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回眸发展路 喜迎党代会】交汇四海 沟通世界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2/07/06 09:20:41 点击数:

3月15日,中国-泰国轨道交通联合实验室共建实施暨中泰高铁教学计划谅解备忘录(MOU)通过“云签约”的形式签署,西南交通大学联合中车四方、北京交大、中南大学与泰国科学技术研究院(TISTR)及泰国5所高校分别在备忘录上签字。该联合实验室将充分利用中国高铁技术优势,围绕中泰两国铁路领域重大国际合作需求,重点开展轨道车辆关键基础技术与高铁本土适应性、检修维保等应用技术的联合研究,以及技术培训和本土化人才培养,为服务泰国铁路发展,助力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国际交流形势更加复杂,线上“云见面”成为对外交流合作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西南交通大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新的工作路径、持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的一个缩影。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带来的挑战,西南交通大学主动求变,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助力学校事业发展和“双一流”建设。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国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为指针,主动服务“交通强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全球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将优质教育科技资源转化为助推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的新引擎,在更高起点上引领全球轨道交通科技创新。

统筹国内外一流教育资源   在引领世界轨道交通发展中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4月15日上午,教育部国际交流协会首届“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开班仪式在北京举行。该项目是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为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而设立的新时代青年素质与能力培养项目,学校是全国首批入选的59所高校之一。

参加“新青年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项目”是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积极拓展多元化教育资源的新举措。 “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是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应有之义,是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建‘一带一路’的使命担当。”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姚发明表示,“要鼓励同学们多学习、多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国青年应有的贡献!”

近年来,类似项目逐步增加,依托“全球胜任力提升项目”“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创新型人才国际交流项目”等出国(境)交流项目,学校选派学生赴剑桥大学、利兹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交流学习。

2016年至今,学校累计派出学生6326人次,其中近一半(2975人次)出国(境)交流3个月以上,形成了“国家公派+学校资助+学院配套+导师配套+企业捐助”的“五维一体”资助体系,除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外,通过“双一流”建设经费、银校合作专项资助、导师科研课题、减免项目费、企业捐助等多种形式共资助学生4425人次,资助总金额逾3000万元。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是学校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创立的新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届181名2016级毕业生中,获得利兹大学一等荣誉学位达到56%,高于该校本土学生12个百分点;逾八成学生继续深造,赴海外深造学生中近九成进入世界百强名校。

王顺洪书记与利兹大学时任校长Alan Langlands爵士签署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

学校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群,聚焦来华留学生高层次人才培养,来华留学服务国家教育外事工作的能力增强,在国际上吸引留学生的水平增强。实施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军人才培养项目”和“‘一带一路’铁路卓越国际人才培养(非洲)专项”为核心的教育部多个留学生教育项目,并作为商务部援外学历学位项目在四川的唯一培养高校,承办轨道交通领域5个全英文授课硕士班。同时,积极面向俄乌白、中东欧、南亚等国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合作。

2018年10月15日,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上,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举办了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结果发布和颁证仪式,学校顺利通过认证。

引进海外高水平专家   在服务国家科技创新和国际科技协同中汇聚全球智力

近年来,学校积极推动国际科研合作,引进高水平外籍师资,助推“人才强校”主战略实施。提高海外引进人才与国家重大需求及学校学科发展的匹配度,提升海外引进人才对国际科研合作的支撑能力。加强“以才引才”,持续推进国际知名专家引进工作、外专引智工作。引进德国波恩大学Lutz Plümer教授、日本东京大学Okubo Shuhei教授担任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和副院长,积极申建科技部“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引进美国爱荷华大学A. Jacob Odgaard教授担任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


2021年5月,杨丹校长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时任校长Burns Hargis在线签署合作办学仪式

发挥“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基地)、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等引智平台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效应。现代轨道交通车辆设计与安全评估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拉共体轨道交通联合实验室、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字号”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均依托于科技部(国家外专局)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外专引智项目。

2016年至今,学校获科技部外专引智项目经费多年持续增长,学校近700人次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引智项目和“一流学科”经费(相关)资助,邀请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2000余名高水平外籍专家来校开展长短期学术交流合作。

深化国际组织合作 在制定轨道交通国际标准中发出“交大声音”

2017年、2021年,西南交通大学发起并主办第一、二届国际轨道交通学术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担任主席,国际轨道交通学术会议是学校发起并着力打造的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会议的成功举办对扩大我国轨道交通的国际地位,同时提升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学科群的国际化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和交通运输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翟婉明院士主持第一届国际轨道交通学术会议

依托轨道交通学科优势,以学科带头人翟婉明院士领衔的交通运输工程一流学科团队在全球学术交流合作中走出了一条高水平特色之路。学校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际知名高校结对子,推进“国际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提升了轨道交通高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促进了轨道交通国际科技合作。

翟婉明院士创办的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 Transportation,与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合作,目前已被SCI收录,产生较大影响;2020年依托学校英文学报创办了国际期刊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与Springer-Nature出版集团合作出版发行,目前被ESCI收录,引导了轨道交通学科知识创新与传播。

翟婉明院士参与了欧盟“H2020-玛丽居里行动计划”“铁路基础结构系统工程研究”等重大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为我国引领全球轨道交通科技革新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年来,依托专业特色,学校加入了4个国际组织——铁路合作组织、国际铁路联盟、联合国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管理局学术网络工作组、国际能源署(仿星器技术合作项目),与国际铁路联盟、德国国际生态交通联盟合作申报的“‘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联合共建研究/培训中心”入选2020年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

2020年11月,“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联合研究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在我校举行

如今,一批青年科学家和优秀学子也在国际轨道交通科技创新的舞台上崭露头角,如邓自刚领衔的高温超导磁浮团队打造了全球首个高温超导磁浮工程化试验线,将中国磁悬浮技术推向世界, 被誉为“用青春力量托举大国重器的‘高铁侠’”。

促进人文交流 在交流对话中提升国际传播力

5月30日上午(美国东部时间29日晚间),一场面向北美地区青少年的“三星堆博物馆之夜”活动在线上举办。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国际汉语系与四川国际传播中心、三星堆博物馆、全美中文学校协会共同举办。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耶鲁大学、杜伦大学和北美地区多所中文学校的180多位海外青少年学生在线“云端”沉浸式游览了三星堆博物馆,并与中国青年一道围绕三星堆考古发掘和三星堆文物中的艺术审美等话题进行了“云端”对话。

“用话题引领交流,以开放拥抱世界”,3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在题为《中外青年云对话 互动中感知当代中国》的报道中,这样评价学校和成都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中外青年云对话Youth Link”节目。

文化交流是提升认同感和软实力的重要途经,2021年6月,获教育部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立项的“YOUTH LINK中外青年云对话”项目暨“跨文化传播与语言文化研习基地”在西南交通大学揭牌。学校党委副书记桂富强在揭牌仪式上表示:“依托新媒体技术联袂打造中外青年云对话,深化与海外知名高校的国际中文课程合作,这一项目将成为后疫情时代校企之间、中外之间文化交流合作的典范,也必将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做出贡献。”该项目定位为“联系世界优秀青年,共同讲好中国故事”。目前,该项目已完成《高铁侠的速度之旅》《无国界的大熊猫守护者》《新锐艺术家的“漆”遇》三期访谈,三场直播课和三场直播活动。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Lutz Plümer在首期暑期国际课程周授课

近年来,学校加强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的紧密合作,推动成立了“铁路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和“中外人文交流诊断研究中心”两个智库,在我国中外人文交流事业发展中提供“智囊”服务,学校还举办或承办了 “2019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人文化成?交通未来’、中国-东盟青年创客大赛”、中美创客大赛等活动,增进中外大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为开展青年中外人文交流探索了一条新路径。

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在推动全球轨道交通变革中体现大学担当

2018年除夕春晚节目,出现了有关肯尼亚蒙内铁路的小品,节目中的非洲女孩是蒙内铁路的首批乘务员。她们都是在2017年上半年学校在肯尼亚开展铁路技术培训学员的代表。

早在2016年4月,西南交大乘“一带一路”之帆走出国门,整合国内铁路技术院校的优秀教育资源、确定培养方案,组织60多名教师赴肯尼亚开展机务、工务、车务、电务、车辆五大铁路工种培训工作,共开设25个班级,培训772名当地学员,为蒙内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一大批一线技术力量和管理人才。

学校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和中国铁路“走出去”,仅2016年就承接了近20期商务部、科技部、中国路桥援外培训项目,培训了来自埃塞俄比亚、蒙古、老挝、肯尼亚、印度等40余个国家的官员与技术人员1000余名。

学校还受国合署委托,完成援埃塞俄比亚铁道学院可行性研究项目,完成援肯尼亚铁路培训学院升级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援坦桑尼亚交通大学可行性研究报告,承担乌干达铁路和公路技术学校可行性研究工作。

同时,学校加大与欧亚地区高校合作,与俄罗斯交通大学联合设立中俄冻土研究中心、联合编撰中俄英工程词典。夯实与欧洲地区合作,与奥地利奥铁货运集团推进人员培训、科研合作、专家交流。拓展与拉美地区合作,与阿根廷国家科技委员会推进拉美地区科研合作,与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阿根廷里奥夸尔托国立大学推进中国—拉共体轨道交通联合实验室建设。

2016年12月,学校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合作成立“中俄冻土研究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近七年来,学校在轨道交通领域已经累计培养了来自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名国际留学生。而他们大多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其中有六成以上选择了轨道交通领域相关专业,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以及经济管理等。

今年3月,学校召开“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行动计划”项目启动会,校长杨丹分别与10个立项学院负责人签署任务责任书。“积极开展高级别、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是全球一流大学、顶尖大学普遍的、通行的做法。” 杨丹表示,学校要按照国家对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要求,部署、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并将国际交流合作作为“双一流”建设的内涵支撑和发展路径,更加机制化、系统化地与国际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立更加紧密、更具深度、更可持续的战略合作关系,并通过合作提升学校发展水平。

交汇四海,沟通世界。西南交大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要求,为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做出新贡献。

信息员:邓欢原     作者:刘中慧     责任编辑:邓欢原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