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国家飞速发展的好时代,当然我们也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今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西南交通大学高仕斌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下午,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仕斌接受了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采访。
交通不便为他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我从小在湖北随州的农村长大,那时的交通非常不方便。”高仕斌讲述了当年求学路上的不易,“从村里到县城只有一趟班车,为了能搭上车,我们三兄弟不得不在一公里的路段上分别设三个点,轮流拦车。”正是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一个朴素的愿望,“那时就想,要是交通能更方便该多好。”

1981年,18岁的高仕斌考入西南交通大学,第一次走出家乡,踏上了求学之路。“从家乡到重庆,整整站了24个小时。再从重庆到成都,又站了12个小时。”这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让他深深体会到交通发展的重要性,也坚定了投身铁路事业的决心。
入学之后,高仕斌开始学习铁路电气化专业。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后,他选择留校。怀着“铁路发展,需要人才、需要技术”的信念,他扎根西南,开启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轨道交通科研之路。
三十余载铸就高铁“动力之源”
三十多年来,高仕斌始终专注于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的研究与创新。“高铁作为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供电系统如同‘动力之源’与‘能量粮食’,为高速列车提供持续、稳定的牵引动力。”高仕斌介绍道。
回顾科研历程,高仕斌对早年在大秦铁路的研发经历记忆犹新。当时,他带领团队承担故障测距装置的研发任务。面对万吨列车通过时,装置会“黑屏”的难题,高仕斌坦言曾“无比焦虑”。团队最终选择回归基础,从系统图纸入手逐点排查,最终查明原因并成功解决问题。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工作必须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只有深入实际、追根溯源,才能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高仕斌说。
正是凭借这种日复一日的坚持,三十多年来,高仕斌主持研发了高铁供电保护-控制-调度一体化系统、高速弓网安全检测-诊断-维修成套技术装备,以及高电压大容量卷铁心节能牵引变压器等系列重大装备。这些成果有效解决了高速铁路在可靠供电、运行安全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高铁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生要一桶水,教师须有一缸水”
在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方面,高仕斌同样不遗余力。三十余年来,即便科研与管理任务繁重,他仍坚持每周为本科生讲授两节《电气工程概论》课程,编写教材,至今已培养博士、硕士165名。
“工科学生未来要面对的是复杂的工程问题,”高仕斌说,“电气工程涉及多专业交叉,通过概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视野和系统观念。”他回忆自己求学时的概论课:“当时觉得懵懵懂懂,但在后来工作中,每当遇到专业衔接的问题,总会想起概论课上学到的内容。”

“学生若需要一桶水,教师就必须准备一缸水。因为学生的思维活跃,常常能问到关键处。”高仕斌说道。
作为高老师曾经的学生,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的雷杰宇对导师的治学严谨记忆犹新。“我的博士论文自认已经完善,但返回的稿子上却满是批注。高老师从文章架构到标点符号逐一批注、逐字推敲,那份严谨让我深受触动。”
谈及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寄语,高仕斌给出了一个朴实而深刻的答案。“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创新。”他认为,践行这一理念,首要的是紧扣研究方向,把基础研究做深做实,并通过实践反复验证,最终要善于精心总结,实现跨越提升。
开拓绿色智能铁路新篇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我们有信心推动高铁速度迈向新高度。”展望未来铁路发展,高仕斌指出,持续提升运行速度是重要方向。
“安全是铁路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确保运营更加安全可靠。”他强调,与此同时,绿色低碳转型也至关重要,“当前要积极探索降碳路径,让铁路更环保、更可持续。”

“西部地区新能源资源富集,这正是我们未来科研攻坚的重点方向。”高仕斌介绍,团队正聚焦强化铁路应急供电保障技术,以及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丰富的新能源,构建绿色铁路供电体系。
从在家乡小路拦车求学的少年,到高铁牵引供电领域的领军者,高仕斌深耕不辍三十余载,走通了一条坚实的报国之路。面向未来,他表示:“必将更加努力,不负伟大时代,不负院士称号。”
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11月21日https://jgprod.cdrb.com.cn/jg_app_news_detail_h5_client/pages/news/article/detail?id=17604057&news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