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交大要闻 > 正文

“双代会”代表:凝心聚力 建功新时代

来源:宣传部 日期:2024/05/31 09:40:21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鞠红伟
部门审核 终审

a24890d09d64e5fc0f8faad8411cb35.png

根据2024年度“双代会”议程安排,5月30日下午,12个代表团组织分组讨论,审议四个工作报告。代表们围绕工作报告、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围绕学校改革与发展,积极发言,建言献策。

代表们在发言中说,四个报告内容详实,对学校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都进行了总结梳理,为报告中提出的学校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而鼓舞;为报告中提出的学校存在的问题而深思,为报告中涉及的学校发展愿景积极建言献策。

第一代表团阳恩慧代表说,通过本次“双代会”,进一步理解了学校在“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统筹安排的工作思路。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应当积极响应校-院-系所-团队-教师五级“联动”工作机制,围绕基层教师本职工作,发奋图强、刻苦钻研、踏实勤奋工作。特别针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科技前沿技术问题,在扎实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该深入探索科技前沿问题,借助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升级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技术方法与研究领域方向,科研反哺教学做好科教融合工作;依托“交通强国”重大工程实践项目,解决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性技术难题,攻坚克难,注重科研攻关中解决实践技术问题,通过科技创新成果实践应用转化,在产教融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同时,自身要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中发挥中坚力量作用。

第二代表团罗大兵代表说,报告中提到今年的一系列大事要事,自己比较关注“力争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和“一园五区科创园建设”,期待上述工作的有力推进,促进学校产教融合、成果转化等走向深入。机械工程学院一直重视教学与产业的融合,获得了四川省和成都市产教融合项目支持,并取得了较好成效,国家产教创新平台建设可进一步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工作。学院在交通装备、先进制造、智能交通等领域具有学科优势,积累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通过科创园建设,可以促进学院成果落地,服务地方经济,为区域发展贡献交大力量,提升学校的科技影响力。

第三代表团樊兵兵代表认真听取了几个大会报告,表示深受鼓舞。学校在这一阶段取得的成绩让人深感振奋。闫校长在报告中对学校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下一步工作规划也很清晰,既有顶层设计,也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提出的许多设想、政策和计划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作为机关服务岗位的普通一员,很高兴能为学校的建设发展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学校在“双代会”中强调提出了“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工作,也为我们基层工作人员和普通老师提出了要求,将继续立足本职岗位,做好基层服务和管理工作,发挥好基层教职工和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学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四代表团江久文代表说,在本次“双代会”会议上,闫学东校长作了学校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优化顶层设计、紧盯大事要事、完善发展保障等方面下功夫,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报告特别对四个校区的布局定位做了战略分析,对2024年十大“重中之重”的工作再次部署,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再次动员。今年是利兹学院成立十周年,学院将系统总结办学十年来的成果成效,认真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围绕学校重点工作和战略发展目标,在提升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层次、建设交叉融合专业、推动国际科技协同创新、培育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等方面奋力作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作出利兹学院的贡献。

第五代表团蹇明代表说,校长工作报告总结了2023年“双代会”以来学校主要工作进展,涉及党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技自立自强、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生态等方面,成绩鼓舞人心,问题分析透彻,注重顶层设计又紧盯大事要事,报告系统全面、文风简洁、内容详实,充分地体现了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在今年的重点工作中,特别期待学校“一园五区”科创园建设的实质性进展,这项牵引性的重要工作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技术转移推动高校科研成果服务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可谓是抓住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牛鼻子,必将充分激活学校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再上新台阶,为解决制约我国高校高质量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提供西南交大方案。

第六代表团杨晗代表说,校长工作报告较全面、客观地总结了过去一年学校取得的进步和成果,得到了广大教职员工的认可。希望学校着重解决一些教职工关心的重大问题,如在每年职称评定,建议学校对评审条件和评审时间有固定安排;教学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建议学校制订鼓励老师积极教学政策和措施,使认真教学的教师有自豪感与成就高;希望学校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和评价方面的改革能落实,基础学科的“慢成长”与“长周期”特点需要学校长期的稳定支持,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工作的推进,也需要基础学科发挥重要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对于工会工作,应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直面学校的一些突出民生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敢于攻坚克难。

第七代表团曾祥敏代表说,认真听取校长所作的学校工作报告后,深受鼓舞,催人奋进,对学校“一园五区”科创园建设充满期待,这充分体现了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决心和能力。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高校应成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切实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当前,“一带一路”倡议、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纵深推进,亟需大批高水平国际语言服务人才和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人才。外国语学院将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和新文科建设需要,以教育数字化赋能高质量学科专业建设,培养具有“交通”特色的高素质外语人才,为“强国建设,外语何为”这一时代命题交出满意答卷。

第八代表团周斯翔代表说,聆听了报告,他对学校各项事业的取得的巨大进步深感振奋。作为一名来自教学一线的代表,期待学校加快推进岗位骋任制度改革,积极扩大增量,优化存量,适当扩大教学系列高级职称的评聘范围,科学优化教学一线教师的整体职称结构。建议学校工会进一步加强对困难职工的帮肋和支持,加强开展对教职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评测和帮扶。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要充分认识"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对教师个人和教学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自觉弥补短板,加强协作,把自身专业特点和学校的重点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做到围绕学生成长成才的核心诉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第九代表团王勇代表说,全校师生聚力实现学校在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发展生态、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水平与综合支撑保障能力等方面的新突破,任务明确,措施得力。作为化学学院的副院长,在听到学校明确提出了“生化环材医”学科群的学科定位,规划了生化环材医发展中心建设项目时,更是感到充满希望、催人奋进,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和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将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好传帮带,带领更多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同时,将继续在学科发展、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力求取得新突破,为学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生化环材医”学科群力量。

作为峨眉校区管委会代表,第十代表团陈诗伟代表尤其对学校工作报告中的四校区定位、峨眉校区“3+2”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十分关注和期待,他说,峨眉校区自2015年12月以来,这九年中历经探索、调整,这一次迈出这一步,非常不容易。峨眉校区作为一个老校区,建校早,这几年没有全日制的学生,基础设施比较老化,为了今年九月学生入学,即将开展一些改造,但是对于具有五十多年历史、占地一千多亩的峨眉校区来说,假期只能改造很小一部分,希望学校在未来几年能加大投入,逐步改善校区条件。

第十一代表团陈岩峰代表说, 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 立足本职,深感责任重大。学校作为轨道交通领域人才输送的重要高校,要赓续凝练形成交大自身的就业文化,不断做好学生就业指导,树立好正确的就业观,转变好学生择业观念,鼓励学生主动投身轨道交通领域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更要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完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努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第十二代表团田红代表说,感受到交大的产业人对学校有很深厚的感情,与学校同心同德,大家赞同产业反哺学校,同时也认为,反哺应该不仅仅是上缴目标利润,更多的是从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效益,从切实支撑学校的学科建设等层面来体现。目前企业没有原地等学校政策,已开始根据学校政策导向自发进行调整,如设计院设立“科技联合攻关”项目,面向学校教师"揭榜挂帅",又如出版社出台了支持学校教师的教材编写和专著的出版的配套文件和政策等。


作者:各代表团 学校工会   摄影:鞠红伟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