能量。

“艰险知认识,实践长才干”。通过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用心采集乡村色彩,用情温暖社区居民,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儿童成长,在实践中锻炼自我,展现“有活力”“有温度”“肯实干”的青春风采。


信息员:邱君捷     作者:谭湘怡     责任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