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句妇孺皆知的名言,即“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本学期以来,学校把“人才强校战略”从现有的“五大战略”中凸显出来,作为主战略来抓,可谓抓住了牛鼻子。那么,如何更好地推进此主战略呢?我认为,第一要务是如何识才。
首先,人才各具特质,各有专长,可分为经验型人才、知识性人才、技能型人才和智力型人才。而智力型人才还可进一步分为再现型人才、发现型人才、组织性人才和创造性人才。正因为如此,《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应当说,学校人才强校当然需要各类人才,即教学人才、科研人才、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但当务之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特别需要的是智力型拔尖人才。对此需要全校达成共识,对学校振兴升为急需的人才,要超常规地给予重点支持和投入。
其次,人才分潜人才和显人才,前者是指具备了人才条件而尚未显露出来的那些人才,而显人才是指那些才智正在展现或已做出一定成绩的人才。在我看来,学校要跨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行列,就应当“两手抓”,即一手大力引进显人才,引进那些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并能以其创造性劳动,在社会某一领域、某一行业和某一项工作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人才,那些智力型高级拔尖人才;另一手大力培养校内的潜人才,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长为显人才,成长为高层次拔尖人才。从目前来看,学校引、育、逼的战术是对头的。
第三,在当今时代,面对人才市场的鱼目混珠,我们还要分清真人才和假人才,从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究竟如何识才呢?可参见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至理真言十大绝招:即穷之以辞,以辨其智;使之以远,以辨其忠;三是使之以近,以辨其敬;使之以烦,以辨其能;使之以间,以辨其诚;告之以危,以辨其勇;告之以秘,以辨其信;诱之以利,以辨其廉;诱之以色,以辨其贞;灌之以酒,以辨其性。此“十招”考察面非常全面,含盖了对人才的智、忠、能、诚、勇、信、廉等最核心的素质。但人非完人,各有短长。在吹响人才强校的集结号情况下,我们需要争当伯乐,按照我们急需人才的类型、标准与素养去识才选才,既不能求全才,也不能寻假人才。
当然,这“十大”识人绝招,多数是在其进入工作单位之后所才用得上的,但这不妨可以在领导者在接触、考察和面试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一试。领导者不应当将识才的重任仅仅依赖于其相貌外表、其一份学术简历和一堆厚厚的材料,依赖于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测评选拔系统,而是更多的透过在人才接触、交往和使用过程中的考察和挖掘来识别人才。否则,引进人才就可能导致良莠不分,得不偿失,人才强校主战略就难以成功推进。
个人简介:
林伯海(1964年9月——),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院院长。清华大学法学博士、美国佐治亚西南州立大学历史与政治学系访问学者,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带头人、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带头人。出版专著2部,主编和参编教材3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9篇为新华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摘编或全文转载;主持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1项;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1次、优秀奖1次。社会兼职:四川省政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部地方政府治理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邀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副主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思想教育研究》编委;中国政治学会理事;《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四川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