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搭建创意“阶梯” 解码思维无限可能——人文学院创新能力基础训练课程专访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5/11/25

“3、2、1,开始!用随机词卡组合出3个创意!”西南交通大学的创新能力基础训练课堂上,人文学院副教授朱洁刚说完规则,学生们立刻围拢课桌。指尖划过“环保”“社区”“科技”等词卡,有人俯身画思维导图,有人在便利贴上迅速写下想法,讨论声与笔尖摩擦声交织成课堂主旋律。

朱洁正在进行《创新能力基础训练》课堂教学

2019年,朱洁注意到学校教改项目“Z世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中提到,学生创新能力呈“先降后升”V型特征,表现为大一至大三持续下滑,仅大四实习后微弱回升。而用人单位也反馈,学生能完成基础任务,但缺乏复合型创意表达能力。症结在哪里?朱洁认为,课堂不应割裂创新理论、思维与实践,而应该重视创新思维训练。“创新不是天才专利,是可训练的思维”,带着这一信念,朱洁牵头开启教学全流程革新。

课程打破原有四大模块线性划分,构建“创新实践+创意表达”双线并行教学理念。以常用的“三角创意法”为例,学生“核心需求-创意点子-落地形式”展开,从基础产品创新起步,到热点事件文案创作,再到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制定,能力在阶梯式训练中层层递进,这种从1.0到3.0的迭代设计,让“学”与“用”实现了无缝衔接。

从学会到学活,创新不建在空中楼阁,而是落地扎根实践泥土。课程以“主干+分支”树状结构搭建项目体系:主干为公益活动、企业命题两大核心项目,分支涵盖文案、视频、互动等多媒介专项创作。学生为山区女童策划“一日梦想家”义卖,募集6万余元捐助520份卫生巾;为唐氏综合症儿童设计互动游戏;围绕“理想照耀中国”创作公益广播与诗歌,让红色故事广泛传播。37个公益项目获媒体关注。成都大运会推广期间,“蓉宝”走进课堂发布任务,学生一周产出63组全媒体作品,亮相成都双年展并登上大运会官网。

朱洁指导的大广赛获奖作品《沃野有声》

“创新能力不能只看竞赛奖状”,团队首创包含想象力、冒险性等六大维度的《创新能力测量量表》,教师动态调整教学方案。课后调查发现,学生在创意测试中的思维灵活性明显提高。同时,评价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问题提出者,让创新成果价值由市场和社会评判,规避“自说自话”误区。

如今,这门“宝藏课程”影响力已越校园边界:教学团队打造出“AI创意传播工坊”等多门本科通识课程;74.3%的学生获省级以上赛事认可;教学模式辐射30余所高校师资培训,走进中小学创客教育课堂;课程理念融入智慧交通、非遗数字化等跨学科领域,让创新思维广泛扎根。

“这门课让我懂得,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是用专业能力解决真实世界的难题”,学生留言道出核心价值。朱洁常说:“教育如种树,重在培育生长的力量”。十五年深耕不辍,她用“四破四立”生成式教学创新,让每份创意都生长出改变世界的力量,也让这门朴素课程,成为西南交大育人路上的亮眼风景。


作者:冉孟雨 陈晓楠 苏星冉   编辑:曾潇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