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院部动态 > 正文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杨燕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在深度学习顶级会议ICLR2024发表

来源: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 日期:2024/06/07 14:54:10 点击数:

图片1.png

据悉,于2024年5月7日至1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学习表征会议(ICLR 2024, The Twel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earning Representations)圆满结束。该会议发表了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杨燕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GTMGC: Using Graph Transformer to Predict Molecule’s Ground-State Conformation》,并将其评为Spotlight Presentation(录用率仅为5%)。该论文以西南交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2022级硕士研究生徐桂昆为第一作者(导师杨燕、江永全),通讯作者为江永全老师。

ICLR会议,自2013年首次举办以来,迅速成为深度学习领域的顶尖学术盛会。由深度学习领域的权威人物,图灵奖得主Yoshua Bengio和Yann LeCun牵头创立,ICLR以其开放的评审机制和高质量的论文而闻名。该会议虽暂未被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列入评级,但其属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推荐的A类会议。此外,ICLR与NeurIPS (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和ICM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并称为深度学习领域的三大顶会,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此项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央高校基金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图片2.png

分子的基态构象通常对其性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通过物理实验测定或计算化学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DFT),获取这种构象既耗时又费力。通过分子力学的方法,建立一些经验函数(又称为分子力场),可以粗略计算出分子中原子之间的键的长度、角度和二面角等,典型的计算软件有RDKit、Open Babel等,计算速度快但是精度较低,而且在计算环形分子时可能出现失败。基于深度学习的分子构象预测,具有计算速度快、精度有望接近DFT或实验测定等优点,适用于大规模的分子筛选,例如新药研发中的高通量虚拟筛选等,因此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图片3.png

本文提出了GTMGC,一种基于Graph Transformer (GT)架构的神经网络,实现了从分子的二维拓扑图结构到其三维基态构象的端到端预测。此外,本文提出了一种名为分子结构残差自注意力(Molecule Structural Residual Self Attention, MSRSA)的新型的用于分子结构建模的自注意力机制。该机制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始自注意力机制的易用性和优雅性,使其可以被快速而轻易地应用到其他的分子建模任务中,并取得可观的性能。本文的方法已在Molecule3D基准数据集和QM9数据集上进行了充分的评估。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性能,并超越了当前最先进的方法以及被广泛使用的开源软件RDKit。

图片4.png

团队介绍

杨燕、江永全团队多年来一直从事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方面的研究,近年来转向AI for Science方向,重点是人工辅助新药物发现、新材料发现。先后主持/主研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和省部科研项目4项。近5年来在《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Information Fusion》、《Information Science》、《Knowledge-Bas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udio, Speech and Language Processing》、《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软件学报》等国际顶级期刊及ICLR、IJCAI、CIKM、IJCNN、IEEE BIBM等国际一流会议上发表关于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的研究成果20余篇。


作者:陈延云   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