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人才培养 > 正文

【人才强校主战略系列访谈】沈中伟:让对美的向往成为追求的动力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4/02/18 11:21:00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办学竞争非常激烈。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与建设的需要,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专业的办学院校数已经超过了300余所。然而从办学水平上看,地区差异很大,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办学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办学理念等等之外,决定性的不外乎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因此,建筑学科的水平提升已经时不我待,急需强化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与质量。近年来,建筑学院培养与引进了一批包括外国高端专家在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学科水平持续提升,在新一轮学科排名中稳居16位,成为我校不可多得得学科资源。作为学校“工科登峰计划”成员之一,建筑学院从高要求,加强队伍的整体内涵,抓紧引、培、逼的工作,重基础、强实践,塑环境、拓人文,努力使学科水平在较短时间内得到大的提高。

“物竞天择”是自然规律

很多学校都在做着强校梦。但物竞天择,脱颖而出者才能算强。大学要快速发展,具体到每个学院、每个学科、每一个人不能停止,要跑步前进。我一直传播这样的认识:年轻人要拼命奔跑、善于奔跑,才可能获得成功。否则,后面紧追的狼迟早会把你吃掉。因此,学校要塑造让你必须拼命奔跑的机制,否则即被吃掉。如果全校拼命奔跑个三、五年,成就一定不得了。日本的成就,我看就是基于拼命。

其实决定性的力量往往在于主体本身。所以队伍建设特别是选材极其重要,要选拔那些渴望成功的人。在符合最低要求的基础上,选拔标准应是有理想与追求者为一、拼命奔跑者为二。对成功渴望的人,往往都跑得快。

人才是每一个大学构成的最基本要素也是第一要素,但大学水平差别很大。原因就在于人才本身的质量甄别及其发挥,选好才,然后最大程度地用好才。积极的、进取的、渴望成功的人才是强校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办大学就是办好氛围

母国光先生曾经说过,办大学就是要办好氛围。在大学环境中每个教师坚守着灵魂、理想,让社会感受大学独有的纯洁感、高尚感,让大学因为学的氛围而美。所以,创造一个能激发活力的大环境是提升大学品质的关键。尽管高水平大学最大的活力是因为自由的激发,自由的选择、自由地配置、自由地创造,但“必然王国”是到达“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大学在快速发展这个“必然王国”的阶段中立好规矩特别重要,不能容忍打着自由的旗号吃着铁饭碗,睡着懒觉、说着坏话、混着日子。大学要海纳百川,还要竞争的氛围、上进的氛围、充满激情的氛围,这就是母国光教授倡导的氛围。有了这种美的、学的氛围,我们的大学会更有吸引力,人才因此而集聚。

当然,办好氛围最重要的就是要营造为人才发展服务的优良环境,让人才成为最受尊重的群体。倡导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奉献、尊重价值,寻求可持续的待遇建设,提高生活满意度、幸福感。

让对美的向往成为学术追求的动

人才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因而人才强校战略理所当然是学校的主战略。这个观念转变得越快,离成功越近。大才小用、小才大用、干好干坏一个样那样的情况就不会存在了,人才的价值就能最大化了。人才质量决定大学的内涵。

美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对美的向往成为学术追求动力,这就是“仰望星空”。对美的追求是青春的象征,同样,在学术的寂寞中发现美、追求美,队伍也一样永葆了青春。美是运动的,更要善于在奔跑中发现美。同样,浪漫主义精神恰恰是我们创新、创造、创作最需要的,这是软实力的源泉。让追求学术下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的教师生活充满着美,是高度、境界与自由。只有这样,默默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我们既要当好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必须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现有师资队伍我们如何以更宽的视野与境界发现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评价人才坚持不拘一格、坚持德才兼备,才会造就可持续的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追求“美”的人才队伍。

只争朝夕的建筑学

交大的建筑已经走了近70个春秋,如今已经是全国硕士点的排头兵。建筑与其他兄弟优势学科相比,百尺竿头,尚需更进一步,近年来只能算有一点点小实力。建筑的实力在哪里?学校支撑、海纳百川、重视人才、自由探索、激发活力、学术强院。学校是学院的母亲,建筑交融着工程、人文、科学、社会、艺术。因为这份命脉与血肉,学校的更强大与更美丽则更是全体建筑学院师生心中的愿景。

 

个人简介:

沈中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者:沈中伟     责任编辑:陈姝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