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58期 > 第二版 > 2版 > 正文

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西南交大新篇章

来源: 日期:2022/08/30 11:20:24 点击数: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西南交大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西南交通大学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年7月7日)

王顺洪

各位代表、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西南交通大学第十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审查。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总结成绩与不足,把握学校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明确学校新时代的办学思路、发展目标、基本准则、实现途径,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振奋精神,不断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西南交大新篇章。

一、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干部师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剖析学校现阶段面临的“两大主要矛盾”, 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完成了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主要目标任务,学校改革建设发展进入快车道。

(一)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

学校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的战略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刻把握“四个服务”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主动服务交通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党委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全面领导学校工作坚强有力。

(二)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争创一流

学校党委将党的政治建设融入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过程,政治建设成效显著提高。“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取得重要成果,加强了党的建设,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校院两级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先后选送1100余人次中层及以上干部到中央党校、延安、井冈山、沂蒙山革命老区等地接受党性锻炼。中层干部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4.5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占93.73%。中层干部中“80后”已占30.09%,他们开始在学校工作中挑大梁、唱主角。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比例达100%。培训入党积极分子19029名,发展中共党员13342名,一批中青年学术骨干光荣入党。学校涌现出土木工程学院党委、机械工程学院党委、电气工程学院党委、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机关党委等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涌现出翟婉明、朱铃、李群湛、何川、高仕斌、钱林茂、李恒、王平、王开云、朱庆、胡卸文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

学校党委全面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创新性开展“三进”工作。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制度持续完善,全校学习氛围日益浓郁。构建起全媒体融合的新闻宣传工作体系,学校获中央主流媒体持续关注,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学校党委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持之以恒纠治“四风”。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到位,纪律检查工作得到全面加强,以接受教育部党组巡视为契机,开展全面整改,党风政风校风学风得到明显改善。高质量开展六轮巡察工作,实现二级党组织校内巡察全覆盖。强化“四种形态”运用,纪律处分中层干部18人。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体形成。

学校党委统筹推进思想政治、师德师风、统战、离退、群团等工作,汇聚磅礴发展动能。“大思政”工作格局初步成型。建立健全教师思政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高质量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增强。扎实推动重点马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四川省首批重点马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得到全面加强,从选聘配备、制度体系、平台建设、队伍质量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提升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克服面广人多、疫情叠加等因素影响,做了大量工作,有效减少了极端事件的发生。学校统战工作成效显著,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中产生很好的影响,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与学校党委同心同德、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奋力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离退休工作亮点纷呈,晚晴文化内涵不断拓展,支持老同志老有所为、发挥余热,积极做好高龄、空巢、重病等特殊困难老同志服务工作。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向基层深化,获评“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共青团工作科学化水平持续提升,多次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光荣称号。

(三)首轮“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完成

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牵总,全面加强学科建设。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连续位居全国第一,成功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序列,首轮建设成效评价的七个评估指标均处于第一档,总体上已进入世界前列。创办《铁道工程科学》国际学术期刊,定期召开“国际轨道交通学术会议”, 学校在国际轨道交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和地球科学等6个学科进入ESI排名世界前1%,工程学进入前1‰。理科、文科在项目和平台建设上均有新突破,生命医学板块学科与专业建设有新进展。学校学科布局持续优化,新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重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等,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四)立德树人彰显新成效

学校党委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统一领导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毕业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与高度肯定。

实施本科教育教学振兴行动计划,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体系。74个专业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占全校本科招生专业总数的92.5%,位居全国第29位。1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与评估,并列全国第9位。50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位居全国第17位。新增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7个,获批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个,入选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序列。在2017-2021全国高校本科组学科竞赛中总成绩位列全国第9位。主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4项。以“学”为中心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实施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构建卓越研究生教育体系。坚持减量提质,重构研究生课程体系。严把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关,2021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在教育部和四川省抽检中实现100%合格,研究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已达每年700人。获批开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获批“全国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研究生获学科创新竞赛国家级一等奖30余项。

出台《新时代学生工作振兴行动计划》《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新成效。优化招生就业工作体制机制,生源质量和就业质量进一步提高,1.5万余名毕业生在轨道交通行业就业,2万余名毕业生主动留在西部地区就业。荣获“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50强高校”等光荣称号。

(五)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开创新局面

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高层次人才呈快速增长态势,总量实现翻番,已达118人,国家级青年人才数量快速增长,省部级人才逾600人次。人才学科生态布局持续向好,人才团队示范引领作用发挥明显,人才队伍支撑“双一流”建设的“顶梁柱”作用显著增强。翟婉明教授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新获批“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新增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在全国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我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居全国第28位。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2个教师团队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建设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六)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

坚持“四个面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主持中国科学院学部首个重大咨询项目“我国轨道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阶段性成果“中国高铁实现引领发展的建议”已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参与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成渝中线等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在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等方向取得重大成果。四十年磨一剑,从超导体的钉扎现象开始创新研究,推动高温超导磁浮工程化取得重大进展。新能源悬挂式空铁关键技术与试验线工程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竞争性科研项目到账经费由3.68亿元增长至9.27亿元,国防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均实现历史性突破。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获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转制成功。6个科研平台成功进入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大科学装置建设,我国首台准环对称仿星器装置项目纳入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序列。

(七)深化改革迈上新台阶

深入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战略部署,坚持破立并举,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推进教师人才评价、学生综合评价、人事制度改革和绩效评价等关键领域改革。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探索新步伐。人事制度改革提档加速,以“成绩、成果、成效”为评价依据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成效初显。推出新进青年教师“准聘-长聘”聘用管理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恢复岗位等级晋升工作。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影响深远,被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为国家《专利法》修改增设“产权激励”条款贡献实践样板。获认定为“首批高校专业化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建设试点单位”,获得国家全面创新改革“揭榜清单”任务2项,入选第三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牵头建设“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依法治校成效突出,连续获评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和“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单位”称号。

(八)对外交流合作与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新提升

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合作办学“朋友圈”进一步扩大。“留学交大”品牌内涵不断提升,与世界14所著名大学共创“轨道交通教育联合体”,打造国际轨道交通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牵头成立“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和天佑铁道学院,加入铁路合作组织和国际铁路联盟,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并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5项、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实践基地1个。获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中外政府间联合研究机构2个,新增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3个。深化校地、校企战略合作,推动“大交通”人才输出,深度参与重大工程技术攻关。教育基金会募集办学资金3.82亿元,校友刘文思、于国祥伉俪捐赠设立“思国奖教金”成为佳话。持续加强援藏援疆工作。落实定点帮扶政治责任并受到表彰,4个帮扶点全部顺利脱贫。

(九)校园文化建设呈现新面貌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深培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抗震救灾精神、“两路”精神等研究和阐释,形成优势和特色。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建校120周年等重大庆祝活动。以《西南交通大学史》《西南交通大学文化读本》为代表的校园文化作品相继出版,以校史馆、茅以升图书馆、曹建猷院士雕像、陈能宽校友雕像、机车博物园、院士长廊等为代表的校园文化地标相继落成。学校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特等奖。

(十)努力增进民生福祉,师生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高质量完成养老保险参保工作,关爱困难师生员工的覆盖面持续扩大。推动九里校区校园环境改造升级,空调进公寓、进教室与热水进公寓全面完成。犀浦校区三号教学楼建成投入使用。与金牛区共建附属中小学。基本完成诸葛庙、银桂桥片区拆迁工作。九里校区电梯公寓产权证办理等历史遗留问题有效解决。智慧交大建设成效显著,“三网两平台一数据”顺利建成。打造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优化数字档案资源建设。深入开展与地方协同联动的平安交大建设。疫情防控有序有力。校园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同志们!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四川省委的正确领导,在于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科技部、国家铁路局、国铁集团和成都市等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离不开历届党委打下的坚实基础,是全体老领导、老同志、广大校友、社会各界与海内外合作伙伴全力支持和鼎力帮助的结果,更凝结着全校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的辛勤与汗水!在此,我代表中共西南交通大学第十四届委员会,向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向全校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师生员工,向全校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统战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校友和海内外朋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改革建设发展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制约着学校实现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在:

1. 在服务党中央战略部署、紧抓发展机遇方面,部分干部学习和工作的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现实紧迫感不够足,学校发展加速度不够大,整体办学实力不够强。

2. 在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干部缺乏敢于冒尖、勇争第一的精气神,表率作用发挥不突出,遇事推诿的情况依然存在。

3. 在立德树人方面,部分教师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不足、动力不强。从课程到课堂到课余,从教师到教学到教材等各方面都有提升空间,优良办学传统有待更好传承。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进一步加强,并校准定位、优化体系。

4. 在人才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部分学院和干部对人才工作的重视不够,口号多、行动少,没有形成求贤若渴的良性氛围。专任教师队伍长期缺编500人左右,引进师资的力度与决心不够大。有些教师长期无项目、无成果,约束机制、转岗机制、帮扶机制缺乏。优秀人才数量近年增长较快但总量仍不足。专职科研队伍、博士后队伍建设有想法,但进展不快,落实不够。人才评价机制亟需优化,人才的发展性评价分类指导不够。

5. 在学科建设方面,特色强校的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少学科和师生未能深刻理解“轨道交通”对学校进军一流大学的关键作用,未能深刻领会党中央和教育部党组对学校首先做好做强轨道交通、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定位。具体工作中,学科建设责任主体不够明确,优势学科单一,基础学科薄弱,“+交通”“+智能”等交叉学科发展慢,缺乏有组织的引导与培育。学校优势学科引领带动其他学科作用不明显,未能形成“溢出效应”。

6. 在科技创新方面,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不够,有组织、有计划的团队培育也不够,原始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弱,有效支撑国家战略科技需求不足,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仍有不小差距。

7. 在学校治理方面,学校摊子大、效益低,缺乏敢管理、善管理的队伍与氛围,治理体系亟需转型升级,治理能力亟需加强提高。资源总量紧缺却又存在闲置问题,优化资源配置行动慢、力度小。多校区协同发展格局没有形成,如何用好峨眉校区这样的大问题,班子研究思考不够,全校下决心推进落实的魄力不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仍待彻底破解。

8. 在民生工作方面,对民生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民生工作经费、资源投入还不够到位,破解民生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决心还不够大,办学资源和条件还无法充分满足师生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要认真剖析根源,标本兼治祛除顽瘴痼疾,攻坚克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二、未来五年乃至到建校150周年之际办学治校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基本准则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世情、国情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叠加,世纪疫情交织,地区冲突带来更多不确定性,都对我们进一步改革建设发展提出了更艰巨的任务和新的使命要求。该怎么办?我们必须首先回答好“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西南交通大学”这一重大问题,制定和优化符合学校实际的总体办学思路、发展目标和基本准则。

(一)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总体办学思路

1. 建设让党放心、人民满意,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作出新贡献的西南交通大学。我们必须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认真把握“四个服务”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师生,全面占领学校意识形态阵地。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回答中国问题,培养有中国心的中国人才,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主动担当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不断作出新贡献。

2. 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西南交通大学。大学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高塔,是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引领者。服务和引领人类文明持续发展,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的呼唤,也是大学实现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摒弃浮躁,不随波逐流,不被世俗所染,静下心来办学,潜下心来育人,胸怀天下,着眼未来,切实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西南交通大学的作用,成为传承文化的旗手和引领文明进步的高地。

3. 建设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通大学。我们要始终保持并不断强化轨道交通领先优势,同时持续向综合交通拓展,把交通特色做强做优。我们必须明白,西南交通大学现阶段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都不可能依靠“综合性”步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必须依靠轨道交通特色冲锋,并在此领域为国家、为民族乃至为人类作出独树一帜、无法替代的特殊贡献,以此赢得未来更好的发展。这也是党和国家、教育部党组寄予学校的厚望。我们要努力扩大学校轨道交通优势,并在此过程中建设学校的第二个、第三个A+学科。

4. 建设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各学科竞相迸发的西南交通大学。我们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双一流”建设要求,提升优势学科能级,持续优化学科布局,注重学科融合创新和前沿发展。坚持兼容并包、百花齐放,形成工科、理科、文科、生医四大学科板块整体发展新格局,并推动各类学科逐个冒尖、竞速发展,实现各学科的活力提升和竞相迸发,从中培育更多A类学科和大批B类学科。

5. 建设师生员工人人皆有幸福感的西南交通大学。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群众观念,始终明确“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心中时时装着广大师生员工,为师生员工提供一流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让师生员工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能够在西南交大获得发展、实现提升,并升华为作为交大人的归属感、幸福感、自豪感。

(二)科学谋定学校的发展目标

综合判断,当前学校仍处于改革建设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实现交大复兴的关键跨越期。为此,我们必须对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步骤进行再聚焦、再优化,具体细化为:

1. 到2027年,高质量建成交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保持全国高校前1%;科技创新能力大幅跃升,成为轨道交通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军和世界轨道交通学术高地;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争创世界一流,新增2-3个学科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序列。

2. 到2036年(建校140周年之际),建成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世界领先,若干学科和方向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交通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行业领军人才培养高地。

3. 到2046年(建校150周年之际),基本建成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若干学科和方向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更多学科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优势学科协调发展。

(三)牢牢坚持办学治校的基本准则

1.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校情是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开新局的基本前提。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学校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又要牢牢把握契合学校实际的发展道路,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脚踏实地,绝不好高骛远。同时,坚持解放思想,坚决放下“历史包袱”,敢于探索,敢于冒尖,敢于突破常规并力争第一,形成全校比学赶超帮的良好局面。

2. 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党中央“双一流”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学校的基本校情,不允许我们走广铺摊子的扩张式发展道路。我们要适度压缩本科生规模,控制硕士生规模,积极扩大博士生规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双一流”建设是学校两大牵总性工作,人才强校是第一战略、主战略,经济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最重要支撑,这四大工作如同学校的四大支柱,均牵涉全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常抓不懈,以钉钉子的精神和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抓紧抓牢抓实抓好这四项工作。

3.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学校现有办学资源禀赋不允许我们搞齐头并进,我们必须从“撒胡椒面”转变为扶特扶优扶强扶需。加强学科布局顶层设计,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加大投入力度,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关键突破口和核心竞争力,同时通过交叉融合带动学校整体学科水平提升,坚决扶持“+交通”和“+智能”。建立学科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持续优化学科结构,在高质量目标导向下适当调减学科数量,对于一些长期建设但仍“无所作为”的学科坚决实行战略性舍弃,大力支持愿意作为、积极作为且有成效的学科,使其从“后为”进入“先为”。

4. 坚持重视基础学科,重视学科发展前沿与学科交叉。我们要立足长远,高度重视基础学科发展,突出基础学科的发展基石地位,实现基础理科主体齐全、基础文科特色突出,持续培养基础学科人才。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优势,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发展前沿和新的增长点。充分发挥办学优势,瞄准国家战略急需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注重源头创新,在智能交通、绿色交通、未来交通等科技最前沿领域布局,推动前沿科学问题、颠覆性技术的重大突破。

5. 坚持全校协调发展,尤其是多校区协调发展。协调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学院之间、学科之间、系室之间、专业之间乃至团队之间都需要协调发展,既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强带弱、弱追强,坚持示范引领、目标导向,加快解决“局部塌陷”问题。我校异地校区是历史形成的,承载着许多师生校友的深厚感情,并且每一个校区都是实现学校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资源,每一个校区都不能因为任何原因被舍弃或被边缘化,需要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四个校区,让四个校区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四个大学”。

三、未来五年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径

各位代表,同志们!再好的蓝图,也必须配有严谨科学的施工图,我们还必须回答好“新时代怎样建设好西南交通大学”这一重大问题。

(一)认真面对并解决“国家‘交通强国’、‘教育强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大交通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与我校的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狠抓谋发展、建一流工作

1. 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学校党委要坚持每学期专题研究立德树人工作,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五育并举”,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拔尖人才为目标,聚焦思想政治领航、综合素质提升、专业素养精进,造就有格局、有情怀、有视野、有担当的新时代西南交大人,创建交通强国人才培养示范高地。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牵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三全育人”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树立并强化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向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转变。以专业和课程交叉融合为基础,以高水平课程建设为根本,以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为路径,以提升教材建设水平为载体,以优化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保证,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完善教师从事本科教育教学激励机制。深化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建设一流研究生培养体系。优化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深入实施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加强导师队伍服务、建设与管理,明确导师工作标准,促进导师与学生的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下大力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做好咨询与干预工作,进一步明确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先做好咨询与干预工作,再带动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建设思路。统筹推进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积极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积极发挥好学校党校、团校在立德树人中的独特作用。弘扬“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办学传统,坚持不懈培育优良学风。

2. 突出高峰优势,优化学科生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为支撑,突出“+交通”和“+智能”,大力实施特色强校战略和智能强校战略,在前沿、交叉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对一些将强未强、将冒出未冒出,又是学校未来发展必需的学科和方向,如智能科学与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新能源科学与技术、新材料科学与技术等给予重点支持。坚持工科卓越、理科强基、文科优新、生医拓展、交叉融合、智能引领,积极完善基础学科建设布局,全力促进理工交叉、文工交叉、文理交叉、医工交叉,打造若干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健全完善交叉融合、智能引领的学科生态体系。探索学科建设激励、淘汰机制,奖励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学科,淘汰缺乏进取心、拖学校发展后腿的学科,形成分类别、多层次的学科发展模式。学科建设投入采用项目申请制,绝不搞平均主义。

3. 坚持“四个面向”,提高科研水平。始终胸怀“两个大局”,思考我们必须为、能够为国家做什么,要在“双碳”行动、2035科技创新部署、川藏铁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继续支持和鼓励纵向科研、基础科研,全面加强科研管理,全力抓好有组织、有计划的科研。抓好重点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培育、重大项目组织、国防科研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高层次人才、高水平团队、高精尖设备、高能级基地、高级别项目、高显示度成果量与质全面提升。建成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准环对称仿星器大科学装置。全力推动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国家级平台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中取得新突破。加快已纳入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的6个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哲学社会科学要以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4.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办学格局。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推动学校“双一流”建设与国家战略部署、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深度融合,着力解决重大原创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深化对轨道交通行业重大、前沿问题的系统研究,构建国家级智库,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提供高水平咨询服务。强化学院、部门联动,构建国际化工作新格局,积极推进在地国际化,持续优化来华留学生结构,探索设立国际学分,扩大国际交流学生规模,打造多层次资助体系。一体化拓展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层次,推进成都东部(国际)校区、西南交大-利兹学院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建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教育共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轨道交通标准化等技术软实力建设。打造继续教育和培训高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二)认真面对并解决“师生和校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学校给予的有效帮助不足的矛盾”,狠抓惠民生、聚民心工作

1. 全员发展是最重要的民生工作。要建设好全校师生员工的更好发展空间、发展平台、发展条件,保障全校师生员工成长有空间、发展有平台、晋升有通道,人人皆可发展,人人皆可成才,并在实现个人发展与成才中收获幸福与成就。

2. 构建全员共治共建共享新机制。增强师生员工主人翁意识、爱校如家情怀,常态化开展干部人才大比选、书记校长与师生见面会、青年教师智慧沙龙、学生午餐会等,广泛征集办学治校良策,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建设好网络理校平台,畅通师生和校友意见建议反映渠道,妥善解决师生和校友合理诉求。探索设立学校事业发展顾问,发挥好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和广大校友的积极作用。建立与事业发展同步的教职员工待遇增长机制,千方百计增加教职员工收入。健全完善民生实事项目征集、领办及督查考核机制,确保民生项目科学论证、快速推进、成效及时评估。健全完善生活困难教职员工的帮扶救助体系和扶困扶智相结合的发展型学生资助体系。完成教职员工餐厅建设,帮助教职员工克服多校区奔波的实际困难。更好发挥附属医院的作用,改善校医院就医条件,建立教职员工健康电子档案。扎实提升九里校区中小学办学质量,加快协调和推进犀浦校区、峨眉校区、东部(国际)校区周边高品质中小学建设,有效解决青年教职员工后顾之忧。推进周转房制度改革和配套建设,大力改善青年教职员工住宿条件。积极探索扶老助老服务新渠道,不断丰富离退休教职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建立健全校园安全综合防治体系,探索构建政府和学校协同治理校园秩序新模式,增强校园治安管控能力,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着力打造平安交大。

3. 丰富精神文化家园。构建新型校园建设管理体系,加强校园生态景观统筹规划与综合治理,优化校内公共空间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挖掘交大文化内涵,培育和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积极申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多层次开展品牌化的文化艺术活动,不断提升师生员工的文化艺术修养。坚持育人导向,建设好典礼文化体系。设立专项资金,繁荣校园文化艺术创作,组织实施学校文化专题系列研究,推动交大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引领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将每年5月与10月设为全校健康月。增强供给能力建设,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 凝聚校友力量,推动校友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改革校友工作体制机制,探索校友工作扁平化管理新模式。完善各地方校友会组织。实施支持校友终身学习计划。定期举办校友高端论坛,加强校友信息库建设,建立校友常态联络机制。壮大校友工作队伍,持续提升校友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三)全面强化谋发展、惠民生的支撑与保障

1. 坚持党管人才,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坚持有组织地加强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瞄准若干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以组织行为抽调骨干组建团队,加大扶持力度,改变无序生长的人才成长方式。投入更多经费、采取更有力的举措,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帮扶力度、培养力度。

建立健全引育用留人才工作体系,全力打造“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拔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有序衔接的人才成长梯队,管好用好人才。不断扩充人才数量,高层次人才力争达到300人。加大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和学院在进人上的话语权,坚决落实“每年进人数-退休(离职)数≥100”的目标。加快研究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合理转岗机制、进修帮扶机制,推动解决部分教师多年没有论文、没有科研项目等师资短板问题。更大力度推进聘任制专职科研队伍、博士后队伍建设。面对严峻的退休形势,大力加强人才引育,在严格标准的前提下,实现未来五年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比例由现在的19.3%上升到25%甚至更高,显著提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比。进一步加强教学型人才队伍、基础课教师队伍、实验教师队伍和女教师队伍建设。把好教师入口政治关和质量关,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贡献的教师评价体系和考核体系,明确教师岗位聘期任务。完善教师荣誉体系,树立“大先生”标杆,更多地培养德艺双馨的教育家、大师、科学家。加快教师尤其是人才管理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全力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业务,在全校营造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氛围。

干部队伍、管理队伍和服务队伍也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视三支队伍建设与发展,纳入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学习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展锻炼提升平台,支持他们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业务能力,助力他们成为管理工作、思政工作、服务工作的行家里手。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健全岗位绩效核算制度,充分调动全体交大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校行行出状元的人才迸发新局面。

2. 全面加强学校经济工作。没有足够的办学资源支持,许多设想、计划肯定落空。要坚持把经济工作作为全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并明确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的重要考核指标。学校党政班子成员更要将引资作为重要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加强对外联络与对外合作工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服务学校发展。建立“学院引资全归学院,学校还要再配套支持”的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积极培育捐赠文化氛围,推动师生校友捐赠常态化。深度拓展对外科研合作,强化组织调度,力争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增长。建立厉行节约长效机制,认真抓好增收节支、节流降耗工作,打造节约型校园。针对学校房屋建筑规模已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的实际情况,坚决调整资金投向,少搞甚至不搞基本建设,重点向改善教学条件、科研条件、实验条件等方面投入,同时加强已有基础设施的维护与修缮。深化所属企业体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加强异地研究院管理,探索完善研究院“投入产出比”建设与管理模式,健全回报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

3. 打造更有效能的办学资源支撑体系。探索多校区管理新模式,尽快完善四校区定位,提升资源的使用效能和使用效率。四个校区要力争按照同体化思路建设,确保办学质量一致,学科发展互补。犀浦校区定位为学校主校区。九里校区要建成部分学院整体办学所在地。深入分析峨眉校区“三地一园”定位未能实现的根源,尽快优化完善定位方案并抓紧推动落实,尽可能缩短过渡期。成都东部(国际)校区要高标准建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坚持行政管理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改革公共资源配置模式,把资源投向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工作。完善公共设备平台运行和共享机制,盘活存量资产。健全分类配置、绩效评估、动态调节的公房管理机制。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提升智慧校园技术服务水平。

4. 锻造敢想敢干、敢于胜利、勇争第一的精气神。坚决克服干部师生中的慵懒散浮拖现象,加强新时代交大奋进文化建设,持续推动标杆单位、样板单位建设。培育和锻造各领域突击队、先锋队,并安排他们在大平台建设、大科研协作攻关以及安全稳定、峨眉校区工作等各类急难险重任务中历练。每年定期公布各部门、各岗位的光荣榜业绩清单,激发全校拼搏向上、比学赶超的劲头。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和绩效奖励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师生保驾护航。建立约束机制,对未完成业绩指标要求、履职不力的人员进行通报、约谈,甚至劝退、辞退。

5. 全面深化改革,提高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坚持“破五唯”,纵深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继续完善评价改革制度支撑体系,深入实施“学校评价改革行动计划”,五年内基本达到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规定要求。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思路,开展新一轮试点工作;研究制定学校和学院办学责权利清单和负面清单,保障学院在人员管理、资源配置、经费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启动新一轮机关机构改革,实施机关职能部门和管理队伍优化调整,精简机构、理顺职能,严格标准、优化程序,改进作风、提高效率。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继续打造引领全国的“交大新样板”。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健全依法决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高效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

6. 牢牢守住安全稳定底线。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系统思维,强化“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观,建立健全安全稳定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稳定责任体系。加快校园安全体系和安全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学校安全稳定大数据系统建设,构建全员参与的隐患排查机制,运用智能化手段对安全稳定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生产、安全稳定、网络安全事件,不发生失泄密事件。坚决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活动。

四、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全校各项工作向一流进军

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保障学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履行好学校党委的主体责任

学校党委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和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构建一贯到底的责任体系、有效覆盖的组织体系、系统联动的监督体系,切实做到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使党的领导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全面发挥作用。完善院长、部处长等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学术委员会、群团组织等向学校党委年度述职制度。

坚持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有机统一,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支持校长依法履行职权。积极探索党外人士任校长情况下,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新经验。落实好党委常委会向党委全会报告工作、校长向学校党委报告工作制度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落实好党委全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以及二级单位党组织会议、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

(二)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坚决捍卫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捍卫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上来。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贯彻放在首位,不折不扣学习到位、领会到位、落实到位、督查到位,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政治建设成效纳入党建考核、述职考核、周期考核等关键指标体系。

(三)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提升宣传思想工作实效

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学习、研究、教育、阐释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机制,提升治理效能,建设责任落实、任务建设、风险防控“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新闻宣传工作主线,构建“大宣传”格局,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不断增强融媒体传播的吸引力、感染力、公信力、影响力,为学校发展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发、众志成城的舆论氛围。

按上级要求配齐配强组织员、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三支队伍。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顶层设计,完善“大思政”育人新格局,细化思想政治工作责任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与育人合力,突出学校思政特色,提升思政工作质量。高标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全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冲A计划,培育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力争走到全国前列。

(四)加强校院两级领导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增强办学治校能力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书记、校长要成为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建设好学校党政班子。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全面加强干部培训和党性锻炼,着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选好配强二级单位党政班子,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制定干部破格提拔实施办法,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把住“源头”和“日常”,从严从实加强对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管理监督,进一步提高干部选拔和教育监督工作的实效性。健全科学合理、分层分类的干部考核综合评价体系。采取强有力举措治理“躺平式干部”。

(五)加强组织建设,大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以《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工作指南,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提高党政班子议事决策水平。积极探索依托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学生园区等成立党支部,强化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大力推进基层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培育,增强基层党建创新活力。深入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建设一批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推动党建和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加大从人才、学术骨干、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创新学生党建。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提高队伍专业能力。加强党建质量标准体系和督导体系建设,提升党建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探索“智慧党建”新模式,推进云党校、党建e家等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六)坚持严的主基调,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升级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针对重大风险隐患领域实施专项治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防止“四风”反弹。突出政治监督,强化日常监督,充分发挥监督发现问题、防范风险、推动改革、促进治理的积极作用。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严格执纪审查,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有效管用的警示教育,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教育格局。落实“两个责任”,强化“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对抓党建失职失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情形严肃追责问责。

(七)积极拓展统战工作新格局

实施“同心圆”思想政治引领工程,强化党外知识分子教育引导。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建好党外人才“蓄水池”。支持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加强自身建设,做好归国留学人员和港澳台侨工作。打造高校社会主义学院办学样板,建好四川高校统一战线工作培训基地。加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八)加强群团工作、离退工作

加强和改进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工作的领导,深化教职工代表大会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提升校院两级工会工作的能力与水平。重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创新“银发工程”,鼓励支持老同志发挥好育人的独特优势。加强对共青团的领导,把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引领青年思想进步、组织青年永续奋斗的先进组织。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和学生社团的领导与支持,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素养。全校上下要营造关心青年、爱护青年、支持青年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

奋楫逐浪日争新,风鹏正举再扬帆!西南交通大学新发展蓝图已展开,冲锋号角已吹响。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西南交大新篇章!

名词解释:

1. 两大主要矛盾:学校党委在2018年8月29日第十四届十一次全会上提出的“国家‘交通强国’、‘教育强国’、‘一带一路’倡议对大交通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与我校的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师生和校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学校给予的有效帮助不足的矛盾”。

2. 四个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双带头人:“党建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

4.“三进”工作: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5. 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6. 四种形态: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

7.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7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

8. 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是指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一万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万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9. 三网两平台一数据:“三网”指有线宽带网、无线网和园区物联网;“两平台”指管理服务平台和教育教学平台;“一数据”指学校公共数据中心建设。

10. 两个确立: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11. 四个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2. 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3. 两个维护: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14. 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5. 四校区:成都犀浦校区、成都九里校区、峨眉校区、成都东部(国际)校区。

16.“+交通”“+智能”:“+交通”即理科、文科和生医学科围绕学校办学优势,与交通类学科交叉融合,依靠交通特色扬帆远航;“+智能”即顺应数字文明时代潮流,与智能化交叉融合,实现传统学科的升级改造。

17. 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8. 四个面向: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9月11日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19. 在地国际化: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目标是让更多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够得到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历练。

20. 三地一园:在2015年1月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明确了峨眉校区的定位为“三地一园”,即:若干学院所在地、中外合作办学基地、高端培训与研究基地、高端国际教育园。

21. 躺平式干部:推拖绕式“躺平”干部,偷奸耍滑式“躺平”干部,担心问责式“躺平”干部,未老先衰式“躺平”干部。

22. 智慧党建: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党建信息资源融合共享,稳步提升新时代党建科学化水平。

23. 两个责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