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51期 > 第一版 > 1版 > 正文

【全球可持续交通】 交通大学的使命与担当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1/11/28 11:17:10 点击数:

本报讯   10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与世界相交   与时代相通   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的主旨讲话,提出重要倡议、宣布务实举措、体现中国担当,为推进全球可持续交通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坚强信心。

10月18、19日,学校党委分别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党委书记工作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校党委书记王顺洪领学。会议要求全校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学习,做好传达部署,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

学校师生同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精神,备受鼓舞、倍感振奋。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交大人必将砥砺初心使命,矢志许党报国,为交通强国新征程,为世界可持续交通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交大方案,贡献交大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翟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倍感振奋和骄傲。“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作为“国家名片”的中国高铁,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赶超,成功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自主创新之路。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超过3.8万公里,运营里程和在建规模均为世界第一。

同时,我深感重任在肩须奋力前行。作为中国高铁跨越式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与实践者,我认为可持续交通尤其是高铁的发展方向将是绿色和智能。“没有可持续的交通,就没有可持续的发展”,中国高铁要在更节能、更环保、更智能方面取得突破,我们铁路科技工作者必须迎难而上、勇担重任!

我所在的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在轨道交通领域深耕125年,学校也将在轨道交通领域不断突破新技术、支撑大工程,为书写交通可持续发展新篇章作出更多的贡献!

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   袁艳平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鼓励引导绿色出行,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

回顾我校为国家和国际社会交通事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我倍感自豪。当前,交通运输系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4%,这也凸显了全球实现安全、绿色、高效、负担得起的可持续交通的紧迫性。因此,面向未来,我深感责任重大。结合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和我校学科特色,我建议学校成立新能源与交通碳中和研究院,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交通领域绿色低碳国情研究和发展规划研究,加快发展并推进新能源和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担负可持续交通创新和交通领域碳中和新使命,争做交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为世界可持续交通发展,为我国早日实现全面碳中和提供交大方案,贡献交大力量!

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陈维荣教授: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特别是我自己也在深度参与新能源技术在轨道交通行业中的应用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给我带来了一些深切的震动,为我们的科研攻关指明了方向。

在能源驱动方面,要以生态优先为主线,以新能源为抓手,聚焦绿色低碳,落实可持续交通的发展。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的举行正值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的重要历史时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几个关键举措:“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等。这些举措的提出给我们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在推进科技创新时要将目光聚焦在“低碳”“绿色”“环保”“节能”“智能”等方向上。

十多年来,我带领科研团队,在轨道交通新能源领域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氢燃料电池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开拓了氢能轨道交通研究方向。到现在历时十余年的技术攻关,突破了许多关键技术难点,成功研制了我国首辆燃料电池电动机车,今年1月,与中车大同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氢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机车也成功下线了,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国家“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做出一点自己的贡献。

此外,电气学院许多科研团队都在节能减排和高效运输方面开始了深入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今后,我们学院也将进一步引导科研团队和教师聚焦在“绿色低碳”的技术创新需求,为国家“可持续交通”的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

力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康国政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旨讲话中强调:“要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员,我们对这句话需要进一步理解。

陆地、海洋、空天、网络是四个物理意义上的空间,更是四个国家主权意义上的空间。实现“四位一体”互联互通,既是技术层面上建立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更是一国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构建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近日,学校党委常委会议同意“力学与工程学院”更名为“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标志着学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的重要论断迈出了重要步伐,也标志着学校在保持轨道交通特色的前提下,向大交通、综合交通领域拓展有了新举措。新的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将按照会议要求,继续加强力学学科对全校交通主干学科的支撑力度,并按照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思路,坚持以我为主、开放发展,起好头、开好局,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为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做出积极贡献。

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院长   何正友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讲话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是未来全球可持续交通发展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新能源、智能化、数字化、轻量化交通装备,充分说明学校布局成立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符合全球交通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学院师生备受鼓舞。学院也将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专业结构、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进一步推动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推进科教产教融合、院企合作机制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以行业、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质量提升,最终实现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                                                      



作者:侯倩 邓欢原   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