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49期 > 第三版 > 3版 > 正文

榜样·传承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1/07/15 16:34:33 点击数:

武胡景:积极斗争  身殒异国

武胡景又名武怀让,字迈五,1899年出生于河南孟县,1921年夏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他的英勇事迹就镌刻在河南省孟州市烈士陵园的武胡景纪念馆内。

1924年4月,武胡景受中共中央委派前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先后担任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莫支部书记和中共旅莫支部书记。学生时代,他就积极接受进步思想,多次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学生运动。

1928年春,受党中央指示,武胡景侯志夫妇从苏联回国到山东省委工作,在青岛,他深入日商纱厂积极开展反日斗争,建立了赤色工会。

1929年初,由于叛徒出卖,武胡景在4月不幸被捕。狱中,他与邓恩铭、杨一辰等人建立了狱中党组织,积极开展狱中斗争。脱险后,武胡景一行来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了狱中斗争情况和越狱经过,党中央对他们的行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1930年受党中央委派,他先后任唐山市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1931-1932年,他从哈尔滨调往上海,先后任“临时中央”军事部部长、中央执行局军委书记、中央保卫部部长等职务,参与领导了白区党的秘密斗争和情报工作。1934年10月,在上海中央执行局遭到严重破坏之际,武胡景担负起重任,主持组织中共上海“临时中央”执行局,担任代理书记。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领导恢复党的地下组织,开展秘密斗争。

1935年奉党中央之命,武胡景再次前往莫斯科进行学习,并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共产国际监察委员会委员。1936年,在苏联肃反期间,因反对王明、康生的错误,武胡景受到诬陷迫害牺牲,把年仅37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1957年,中共中央追认武胡景为革命烈士。作为新时代的交大人,我们应传承和发扬革命烈士精神,竢实扬华、自强不息。


李特: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李特,原名徐克勋,号希侠,1921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预科班。在同学眼中,他平时沉默寡言,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学习上。然而,当开滦五矿罢工爆发时,他却一反常态,积极投入到声援活动之中,并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4年起,他先后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乌克兰基辅军官学校、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兼做翻译。1925年,李特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在莫斯科的中共旅冀支部负责人。在向莫斯科支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的书信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现时中国革命运动一日千里的向前发展,……惟望莫地诸同志能站在党的利益上,革命的观点,匡我们以不逮,指导我们以方针,俾工作顺利进行,以收良好的效果,是吾党之本,亦中国革命之福也,是所切盼!”可见期盼殷切。

1930年秋,李特奉命回国,先后在鄂豫皖苏区担任彭(湃)杨(殷)学校教育主任、教育长,红二十五军副军长,随营学校、红军学校教育长。在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为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为红军的建设与壮大作出过贡献。参加长征、西路军,英勇作战,历经磨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1936年10月,李特随红三十军,九军、五军及红四方面军总部开始了孤军奋战的艰难征程,李特被任命为军政委员会常务委员、西路军参谋长。西路军失败后,与李先念等一起指挥西路军余部转入祁连山打游击,后来进入新疆。

1937年11月返回延安不久,李特被王明诬指为托派分子,1938年初在新疆迪化惨遭杀害,直到遇害58年后才平反昭雪。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文件,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新一代的交大人也要向李特学习,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马增玉:碧血千秋   英雄不朽

将时光转轮拨回到1924年,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实际掌管了北洋政府的政权。他们残暴统治着东三省,对内镇压革命、迫害进步人士,对外阿谀谄媚日本帝国主义,将中国人民又拖入了新的痛苦深渊。

1926年,一位刚刚考入交通部唐山大学的年轻人,因不满现实的黑暗,立志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一切——这位有志青年就是马增玉。入学后不久,经其他党员同志介绍,他便开始在天津进行党的活动,从事国民革命。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于他积极负责、表现优异,不久后便被委任为国民党天津市党部的组织部长。

不幸的是,由于叛徒的告密,共产党员江震寰、马增玉等十五人不慎暴露。1926年11月23日,奉系军阀褚玉璞以“宣传赤化,阴谋暴动”的罪名,将十五人逮捕入狱。在狱中,他们面对军阀的严刑拷打,无一人动摇,始终坚贞不屈,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1927年4月18 日,马增玉等十五位革命志士惨遭杀害,壮烈牺牲时,马增玉年仅21岁。临刑前,烈士们沿途高呼“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他们昂首挺胸,拒不跪伏受刑,最终英勇就义。1930年,为了纪念烈士们的英雄事迹,天津各界在中山公园树立了纪念碑以悼念英灵。

马增玉是河北平山县历史上第一位为革命献身的共产党员,也是我校历史上第一位革命烈士。正是历史上无数有为青年、仁人志士的付出和牺牲,才缔造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正是因为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拥有钢铁般的坚强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中华民族才能战胜无尽艰难险阻,奋勇前行,走向复兴!

马增玉烈士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惟愿丹心日月,碧血千秋,烈士之英灵永垂不朽。


刘文华:繁霜心头血  千峰秋叶丹

刘文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政委,同时也是西南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优秀共产党员。1929年,他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唐山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1932年,赴德国柏林科技大学攻读水利工程,并于1936年在海外加入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发生后,正在国外留学的刘文华毅然投笔从戎,回国担任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秘书。回国后,他只保留了两件学生时代的纪念品一一钢尺与计算尺。在艰苦的革命岁月中,刘文华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渴望为国献力。

从繁华城市到偏远山区,从异国学府到烽火沙场,他没有畏难,而是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他与战士们一同穿着破旧的军衣,一同行军跋山涉水。工作之余,还会耐心帮助战士们学习知识,虚心向战友学习当地文化。

有人质疑他投身革命事业与工程师毫无关系,劝他改行,但他摇摇头,回答:“我将来要做一个共产党员工程师,现在我已在锻炼自己党的意识和提高自己马列主义的认识,这不能说和工程师无关。”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的奉献精神。

1940年,刘文华被调任为太行军区分区政委。当时新婚燕尔的他,和妻子相处不足一月便匆匆分别,为了开展新工作殚精竭虑,常常深夜不眠。在一次行军的路上,不幸突发肠炎在剧烈的疼痛中,刘文华所签的字迹扭曲变形,但他却坚持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催人泪下的铿锵誓言:“倘若我是普通人,宁愿自杀,但对共产主义者,这是懦弱的表现。我一定会苦斗到最后一息。就是死,我也不愿违背共产主义。”

然而这誓言却一语成谶,在条件艰苦的敌后农村,刘文华的病情无法得到医治,身殒太行。“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今天,刘文华的事迹仍然感染着交大学子,他的丹心将永远辉映太行山,其精神将被代代所铭记。

循着党的革命历程,踏着党的革命足迹。刘文华矢志成为共产党员工程师的赤子之心,激励着交大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吾辈交大学子,更应手握前辈之革命星火,在党的领导下终日乾乾,协力助今日恒昌!


姚桐斌:留学海外归心向党  航天报国书写传奇

1922年9月3日,“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桐斌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黄土塘村一户贫苦家庭中。接连不断的战乱以及父亲的不支持,使他的求学之路异常艰辛。在江南中学,因为交不起住宿费,他每晚只能睡在教室;买不起课本,就借同学的课本来抄。

1941年,19岁的姚桐斌以全省高中毕业生会考个人总分第一的成绩,同时被7所名校录取,最终选择就读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大学期间,他白天用青菜豆腐充饥,晚上与臭虫跳蚤为伴。

1945年7月,无比激烈的竞争中,姚桐斌又脱颖而出,成功考取了公费留学的资格。出国留学的时期,他也常常过着“学费不够就睡桌板”“早餐吃几片面包加白开水”的拮据日子。

姚桐斌对于真理的追求是慎重而执着的,他在对马列主义理论和毛泽东思想的不断挖掘和感悟中,最终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1956年9月,24岁的姚桐斌身在海外,却毅然在中国驻瑞士使馆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姚桐斌曾说过,“我回来不是为了名誉和地位,而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 。他也曾妻子向吐露心声:“只要能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姚桐斌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是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臣之一。作为一名有着高尚品格的共产党员,姚桐斌先生将被人民永远铭记!


尧茂书:首漂长江  气壮山河

1985年,媒体刊登了美国“激流探险队”将从长江源头漂流而下的消息,西南交通大学年仅35岁的电教室摄影员尧茂书,决定把自己的漂流计划提前。

他说,“长江是我们中国的母亲河,首漂应该由我们中国人来完成。”尧茂书已经为首漂长江做了长达六年的准备,“我应该走在外国人的前面!”他也不愿自己多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1985年6月20日,尧茂书乘着精心准备的橡皮船开始漂流长江,他给自己的橡皮船取名“龙的传人”号。

环境险恶、跋涉艰辛,尧茂书浑然不觉,他早已沉浸在大好河山奇观异景之中。一路上,他抓住一切机会,搜集各种资料,冒险抢拍了许多珍贵镜头和大量宝贵资料。在漂流过程中,他历经磨难:穿过水流湍急的峡谷,被棕熊抢食物;被病痛折磨,只能用匕首独自和野狼群对峙;在极端气候中生存……与大自然奋力抗争了一月有余,1985年7月24日,在漂行了33天、1270公里后,势单力薄的尧茂书不幸遇难,触礁于金沙江段,永远长眠于万里长江的滚滚波涛中。

尧茂书首漂长江的英雄事迹,极大地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高举起一面时代先锋大旗。他被推荐为1985年“中国青年十杰”之一,并被共青团四川省授予“首漂长江、勇于献身祖国的优秀青年”光荣称号。他的壮举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并不缺乏征服大自然的勇气和力量,中国人完全具备为实现宏伟理想而勇于探索、勇于开拓、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勇气!

1986年,四川省委追认尧茂书为共产党员,国家民政部批准尧茂书为革命烈士。1986年12月,尧茂书塑像在西南交大峨眉校区落成,在塑像基座上有这样的铭文:“尧茂书烈士的爱国探索精神永垂不朽!”

尧茂书的爱国至上、爱校如家的情怀和勇于迎接挑战的精神,也丰富了交大精神的内涵,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传承!                         


作者:侯倩 邓欢原   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