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于北京时间18日凌晨辞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本期《经典悦读》特刊发一篇品味《百年孤独》的文章,籍此表达我们对这位文坛巨匠的深切缅怀。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高中、大学本科,以及目前的研究生阶段,我有幸和她在三个不同的时间段相遇。不同时期读她,总是有不同的体会。古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理工科出身的我,以前一段时间只觉得这个”意”是“是非曲直”,逻辑或者理性的观点或判断,诸如一题多解,或者现在不会解答,多阅读几次题目也许就会解答;但是随着自己不断接触文艺作品,用心去读,竟只觉这个“意”绝不是这样,比如诗歌反复吟诵,遇相似场景心中或喜或忧或叹或疑不由自主复诵,也许正是体会到其“意”才禁不住在舌尖激起诗句。而《百年孤独》3次阅读,伴随我的成长,伴我经历人生最美妙而又茫然困惑的成长时期,在这期间心境与境遇自大不同,所得所想所感也是明显的不同。
高中时读完,记得书里面有很多神奇的情景,开头就有会飞的毯,脑袋里闪过难道世上真有飞毯的念头;记得那位勇敢的将军,憎恨那些处死将军的“坏人”;记得故事结尾的猪尾巴,并联想到自己学习的生物课程,就为书中人物不知道生物学知识而惋惜,也为自己正在学习现代知识而高兴。还有就是自己一直不明白作者的安排,为什么让我自己心中认定的主人公—将军在书中的故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死去。好奇加西亚·马尔克斯取名“孤独”,可是自己体会不到孤独。高中时的读书,多是浏览,看的书很多,可总是限于浏览情节,总是不能体会到文学名著令人惊讶的地方,至今也就记住了那些支零破碎的片段,简爱中的男女主人公的爱,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苔丝的苦命的女子…..更多的也许就是留下了一个书名。那个时候为了不影响学习,总是利用吃饭和上课之间的空当,以及周末抽时间读书,当时的想法就是高考结束,要在好好把所有的书读一遍,要慢慢细心的读,去找找名著为什么是名著的缘由。可是高考那个暑假就没有摸过书吧。
本科大二时候,从一位同学书架上看到《百年孤独》,立刻就借过来又疯狂地马不停蹄地读。这次对里面的乌尔苏拉印象深刻:她照顾几代人,无怨无悔,为了家庭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生命力顽强,活力十足,可是在晚年却又是这样的孤独,甚至成为玩具。如今回想起来,可能是那时到外省读书,对家对母亲的思念,由此对作者对伟大母亲的赞颂深有体会。同时,也觉到,书里面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人公,大家都是生活的主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出彩,虽生活经历不同,生命长短不一,我也书下了一个定义,这是一本描写一个家族兴衰的书,如中国的朝代更替一样,并且对家族后面几代人没有能够复兴家族而失望。而回答书名为何为“孤独”,为了平复自己疑惑造成不安的心,我就人为给自己一个答案,“孤独”就是这个家族的孤独,是家族人物的孤独;因为那时我真的找不到可以完全说服自己的答案。
研究生刚开学时候,一次在网络上看到图书折扣优惠,并且商家在极其醒目的位置推荐《百年孤独》,就买了一本。这一次阅读中,我在遇到有疑问的情节或者自己觉得有话外音的地方,就上网阅读他人的读书心得与体会,看到了不同的声音和看法,也发现了很多自己以前忽略的细节。当然这次在书中发现更加广袤的天地:母亲依然伟大;可是将军不顾他人不断的因为各种原因而发动战争,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那个水手的看似只有蛮力,这次我却在网友的提醒注意到了他救自己的弟弟;阿玛兰妲的绝情却时刻流露的孤独;费尔南达的顽固离不开她的遭遇;美的蕾梅黛丝竟不能与尘世相容;奥雷里亚诺第二选择自己爱的人且努力为生计奋斗难道就是没有闪光点……网络中将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与女性形象分开对比的观点也是相当精彩的,一个视频中提到只有从南美洲混乱的局势中出发去理解小说的最后的消失和故事中与世隔绝的村庄的说法也令我茅塞顿开。
现在研究生阶段的我,第三次读《百年孤独》,越发的佩服包括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内的一切文学作者,可以在书中用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用有限的语言和实体化的文字去表现虚拟的情感和社会人类的心理规律或者那些偶然。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也让我喜欢上了包括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创作的作品,改变了自己小时候不明白这些艺术作品存在的原因,那就是她们是作者内心情感观点的表达以及高超技艺的展示。这些艺术创作可以去陶冶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可以创造“美”。可以创造美,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这时的我,也阅读过一些社科、经济、心理、艺术等方面的书,这样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书中的故事发展、人物性格,思考角度和心得体会都是大大不同的。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我,面临过本科毕业时工作与学习的比较考虑,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模糊明白现实中的残酷,喜欢留心观察主要普通大众起早贪黑的生活,关注丰富的媒体报道的那些感人或恼人的故事。自己总是觉得自己验证了一句话: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本快走过青少年的我,无意发现自己竟是如此这样真的成长了。现在对书中各种神奇诡异的描述,心平气和地从文艺角度读看待,不会在停顿哪怕千分之一秒去问问自己难道真的存在神功盖世。对每个人物的评价,保留我对每个角色基本喜好的同时,也看到并试着理解人物根据自己喜好和情感做出的选择。如同生活中,大千世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的轨迹,都有自己的一套无形的情感和抉择定理,我们的世界是非线性的,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我们的选择有时候真是无法解释的,就体会到唯物主义不是全部,我们的情感也许是需要些须的唯心。小时候不知道一些作者笔下的主人公为日常琐事而烦恼,小职员平淡而枯燥的生活是怎么回事。现在的我就可以清晰的感到生活不是电视剧里面的情节,那么多奇迹和轰轰烈烈,真正的生活就是平时的点点滴滴,工作和生活为了柴米油盐酱醋茶,通过自己的读书,告诉自己不要想书中的主人公一样,要保持想努力向上的心,虽然总是力不从心,又拿自己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宽慰自己,用于逃避生活中那无数个时刻可能出现的失败。
读完第三遍,自己还有再读的想法。三个不同的时期,年龄和阅历在不断增长,感觉到《百年孤独》不只是可供阅读书,而是可以用于验证我的成长。每当我回忆自己三次读书的经历和期间心得体会,感觉自己的成长,也时刻提醒自己作为成年人要承担的责任,家庭,工作,学习;如《百年孤独》中的一代一代的继承者,成人就要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担起的担子,像小说中的乌尔苏拉,否则我们结局是不是如书中的结尾在一场风暴中消失。
自己下一次再次读《百年孤独》的时候,那时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的感悟和体会,自己对周遭的看法,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变化又会是怎样的;希望那时不要夹杂过多的遗憾。
作者简介:
蒲建锦,土木学院道路与铁道工程13级硕士生,喜欢读书,不同的书总是给自己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示给自己未曾看到的画面,带给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既有世界观人生观也有方法论。读书于我而言,既有一杯水一本书去体会书的恬静与跌宕,也有告知我去积极的生活努力的工作:去感谢和赞美,感谢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诲同事同学的帮助,赞美生命的灿烂多姿;去户外运动,有阳光有绿色,感受运动的活力和大自然的盎然;去做好课题项目,建模型做试验,困难中地坚持失败后的查找最后的释然与微笑;去勇敢和坚持,事情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勇敢的选择正确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