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9时5分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北纬28.50度,东经87.45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
地震发生后,西南交通大学刘国祥教授带领卫星雷达干涉技术研究团队成员王晓文副教授、张瑞副教授、贾洪果副教授、毛文飞博士等迅速响应,第一时间投入到卫星遥感数据的处理和灾害解译工作中。团队利用ALOS-2 SAR卫星提供的高分辨率雷达影像数据,通过系统处理和分析卫星定轨数据、地形数据和雷达相位数据,计算得到了西藏定日地震同震干涉图和高空间分辨率地表形变结果,并对灾害影响区域进行了初步判识。如图1所示,干涉图清晰呈现了发震断裂的走向,震中附近地表发生了显著地表形变,最大卫星视线向抬升位于东经87.557度,北纬28.719度,抬升量达到1.23米;最大卫星视线向沉降位于东经87.563度,北纬28.813度,沉降量达到-2.17米。
图1.西藏定日地震同震干涉图(左)和同震形变场(右)
此外,研究团队结合地形高程数据、地震动数据和区域断层分布情况,综合评估了地震可能引发的滑坡及其危险性。如图2所示,高风险和极高风险区域沿断层线呈带状分布,并集中在陡峭山地,低风险区域则多分布在平坦的河谷和盆地;断层活动是导致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地形放大效应则显著加剧了陡峭山地的地震破坏程度;在高坡度区域,地震引发的滑坡和崩塌风险极高,对区域内的基础设施和居民安全造成严重威胁,需要高度重视和加以防范。
图2.西藏定日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
目前,相关处理结果已提交至应急救灾相关部门,以支持灾区灾损评估与应急救灾。刘国祥教授表示,团队将继续密切关注灾区动态,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为后续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支持。此次行动展现了卫星遥感技术在地震灾害应急中的重要作用,也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科研团队在重大突发灾害事件处理中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