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63期 > 第四版 > 4版 > 正文

茅以升 百年巨匠·光影百年 (1896-1989)

来源: 日期:2023/11/16 20:51:59 点击数:

开栏语

西南交通大学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茅以升先生,就是他们当中最为杰出的代表。清宣统三年(1911)茅以升考入我校,在预科、本科攻读五年,成绩连年第一。他曾四度任校长,精心擘画,殚精竭虑,为母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他的事业、他的家庭、他的一生都与母校紧紧相连。他的影响播及海外,是我国最具知名度的科学家之一。茅以升一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追求光明。他以91岁高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毕生的夙愿。他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深爱的祖国和人民,是共和国“最美奉献者”“铁路楷模”。“爱国、科学、奋斗、奉献”的茅以升精神已成为全校师生和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茅以升:百年巨匠·光影百年》聚焦茅以升的成长、为师为学、科学与工程实践,投身新中国建设等内容,分为《成长》《师者》《科工》与《新生》四个篇章,以珍贵历史影像配文的呈现方式,再现茅以升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本期刊发第一篇章《成长》,《师者》《科工》《新生》将在之后的“文化交大”中连载刊出,敬请期待。

成 长

茅以升,字唐臣,1896年1月9日出生于江苏丹徒(今镇江),在南京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光。早先入私塾,后进入思益学堂、江南中等商业学堂这样的新式学校读小学和中学,1911年夏北上赴京,在天津考入邮传部唐山路矿学堂。

在唐校5年(预科1年、正科4年),成绩连年考第一。1916年7月,从我校(时称交通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毕业,由学校推荐考取清华学校“庚款”专科生留美计划,先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加里基理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和工学博士学位。同时在匹兹堡麦克林蒂克-马歇尔公司(McClintic-Marshall Construction Co.)学习造桥技术。

1920年1月学成后回到祖国,荣归母校,成为最年轻的教授。从此,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与祖国紧紧相连。

● 据《京口草巷茅氏宗谱》载,茅家乃周公后代。周公三子名叔,被封到茅邑建立茅国。春秋时期,茅国被近邻邹国所灭。茅国子孙为铭记自己是茅国人,皆以“茅”为自己的姓氏,从而有了茅姓。此乃百家姓中所谓“以国为姓”的典型例子。

茅以升的祖父茅谦思想开明、富有家国情怀,为1894年南京乡试甲子科举人,后参与“公车上书”。他为孙子起名“以升”,是取“国家升平”之意;又取字“唐臣”,意为“中国之人”。

■考入唐校

●1911年夏,茅以升从南京江南商业学堂毕业,原想赴京报考清华学堂以便出国深造。由于讯息不畅错过考期,心有不甘的他和同学裴荣转往天津,报考唐山路矿学堂。他曾回忆:“本人未考前,闻北方唐院成绩优良,为吾国唯一工程学府,所以决心来考,既考入校,因为入学成绩不甚理想,到校后被分在预科,住东新宿舍,看到每日课本,都已学过,毫无兴趣,自忖此次投考,非常失望,故致函家中,意在离开此校。家母获悉,立即回信,严行斥责,定要我在校读书,倘成绩不够,或不毕业,就不必回家。经此刺激,甚为感动,遂树发愤力学信念,专心致志,结果成绩不坏。此事虽然平淡无奇,但凭以往事实经验,自信力坚强与否,关系个人社会及国家的前途,愿与诸同学共勉。”

●茅以升的父亲茅乃登(前排左坐者)少年时博学多文采,性情宽厚;母亲韩石渠(前排右坐者)从小识字读书,性情豪爽豁达,健谈风趣,遇事常有主见,是旧时代一位不平凡的妇女。祖父与父母十分重视子孙的教育和培养,以南(左三)、以升、以新(左二)三兄弟先后出洋留学,茅以纯(右二)中学就读南京汇文女中、后考取金陵女子大学英文系,副科选习西洋音乐,在那个年代也不多见。母亲对茅以升的成长影响尤为巨大。1945年,成名后的茅以升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特设“石渠奖学金”,纪念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母亲。

●土木桥梁专业并非茅以升最初的预想。唐校的土木、机械学科均属工科,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茅以升曾回忆说:“这学校只有土木工程科,不容选择,这决定了我的终生职业。后来我常想,假如那时我可依志愿考学校,大概我会选理科或文科,而不会选工程科。由于在土木工程各专业中,桥梁一门需要数学和物理的知识比较多,再加往年秦淮河上事故的印象,我就决定选桥梁为我的专业。”

●茅以升总结出自己在唐山母校的学习经验:“我研究出两项求学的方法:(一)所学功课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在南京时已学过一遍,当时懂得不透彻,现在在预科,等于重读,因而省悟出一条道理,原来各门功课,表面上好像各自独立,实际上彼此联系的,可以相互启发,有一把共同的钥匙,需要掌握,便是其中的逻辑性。(二)唐山考试频繁,平时小考,从不预告,可能一个上午,四门功课都要考,因而我定出一个学习计划表,每天晚上把当天的功课温习好,于是每天有准备,从来不怕考。”

●茅以升对自己记笔记颇有体会,他说:“唐山有很多功课,不用教科书,而是堂上先生讲,学生记笔记,一门功课听下来,做笔记时,要参考不少书,因而所学的东西,都是最新的,不受教科书的限制,我的知识,也更为广博。我因笔记做得全,五年中做过二百本笔记,学习时间有计划表的控制,考试常得满分。我在唐山五年,经过无数次的考试,每次大考发榜,都是全班第一名。”

●茅以升对数学兴味浓厚,当时对于复杂数学计算的辅助工具只有计算尺,他就琢磨着如何将计算尺加以改进发明,使之更有效、更快速。1915年大四的时候,他终于设计出了一种这样的计算尺。即便后来兴起了计算器、计算机,茅以升对改进计算尺、图算法等还是竭力提倡,十分执着。他七十多岁的时候,还在搞新型计算尺的发明。

●1916年,为检验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成果,教育部首次组织全国74所专门以上学校成绩品展览评比。包括茅以升的课程设计作业等代表学校参评,获得土木科的最高分,唐山工业专门学校以总评第一名的成绩获得特等奖状,教育总长范源濂特颁“竢实扬华”匾额以资奖励。“竢实扬华”奖章为今日西南交通大学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

●我校在中国最早引入毕业论文制度,并在宣统三年(1911年)唐山入学的第一届毕业生中执行。教师对学生的成绩给分颇为严格,以六、七十分居多。由于茅以升的优异表现,他毕业时本科四年的平均成绩破天荒地得了92分,论文也得到了90分!这在唐校是空前的,一时引起不小的轰动。毫无疑问,茅以升在唐校创造了一个历史新记录。

■赴美留学

●1916年8月,茅以升由母校推荐参加清华学校第一次设立的“庚款”专科生留美项目,即从国内高校毕业生中考选10人赴美直接入研究院攻读学位。茅以升曾提及这次选考:“好事多磨,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发高烧了,头疼得像炸裂似的,一夜未睡好。第二天早上,我咬紧牙关进入考场参加搏斗。想不到一拿着考卷,脑子反而清醒了。”考完回到南京两星期后,他接获唐校传来的喜报,与他一同考取的还有高他两班的黄寿恒。黄寿恒学成后于1924年回到母校终身任教,为“唐山五老”之一。

●茅以升师从美国著名桥梁学家、康奈尔大学桥梁系主任贾柯贝教授(H.S. Jacoby),于1917年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M.C.E.)。其论文《两铰上承钢桁架拱桥的设计及二次应力研究》,洋洋洒洒500来页,大号图纸的附图也有13张。茅以升用英文签名并自留的论文原件,在他返回母校任教后赠送我校,现存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茅以升在康奈尔大学表现优异,自他之后,唐山交大毕业生就读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均免试入学,其本科教学水准获得国际公认。

●茅以升饶有兴味地提到1917年6月他参加硕士(M.C.E.)毕业典礼那天的情形。毕业生们都穿礼服入会场,由于只使用一次,别人一般都是去租一套礼服,而他特别花钱买了一套硕士礼服穿上,并在那天照了一张着礼服像。硕士文凭印在羊皮纸上,由康奈尔大学校长亲笔签名,他珍藏一生。茅以升与康校的两位研究生同学罗英、郑华结下深厚友情。罗英由茅以升力邀担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总工,郑华1929年曾任我校(时称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主持修建了著名的南京下关火车轮渡工程。

●1917年7月5日,茅以升接受导师贾柯贝的建议,放弃读博,到匹兹堡的麦克林蒂克-马歇尔公司(McClintic-Marshall Construction Co.)带薪实习两年半,接受绘图、设计、制造、施工等桥梁工程现场实习训练。他意外发现当地的加利基理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桥梁系设有“工学博士”(Doctoc of Engineering)学位。尤为特别的是设有夜校,所读学分与日校同一水平,这个意外出现的机会让茅以升重新点燃“博士梦”,由此开始了一年多快节奏的拼搏,“终日无片刻余暇”,辛苦异常。在戴幽教授指导下茅以升完成博士论文《桥梁桁架内的二次应力》,成为该校首位工学博士。

■师恩难忘

●茅以升对自己的中学、大学老师十分尊敬,终身执弟子礼,亦师亦友,在学界传为美谈。他曾深情回忆:“我曾在南京读过三年小学、五年中学。在这八年中,国文、历史两门课程,都受教于柳翼谋先生。我的文学和历史知识,是在柳师的启迪熏陶下,打下基础的。……回忆旧日斋堂灯火,宛然如在目前。” 柳翼谋日后成为著名的史学家,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与昔日的学生共事,受邀参观钱塘江大桥工地时为茅以升取得的成就由衷感到自豪,两人还同时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贾柯贝教授退休时通过茅以升向中国的学术团体赠送自己的藏书与专业期刊,师生情谊跨越大洋,真切感人。

●罗忠忱堪称茅以升的良师益友,他为有茅以升这样的好学生感到欣慰与骄傲。得知茅以升在美国通过了博士考试和答辩,他第一时间写信邀请茅以升回母校执教,这在当时是一份巨大的荣誉。师生俩后来又几度共事。罗教授逝世后,茅以升敬献花圈挽联:“从学为严师,相知如契友,犹记隔海传书,力促归舟虚左待;无意求闻达,有功在树人,此日高山仰止,长怀遗范悼思深。”他也对另一位“唐山五老”伍镜湖教授高度褒扬:“六十年以校为家,安危不移,一生律己严,课业勤,治学谨;三千里经湘历桂,风雨共济,长忆梅林秀,漓江碧,黔山青。”


编辑:西南交大报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