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68期 > 第七版 > 7版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68期 > 第七版 > 7版 > 正文

师生及海内外校友校亲热议《一所大学的抗战》

来源: 日期:2023/12/06 15:40:12 点击数:

■茅玉麟 茅以升女儿

《一所大学的抗战》在贵州福泉举行开机仪式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好多年过去了,摄制组坚持不懈,不放过每一条线索,寻找每一位在世的亲历者,查阅大量史料,终于完成了这部纪录片,为后世留下真实宝贵的历史。我听说你们采访的人当中,已经有19位去世,但他们的真实经历已经被你们记录下来,这是最难能可贵的。我现在正在欧洲,虽然有时差,我还是从手机上收看了实时播出,非常感动。为我们的前辈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动,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动,也为你们数年如一日的劳动感动。我的不少朋友给我发微信,打电话,说他们都及时收看了。这部纪录片已经远远超出了校史的范围,它是老一辈中国知识分子的抗战,是中华民族的抗战。谢谢你们。(周力军访谈)

■陈德浩 片中贯穿人物陈大锳、朱颖卓儿子

首先我要感谢以您为首的摄制组8年来不懈的努力,并恭喜你们最终获得了成功。因为已经公演了,所以我也就毫无顾忌地广泛传播。下面仅转发几则旅居海外的亲属、同事和同学的反映供您参考:

“德浩兄,两集纪录片已观看。谢谢。真是好作品。内容太感人了。伯父伯母当年不愧是国之栋梁,世纪菁英。他们的志向、毅力与情操令人肃然起敬!弟期望能看到其余数集。”

“原来只知道西南联大,唐工院的抗战经历也是可歌可泣。茅以升的钱塘江大桥刚修完就自行炸断也是很悲壮。陈工的家史也饱含国难记忆!纪录片简直是抢救式拍摄,多名被采访者都已作古。”

你们的工作真是太深入细致了。包括南京的房产,你们都调查得那么清楚。另有一件让我特别惊喜的事情是在这之前我只知道我有一个夭折的哥哥,但没有见过他的照片,在这部纪录片当中,居然发现了他的照片。拍纪录片远比要拍情节故事片困难得多,后者只要找一些演员,布置一些场景,拍摄下来就算了,而且现在有很多故事片,从剧本到拍摄水平极低,实在懒得看。

我要再次万分地感谢您和您的同事们。我之前说过,我们是三代人同葬在一个0.5平米的小墓地里,大姐的骨灰也带回来了,我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将她和父母安葬在一起,届时我准备把这个U盘,放入我父母的骨灰盒,他们在天之灵也会感激您。(周力军访谈)

■林霞 罗忠忱外孙女

这部纪录片拍得十分艰辛,历时八年,加上疫情,许多人都去世了,包括我姨夫。感谢周力军及其摄制组的抢救性拍摄,并感谢他们对学校的热爱,对工作的执着和高度的责任感。

■毛晨阳 浙江校友会会长

看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一所大学的抗战》,看着看着,不知道什么时候流下了一行热泪。恰被从房间里出来喝水的女儿看到了,女儿问:“爸爸,你怎么哭了?”好尴尬。

■朱东敏 贵州校友会会长

这两集看完了,鼻酸泪流。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母校,伟大的交大。

学校坚韧不拔的历史,校友们坚苦卓绝的贡献。我是在六十岁,看了您带领的团队制作的影视后才知道一点。知道得晚了,知晓得少了!

■苏伟 唐山校友会会长

唐院师生,路桥中坚。不畏牺牲,抗戰钜獻!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谨以此片,缅怀前贤!

■陈治宏 原交大南加州校友会 会长、交大美州校友总会副会长

立校如同立泰山,一方独立高精尖,

逼教日月换新天,立万扬名天下先!

■李泽甘 旅美校友

我的名字是李泽甘,是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机械系1949级学生,1950年12月我响应毛主席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到朝鲜战场参加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战后回到唐山交大复学,1980年来到美国工作、学习和生活一直到现在,我现在和我的家人住在旧金山湾区硅谷。

今天早晨旧金山时间6点半,我以非常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由周力军校友编导的,由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的《一所大学的抗战》的纪录片。从纪录片中让我清楚地知道了我的母校127年来,不仅在建校育人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且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躲避敌人的蹂躏,培养祖国的科学技术人才,不避艰险克服万难不断地迁移到西南地区的湖南云贵建校复学的校史。

这部纪录片弥补了我对校史的一片空白,今年我已经95岁,看完这部纪录片也给了我继续生活的勇气!我非常感谢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了这部纪录片!我也非常感谢周力军校友和他的团队,经过了八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一所大学的抗日校史纪录片!

■淞叶 沈阳校友

上联:唐院师生 流亡办学 浴血抗战 交通报国 救民众于水火;

下联:交大校友 奔波走访 奋力挖掘 摄录成献 扬前贤之功德。

横批:竢实扬华

■张一兵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连续两晚观看大学抗战影片,视觉、声音加上洗炼的文字完美结合,效果非常棒!每晚两集一个小时的影片,不知不觉中就看完了。在此添加一点佐料。

在平越敲半截钢轨当作上下课铃声,这根钢轨是侯家源提供的(来自《交大友声》)。从唐院校史角度讲,侯家源挖掘的还不够。抗战时在平越复校上课,侯家源当时在铁路部门居高位,从物力财力方面贡献很大,大事小事皆上心,看到学校没有课铃,派人找来半截钢轨悬挂树上,敲击作铃声。1957年侯家源在台湾去世,葬礼隆重,备极哀荣,《交大友声》有详细报道。在赴台的唐院校友中,侯家源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抗战胜利后返校途中,铁路部门的唐院校友利用职权调来当时最好的专列运送师生,大有班师凯旋之势!

做盟军译员,各校情况不同。陈樾荫抗战胜利后返校续读,而西南联大的岳父是提前一年毕业,但毕业证押在学校,胜利后回校取证,拒绝从军者一律不给毕业证。同期的汪曾祺在西南联大待了六年,没有毕业证,这是汪曾祺一生的隐痛。现在说法不一,有说汪曾祺拒绝从军当盟军译员;也有说汪曾祺学业吊儿郎当,英语水平根本当不了翻译。

影片中有一个乘坐飞虎队运输机穿越“驼峰航线”的镜头,岳父也是乘坐陈纳德的运输机从昆明走同样的航线到达印度。他讲,那是头一次坐飞机,每人背一个降落伞包,被告知遇到紧急情况跳伞,出舱后默念“1、2、3”再拉动伞绳。

■遆子龙 土木工程学院

“人家要我们躺下,我们偏要站起来!”

《一所大学的抗战》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深刻展现了交大师生在战火中的坚韧、爱国与拼搏精神,以鲜活的历史镜头,生动还原了抗战动荡时期几度迁址、弦歌不辍的非凡历史,勾勒出师生们不畏困难、薪火相传的厚重画面。这种真实感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段特殊历史的意义。回望历史,思考当下。它不仅是一部纪录片,更是一堂生动的爱国教育课,让我们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更坚定了我们“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奋斗信念。

■叶运广 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当我观看这部纪录片时,里面描绘的在那个山河破碎、战火硝烟的年代,有一群读书人不惧条件艰苦,凭借一身风骨,守护着国家的重要文脉。 是他们,书写了那波澜壮阔的一段精彩历史,担当着民族的栋梁。 他们中有一批人曾有一半的日子每天面对战争,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寒窗苦读。

今天的我们早已不再拥挤在破败不堪的屋子里学习,不用再忍饥挨饿。然而现在又有多少人学会了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时光呢?联想到过去的他们因为一场浩劫四处分散,命运不一,再想想如今我们学习的氛围和状态,是不是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黑格尔曾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 正是因为祖国有着像茅以升、詹天佑、林同炎等头脑清醒的人士,中国才逐渐强大了起来,繁华了起来。 所以这时候的我们一定要跟紧时代的脚步,努力读书,以后一定会给中国带来不一样的繁荣昌盛!

■赵君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今天观看了《一所大学的抗战》前两集,颇有感触。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学生对学校的爱和老师对教育的爱,比如:当年邱竹贤和两位同学 克服重重困难,一起从海路经香港至越南海防,然后从滇越铁路至云南昆明,最后经滇黔公路到贵州平越的交大上学;为了到新校址给学生上体育课,体育主任徐家增老师扛着单杠走完1000多公里的征程。奋进的交大,需要传承这样的精神。

唐山交大南迁咏

倭寇侵犯,交大南迁。

共克时艰,同赴国难。

八年辗转,弦歌不断。

烽火中,坚守教育阵地。

乱世里,呵护学生成才。

一所大学的奋力抗战,

中国教育的动人诗篇!

■高强 人文学院

一个注重民族精神传承的国家,才能继往开来;一所践行家国情怀涵育的大学,才能勇立潮头。在我看来,关于西南交通大学历史的文献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就是一堂关于家国情怀涵育的有效课堂,以第一集《挺立前线》为例,在战火纷飞中不屈不挠的交大学子身上,我们得以真切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具体所指和强大力量。在交大师生“挺立前线”的身影中,观众被深深代入抗战历史情境,产生情感“共鸣”和精神“共振”,对“家国情怀”“民族精神”既“耳熟”又“能详”,深刻领会家国情怀、民族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观影完毕,前贤身影萦绕脑海,它促使我向更深处探寻,思考立足专业领域“我应该如何”的问题,家国情怀的涵育由此开始实现向行动的转换。

■李鸿坤 机械工程学院

作为一名西南交通大学的青年教师,观看历史文献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的前两集,我深切感受到了这所大学在抗战时期所体现的坚韧与拼搏,以及师生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抗战精神。 这部纪录片不仅展现了历史的磨难,更为我们传递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集中,我被学校创建之初的豪言壮语所打动。唐山交大的创立背景与东北的动荡息息相关,学子们的坚韧与坚定让我惊叹。在战火纷飞、国家命运堪忧的时刻,师生们不屈不挠,带着自己的国旗,坚信自己要为国家的兴亡尽一份责任。孙鸿哲校长的激励话语“我们不在前线挺着,谁应去挺!”更是点燃了他们的斗志。即便遭遇七七事变,校园被占领,师生们的精神却依然燃烧,这种毫不退缩的勇气令人敬佩。这部纪录片让我感受到了西南交通大学在抗战时期的无畏与坚定。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倍感责任重大。在和平年代, 我们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和机会,传 承那份不怕困难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不仅是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的一种激励和鞭策。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为更美好的明天不懈奋斗。

■李勇 经济管理学院

通过唐山交大第一位女大学生朱颖卓的角度,回望在抗日战争时期唐山交大所经历的难忘历史,在茅以升校长等众多知识分子的支持下,唐山交大数易校名、几度迁址,坚持办学到抗战结束,胜利回迁。学校师生与全国人民共赴国难,一起经历了艰难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竢实扬华,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知识的薪火相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张涵 土木工程学院

我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去参加《一所大学的抗战》首映礼,本片历经了八年的制作,多处走访,在疫情的冲击下仍坚持制作,创作团队全身心投入其中,力求细节详实,将唐山交通大学前辈的抗战经历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不管是茅以升先生忍痛炸断钱塘江大桥,还是滇缅铁路未能修成的遗憾,又或是滇缅公路的修建,无不彰显了前辈校友的担当与付出,令我受益良多。

■冯振洋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今天观看了《一所大学的抗战》首映片,深受震撼。全篇以前辈、校友儿女的讲述为线,以史实为引,为我们讲述了唐山交大英雄前辈投笔从戎,利用专业所学架桥铺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奉献的英雄故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实现自我价值,一样可以成为英雄,正如该片制片人在首映礼上所说的一样:“如果没有交大学子,抗战胜利可能不会来得这么早。”

■娄颖芮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在西南交通大学127岁生日前夕,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主创团队历经8年时间创作的系列历史纪录片《一所大学的抗战》的首映礼。这部纪录片回顾了交大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再现了交大的热血传奇,深刻地向每一位交大人传达了交大精神。

钱塘江大桥的筑桥与炸桥,滇缅公路的修建与修复,西祥弹石路、惠通桥、中印公路和中印输油管道等的修建为中华民族的抗日救国征程铺平了道路,交大人与全国人民一道用生命在硝烟中铺路,用血汗在烽火中架桥,为中国战胜日本法西斯提供了重要保障,是工程救国的一大奇迹。

作为新时代的交大人,我们要牢记老一辈交大人的坚守和付出,继承和发扬“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勇担时代使命,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金楠娟 设计艺术学院

“八千里路云和月,走南闯北奔东西。”剧组挖掘母校历史,就像一次朝圣之旅,纵是山高路远,困难重重,但却背负使命,心有所往。他们与时间赛跑,与历史相拥,总编导说:“我们不辞辛苦不分昼夜,不想有任何的谬误和硬伤,因为这是一段历史。”

本次首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鸿哲先生说的一句话:“人家要我们躺下,我们偏要站起来。”这不仅激发我们交大学子爱国爱校的热忱,而且使我们重温交大精神,让“竢实扬华 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编辑:张梦莉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