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24年,西南交大人勇攀高峰,不断砥砺前行,不断寻求创新与突破,弘扬“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取得累累硕果。
01 高标准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学校坚持政治引领,强化政治担当,坚持目标导向,对标任务要求,高站位、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各项工作,党纪学习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02 自觉接受巡视监督,扎实做好巡视“后半篇文章”
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接受教育部党组第四巡视组巡视。坚持“针对性改、长效性建、系统性治”,列明173项整改举措,把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融入深化改革、融入治理体系,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学校发展目标更加清晰,办学定位更加精准,改革思路更加明确,有力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03 “大思政”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
学校持续完善“大思政”育人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召开思政课质量提升工作推进会和教师节庆祝大会,1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1名教师荣获“时代楷模”称号,1名教师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锻造具有西南交大特色、交通强国味道的思政课品牌。
04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
5月20日,学校召开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推进大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办学理念,“党建引领、学科牵引、教学核心、科研驱动、人才支撑、经费保障”的工作思路,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一体推进有组织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组织实施高水平科技创新、有组织集聚高素质人才,加快构建支撑一流大学建设的创新体系。
05 人才自主培养水平显著提高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本科生深造比例持续提升,学生获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4100余项,较2023年增长12.3%。学校聚焦“教育强国、交大何为”的时代命题,持续构建服务国家战略、面向工程前沿、契合产业需要、融入地方需求、彰显办学优势的培养新模式。
06 顺利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
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通过线上全面评估和入校深入考察,一致肯定了学校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贡献,尤其 是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07 新一轮博士点申报工作成果丰硕
9月,学校新增网络空间安全、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设计学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应用统计、智能科学与技术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博士授权点获批数量位列全省第一。至此,学校形成了覆盖11大学科门类,拥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
08 入列国家工程硕博士改革试点和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序列
协同创新合力,学校成功入列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和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4月,学校成功入列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单位,增加专项招生指标50个,其中硕士32个,博士18个(含企业定向博士7个)。9月,学校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进一步助力学校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工程领军人才。
09 启动第二学士学位和“3+2”产教融合共同体专业建设
学校启动并实施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丰富学校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学校首次招生的2024级第二学士学位3个专业在峨眉校区顺利开课。加强与产教融合共同体成员单位沟通协调,推动在共同体内高职院校进行卓越技术技能人才试点招生培养。
10 有组织科研深入推进
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系列行动计划”,“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准环对称“仿星器”两个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5项(含重点项目2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全年到校科研经费再创历史新高。6项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等奖总数位列全省第一,3项科技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重点参与“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11 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高层次人才年度入选总量创历史新高,219位海内外英才加盟学校,博士后进站234人,154人入选“年度科学影响力榜单”,8人入选2024年度“博新计划”,总数位列全国第10,一流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12 高质量制定《西南交通大学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充分发挥好薪酬制度改革作为统筹推进学校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作用。修订《西南交通大学绩效工资实施办法》,系统完善绩效工资管理框架与结构体系,新增优秀教师示范岗专项岗位绩效、专项贡献奖励绩效、基础前沿专项奖励绩效。推动建立健全激发创新活力、知识价值导向、管理规范有效、保障激励兼顾的薪酬制度。
13 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建设有序推进
学校积极推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纳入一流学科培优行动计划,强力打造交通运输工程世界一流学科。持续优化完善学科专业布局,成功获批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智能地球探测2个本科新专业。
14 塑造“一域五纵五横”塔网式一流学科体系
学科牵引内涵发展,10月15日,高等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24个学科上榜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其中A类学科7个。学校9个学科进入ESI学科排名前1%,工程学挺进0.21‰。
15 获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学校成功获批智慧交通产教融合基地一期项目,项目以“产-科-教”融合为核心理念打造“5+X”创新研究中心平台和开放式个性化创新实践中心(iCenter)平台,全力支撑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和智慧交通科创园建设,有力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新引擎、“新工科”改革新平台、国际化办学新门户的东部(国际)校区建设目标落实。
16 一园五区新形态“科创园”格局加速形成
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郫都先进制造和金牛交通装备“科创园”顺利签约,深化与蜀道集团等合作,一园五区新形态“科创园”格局加速形成。
17 中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展
完成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办学申报,完成利兹学院新增“工业设计”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专业本科层次办学的申报工作,并深化与利兹大学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快推进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等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法国里昂中央理工大学确定开展“中法工程师学院”筹备申报工作,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及锡根大学确定开展“中德国际学院”筹备申报工作。
18 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学校投入秦安县和阿坝县定点帮扶资金281.67万元,引入帮扶资金247万元,购买脱贫地区农产品209万元,帮助销售461万元;完成干部和技能人才培训1365人次。选派11名干部教师赴西藏、新疆开展对口支援支教工作;通过共同设立联合创新基金等方式,深入推进科研合作;开展学生联合培养,西藏大学“1+2+1”联合培养本科生401名,研究生71名;实施“异地同步”教学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600余名学生异地同上一堂课。
19 校园环境开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
完成新校区总体规划建设方案、学生宿舍建设实施方案,新增15个基建项目,已完成14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申报,其中13个项目已获得立项批复。2024年正式启动新校区二期建设,其中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3个项目启动建设前准备工作(峨眉校区1个项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储备战略空间。
20 启动13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
5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在上海举行2024年校友会会长秘书长联席会,学校加强校友工作顶层设计,重构校友工作体系,将校友工作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重视和关爱校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7月10日,学校召开建校130周年校庆工作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全面启动13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学校将以建校130周年校庆为契机,凝聚广大校友力量,努力打造校友与母校情感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