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双代会”各代表团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4/05/31 10:27:42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江昱霖 刘婧雅 朱悦宁
部门审核 终审

5月30日下午,参加2024年度“双代会”的全体代表分成12个团组,对学校工作报告、学校财务工作报告、教代会工会工作报告、教代会提案工作报告进行讨论和审议。代表们认真履行职责,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讨论中,积极发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与建议。

针对当前学校发展定位、四校区发展定位等问题,第一代表团认为,希望学校做出长远的规划思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进一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关心关爱教师,增强其归属感。建议校院二级的责权利划分得更合理更清晰,加强校院的沟通联动机制。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方面,建议畅通实验教学教师晋升渠道,提升待遇,构建内部人员的流动机制。

第二代表团认为学校工作报告中关于2024年学校十大重中之重工作的描述,是现在学校办学实力快速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希望学校在后续校区的定位实施方案中考虑各学院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科创园建设工作,建议学校在犀浦校区进一步突出机械元素。在数字交大建设行动计划中,建议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学生的全过程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围绕人才引育、职称职级评审等问题,第三代表团建议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师岗位聘用改革,优化人才引进各环节的工作。建议积极探索“预聘转长聘”渠道,让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热爱交大、扎根交大。加强全职博士后队伍的建设,优化博士后职称评审条件,畅通专职博士后留校任教及晋升通道。在基金申报、开展科研、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青年人才全方位的、具体化的指导和支持,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作用。

第四代表团认为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要把握好学校未来发展的增长极,紧跟政策形势,通过高水平的学校治理能力,全校上下联动,与地方政府、国企央企加强交流合作。在“一园五区”建设方面,要重视各个校区的协同治理。要加强校院两级相互沟通和系统联动,加强校、院、系、团队、师的五级联动,学院工作要与学校政策嵌套、对接,形成实施的成闭环。教师队伍建设要设置不同赛道、分类分型。

第五代表团中三个学院都在新文科大类中,和工科融合至关重要,代表团希望学校从顶层采取措施整合资源。着重考虑“学科发展生态”交叉融合,整合学科属性相近的相互补充发展,完善“学科群”概念。创新数字赋能非常重要,学校应破除数据壁垒,厘清双向的数据需求,通畅学院获取数据的渠道,考虑双方数据需求,提升工作效率。“交通”概念要和科研、学科建设结合,成果转化和应用相结合。

围绕师资队伍建设,第六代表团认为,应对教学岗、实验岗教师入口有分类指导不同体现,期望更加畅通实验岗教师的晋升渠道,加强对准聘制岗位教师的关心关怀。对于峨眉校区、东部校区的定位,代表团成员一致认同,认为校区定位清晰,期待进一步发展。建议学校在博士后建设方面,给予更多支持,落实配套建设,以诚相待。建议学校对基础学科应进行分类指导、分类考核。

第七代表团就职称评审、学科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民生问题、民主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建议在职称评审的标准制定上,广泛征求意见,保持相对稳定性,体现显性教学业绩的引导作用。希望学校给予人文学科更多关注和支持。各学科要更加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地方需求,打造学科优势集群。希望学校聚合力量,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专业深度融合、转型升级。

第八代表团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管理等方面问题开展了深入讨论,建议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在师资引进和职称评聘上要更加突出学科差异与教学单位功能定位,分类评价、分类管理,以解决实践型人才不足的矛盾。建议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激励,实现学校科创竞赛由量的优势向质的优势的转变。在科创园建设中融入“双创”教育,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生化环材医”学科群的学科定位,规划了生化环材医发展中心建设项目,第九代表团代表们表示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并就学科群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建议学校牵头组织相关学院定期、多维度深入合作交流,进一步完善交叉学科专业布局。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国防学科平台建设及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加大对学生的科创竞赛、本科毕业设计等科研实践经费的支持。

第十代表团代表一致认同报告对于加快建设一流大学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希望学校能保持战略定力,进一步细化和明晰四校区定位支撑条件。代表认为办好中小学幼儿园,对于稳定学校青年教职工队伍,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报告中提到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改革,代表团建议学校在人才、经费上加强统筹规划和投入,系统推进“智慧交大”建设,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第十一代表团认为,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合力,构建师德师风建设协同长效机制与责任体系。在“匠心工程”方面,多挖掘管理岗位的优秀教师,激励更多管理岗教师学先进、当先进。学校机关部门和学院之间要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搭建便于广泛交流的平台,主动消除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盲区和壁垒,真正凝聚全校上下的合力,将学校改革建设发展推向深入。

对于报告中深化发展顶层设计方面,第十二代表团希望学校锚定目标,坚决贯彻执行,把规划真正落地落实,建议在学科发展、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等方面尽快形成系统发展思路。建议学校对“一园五区”科创园建设、“5+2+N”空间格局等新的发展战略进行更清晰的解读阐述。重视并加大轨道交通行业人才培养和输出,抢占行业人才市场,不断巩固并提升学校在轨道交通行业龙头高校的地位。


作者:各代表团 学校工会   摄影:江昱霖 刘婧雅 朱悦宁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