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全国共144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新增院士7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71名。
四川高校在本轮评选中表现亮眼,共有两位学者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分别是来自四川大学农业学部的王红宁,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的高仕斌。
当天下午,成都商报教育发布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对高仕斌院士进行了专访。他在采访中寄语青年学者:“好饭不怕晚”,做科研要锚定方向,聚焦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选择关键而有价值的领域沉心钻研、耐住寂寞、持之以恒。

对于新当选院士,高仕斌用“幸运”与“责任”概括了自己的感受。
作为60年代出生、80年代末走上工作岗位的一代人,他深感“幸运”:“我们赶上了中国飞速发展的好时代,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舞台,让我们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有所作为。”
与此同时,他也体会到沉甸甸的“责任”:“既然时代选择了我们,就一定要竭尽全力,不辜负这个时代赋予的使命,不辜负‘院士’这个称号。”

身份转变,但科研的初心不变。高仕斌表示,无论是否当选院士,他和团队该做的事情依然会坚持做下去。“当选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但科研工作的本质从未改变。”
面向未来,他明确了三个发力的重点——
更紧密地对接国家战略,将研究方向与国家发展需要深度融合;更着力地攻坚“卡脖子”难题,为工程实践提供实实在在的解决方案;更系统地锤炼团队能力,在响应国家需求、攻克工程难题中提升整体科研实力。

他还特别寄语青年学者:“好饭不怕晚。”鼓励年轻人要锚定方向,聚焦国家与行业重大需求,选择一个关键领域沉下心来、耐住寂寞、持之以恒。同时要注重实践与总结,“在实践中验证与提升,在总结中实现跨越”,从而不断提升研究层次与水平。
“总之,要做好科研,做有用的研究,”他总结道,“需要聚焦方向、潜心研究、用心实践、精心总结,最终才能做出真正解决关键问题、服务国家发展的成果。”
高仕斌是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深耕牵引供电与电力系统安全领域,主持国家级项目50余项,曾四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享有盛誉的轨道交通电气化专家。

当选院士的喜讯传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王红宁的母校西昌市第一中学也第一时间发文,为这位杰出校友喝彩——《热烈祝贺西昌一中高78级校友王红宁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红宁现任四川大学生物学“双一流”学科首席科学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她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防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在我国猪、鸡主产区应用,推动我国畜禽细菌病生物安全防控与绿色发展。她牵头制定国家和地方标准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
凭借在科研与教学中的突出贡献,她还获得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重要荣誉。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发布2025年11月21日https://mp.weixin.qq.com/s/4QBnRSXxDdD-Ccb53vCg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