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四川观察】当选院士,高仕斌为何说“好饭不怕晚”?

来源:四川观察 日期:2025/11/25

11月21日,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公布。这144名“国宝级”的科研工作者里有一位是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高仕斌。他是研究什么的?又走过了怎样的科研历程?四川观察记者和高仕斌聊了聊。

初心不变不能辜负院士的称号

“我从小在湖北随州的农村长大,那时交通非常不便。从村里到县城只有一趟班车,为了能搭上车,我们三兄弟就在三个点,轮流拦车。”谈起当年的经历,高仕斌院士说:“那时就想,要是交通能更方便该多好。”1981年,他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开始学习铁路电气化专业。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留校。开启了长达30多年的轨道交通教学科研之路。

“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国家飞速发展的好时代,当然我们也没有辜负这个时代。”对于当选院士,高仕斌用“幸运”与“责任”两个关键词来表达他的感受。作为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代人,在深感“幸运”的同时,更多的还有“责任”。“当不当选院士,我们都要做好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当选后就不能辜负这样一个称号。”在他看来,虽然身份有了变化,但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初心不变。无论当选与否都应当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最大的创新。”

坚持方向科研“好饭不怕晚”

说到创新,高仕斌院士30多年扎根轨道交通牵引供电领域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高铁作为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供电系统如同‘动力之源’与‘能量粮食’,为高速列车提供持续、稳定的牵引动力。”高仕斌介绍道。他和团队攻克了高速铁路可靠供电、供电安全和供电节能等工程技术问题。其研究成果在我国高铁中得到全面应用,并输出17个国家。

然而这也并非一帆风顺。高仕斌院士回忆起上个世纪90年代,他带领团队承担大秦铁路故障测距装置研发时的场景。面对万吨列车通过时,装置会“黑屏”的难题,他也曾很“焦虑”。团队最终选择回归基础,从系统图纸入手逐点排查,最终查明原因并成功解决问题。“只有认真才能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高仕斌说。正是这份“认真”,让他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在他看来,做科研工作就应该是“认真、勇气、坚持”。高仕斌认为,科研应该紧扣一个方向,“沉下心来破解基层问题,用心开展现场实践,精心提炼总结提升,才能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他用了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好饭不怕晚”。

学生要一桶水教师须有一缸水

除了科研,作为高校老师,高仕斌说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他仍坚持每周为本科生讲授两节《电气工程概论》课程,他说电气工程涉及多专业交叉,通过概论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全局视野和系统观念。

他回忆自己求学时,也有这样一门概论课:“当时觉得懵懵懂懂,但在后来工作中,每当遇到专业衔接的问题,总会想起概论课上学到的东西。”

出身农村的他,还用了一个朴素的比喻,来诠释自己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他看来,人才培养就如同农民种庄稼一样,都是一季一季的。本科生4年一个周期,硕士研究生3年、博士研究生4年。要让学生在解决工程现场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一定要准备一缸水,才能够应对学生需要的一桶水的需求。因为学生的思维活跃,常常能问到关键处。”高仕斌说道。

未来重点让中国高铁更安全、绿色

中国高铁是引领世界的,未来要更加智能、安全、绿色。展望未来铁路发展,高仕斌指出“安全是铁路发展的生命线,必须确保运营更加安全可靠。”绿色低碳转型也至关重要,“当前要积极探索降碳路径,让铁路更环保、更可持续。”

今年9月,我国首条绿色供能铁路项目正式投运。高仕斌院士团队研发的“网-源-储-车”协同供能系统,通过光伏将太阳能转化为稳定的电能供重载铁路牵引列车使用,为新能源接入轨道交通系统,提供了新的工程解决方案。

“西部地区新能源资源富集,这正是我们未来科研攻坚的重点方向。”如今,他和团队的研究攻关重点在广袤西部,目前他带领团队正积极参与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

(图片来源:西南交通大学)

来源:四川观察2025年11月22日https://kscgc.sctv.com/sctv/h5/v7/newsShare.html?id=1992051047739351042&appUserId=13362


作者:张欣   编辑:向怡蓉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