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3日,第785次香山科学会议“高速铁路大气覆冰致灾成因与防护”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办,旨在研讨高速铁路覆冰致灾成因与防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推进跨领域综合交叉的前沿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会议由西南交通大学牵头申办,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平组团参会。
会议由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王秋良院士、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何华武院士、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李立浧院士、西南交通大学何川院士和西南交通大学吴广宁教授共同担任执行主席。来自西南交通大学、清华大学、重庆大学等10余所高校,国家铁路集团、中车集团、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等10余所研究机构,共50余名专家学者参会。

何川院士指出,高铁覆冰不仅是电的问题,更包含雨雪问题,尤其是覆冰监测难度很大、挑战性很强。当前高铁接触网覆冰监测需突破单一技术路径局限,融合多学科方法论,建议借鉴桥梁工程多参数耦合分析经验,构建覆盖“力学机理-动态监测-资源协同”的全链条攻关体系。何川呼吁联动南网、国网运营数据链,依托雪峰山观测站等国家级设施及高校科研力量,形成跨层级、跨领域的技术共享平台,加速实现覆冰灾害预测从“经验判断”向“智能推演”的范式升级,推动整体系统能力的提高。

王平表示,高铁覆冰涉及接触网、道岔、列车等多个对象,由于不同对象的服役工况、覆冰规律存在较大差异,需分别开展深入研究。同时,建议加强基础物理支撑研究,聚焦气象驱动下的相变机制、覆冰演化过程等关键科学问题,形成“理论—模型—监测—应用”一体化的研究体系,加强多学科协同合力攻克高铁覆冰与防护的科学与技术难题。
吴广宁教授作题为《高速铁路覆冰的监测与评估技术》的中心议题报告,表示高速铁路覆冰不仅受气象条件影响,更与接触网结构和系统运行特性密切相关,呼吁加强微地形、微气象条件下牵引供电系统的实时、高精度监测与评估体系建设。西南交通大学高国强教授围绕《高速铁路弓网除冰技术研究进展》作专题报告,分析了弓网系统覆冰特点与除冰难点,介绍了现有弓网除冰方法,并指出了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微波界面融冰高效协同除冰新方法,有助于为高铁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学校肖嵩教授、郭裕钧副教授和黄桂灶副研究员也参与了会议讨论。

专家们从致灾机理、监测技术到防护装备等方面系统梳理当前研究进展,明确问题关键,提出诸多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专家们一致认为,高速铁路覆冰形成机理、致灾机制、预测预报、防控对策,蕴含基础问题与颠覆性技术,亟需系统性协同攻关,形成创新合力,全面提升我国高速铁路在复杂气候条件下的运行安全与防灾能力。

据悉,这是西南交通大学首次申办香山科学会议。香山科学会议是我国科技界以探索科学前沿、促进知识创新为主要目标的高层次、跨学科、小规模常设性学术会议,于1992年倡导发起、1993年4月在北京香山正式创办。会议涵盖数理化、生命科学、工程技术等多领域,致力于营造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氛围,倡导学术民主风尚,旨在为科技工作者搭建一个集前沿探讨、趋势研判和学术交流于一体的高端平台,为国家各类重大科学计划的设立、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编制等搭建了研讨平台,至今已召开785次,本次会议围绕“高速铁路大气覆冰演化机理与影响规律”“高速铁路覆冰的监测与评估技术”“高速铁路防/除冰装备与示范应用”为中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为解决高速铁路覆冰防护难题贡献了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