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媒介融合”西南交通大学新闻中心全媒体发展圆桌论坛于10月18日14时在图书馆第一会议室举行。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正安,新媒体联盟指导老师朱炜、蔡京君及新闻中心电视台指导老师王洋参与了此次会议的讨论。微博运营团队、微信运营团队、小微设计组、官微技术组、网络文化工作室、思享家沙龙、交大之声广播台、新闻中心记者团、电视台9个隶属于校新闻中心的媒体团队参加了论坛。
论坛上,谈及组织的主要工作及功能,各个媒体平台都阐述了自己的工作方向。官方微博运营团队谈到,微博线上工作主要分为固定板块和话题活动,固定板块的主题不变,话题活动是根据近期校内的某些重大事件发起话题讨论,提升官方微博的知名度。而新闻中心记者团主要是为《西南交大新闻网》和《西南交大报》服务,报纸作为一种传统媒体,影响力在不断减弱,因此记者团也在寻求一种革新的方式。与其他团队不同的是,小微设计组的工作主要做一些新媒体的创意设计工作,网页设计是其辅助工作,创意视频的制作则是拓展工作;官微技术部主要做的则是官方微信的技术维护。
一个团队的成功运营离不开这个团队本身的影响力,影响力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大量的宣传推广。比较有创意的是微博运营团队今年三月举办的“交大风筝节”,这是一次很好的线下宣传,使更多同学了解到官方微博,并积极参与讨论,从而扩大了影响力。微博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活跃度、传播力、覆盖度,只有“三管齐下”,影响力才能更上一个台阶。据微信团队介绍,官方微信从2013年10月24日开始正式运行,一年的时间粉丝易近30000人。在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不局限于现在的发展,更是推出了小微个人号,个人号有更加私密的朋友圈子,更加贴心的问答等。官微技术部正在开发一项“失物招领”的功能,找东西更方便,也能进一步扩大官微的校园影响力。记者团的负责人介绍到,专访的故事性较强,结合记者数量多的优势,积极准备为各个社团做专访,提高记者团的影响力,并希望借全媒体之力,在全校各个媒体平台上加以推广。
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是内容和任务做的好,团队成员能严格要求自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此,各个团队都有一条自己的管理体制,其中就包括考核、例会。微博对自己成员有严格的要求,每学期都会有考核,认为成员必须要有知识素养,并不断学习。小微设计组也提出,成员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是热情、责任。耐心和沟通,而需要具备的技术素养则是自主学习、多加练习、保持团队风格统一以及持之以恒。
电视台为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内部组织和结构的重组,并成立“blue映象工坊”。初步的设计是制作微视频等作品,线上推广,这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一次重大对接。每一个组织都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也不必为眼前的挫折沮丧,调整发展措施,合理规划下一阶段的工作,整个团队会越有声有色。广播节目作为传统媒介,新媒体的发展影响力还不太广泛,交大之声的新媒介板块主要还是为线下节目服务,目前还只是一个延伸的手段,因此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记者团全媒体的共同发展还需要联合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增加联系,资源共享;增加互动;增进各组之间成员的交流。
川大有网络“红客”,专注于净化校园网络环境,交大的网络文化工作室就是交大的“红客”,主要负责的是舆情搜集工作,主要阵地在校园贴吧,提高信息监督能力,通过发布一些引导性言论传递正能量。希望与其他媒体合作,实现多元化搜集信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格局以及传统媒体下大学文化氛围的缺失,思享家沙龙应运而生,主要是思想交流,并不断推广新媒体。
朱正安副部长谈到,作为一个媒体人,我们不能只靠推广新媒体提升组织的影响力,更应该反思作为媒体人能为新媒体的发展做什么?朱炜老师对新闻中心各媒体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要真正处一些优质、原创的内容;微信和微博能每周推送一条小热门消息,每月推送一条大热门消息;更重要的是整个新闻中心要有一体化的思维,各成员要有归属感、凝聚力、战斗力、认同感和责任感。新媒体联盟理事长王紫腾总结了新媒体联盟成立一年以来取得的成绩,并对如何打造交大新媒体2.0做出分析,希望完善组织框架和工作规范以及实现扁平化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