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融媒 > 西南交大报 > 第752期 > 第三版 > 3版 > 正文

【记者走一线】 科研育人路上驶出智能小车

来源: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日期:2021/12/19 17:45:58 点击数:

科研育人路上驶出智能小车
本报讯   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校园里,一款“智能小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酷炫!”“拉风!”“实力!”……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网等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纷纷点赞。

小车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据小车设计者、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王怡滨同学介绍,这辆小车由学院马傲雪、张昊、常潇伟、郭佳菱、孟宪民同学以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同学们一起参与亲手制作,车辆不仅有刹车油门、不同档位,还配有最大限速以保证安全。
跨学科课程“启动”智能小车
王怡滨同学介绍说,小车诞生于2020年元旦后的一次头脑风暴,原本简单的想法在团队师生的不断讨论和实践中成型。在李君、王衡、吕爱芬等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完善了整体结构的设计,根据计算好的小车尺寸,买来相应的钢管、电动机等材料亲自动手切割、焊接,并经过多次电路测试完成了制作。
李君是小车研发团队的指导老师之一,他说“同学们在小车的制作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学习与创造的快乐,也体会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艰辛。”李君非常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创新能力。由他牵头开设的《从代码到实物:造你所想》是学校通识课列表里最火爆的课程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社会实践类一流课程。和小车从想法到实物的过程一样,这门课程要求同学们进行头脑风暴,并去动手操作。
光棒、火车模拟器、机器人……同学们把“天马行空”的创意变成现实,既突破了理论禁锢、锻炼了创新思维,又收获了满满成就感和快乐。类似这样的跨学科通识课程,学校开设了30余门,《运动、科技与智慧人生》《纳米科技与生活》《电子机械动起来》等等。作为新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的学子也将接受“新”方式的教学,在课程学习、竞赛培训的过程中接受科创启蒙,将理论联系实际以提升专业认知,从而锻炼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研讨课堂擦亮创新火花
如何吸引新生的科创兴趣,从大一入学就为他们埋下科学创造的种子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集中优秀师资打造了新生研讨课。
据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杨燕教授介绍,在以学科“前沿导论”为主题的新生研讨课堂上,学院党委书记李天瑞教授、校首席教授孙林夫、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等资深专家走上讲台,直接指导新生,通过面对面讨论、汇报等方式共同探讨专业、竞赛、未来规划,让同学们在深入了解自己的专业、学科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自己,激发、培养同学们对科研的兴趣、对专业的热爱和相关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新生还在课余一同走进成都天府软件园、腾讯成都总部等,参观走访在世界软件行业竞争中奋勇拼搏的软件企业,实地感受软件行业“战场”的真实情况,学院党委副书记肖静表示,通过深入行业最前沿的企业,促使学生思考自己所学专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引导他们将个人成长与国家需求展联系起来。
科研领航人悉心指导
与其说智能小车是学生创新的一个“产品”,不如说是学院为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创新了一个“载体”,以“巩固理论知识、训练实践技能、培养创新精神”为指导,构建了逐级递进式的科创培养计划。从新生研讨课开始播下科创竞赛的种子,到在“新秀杯”、竞赛月等活动中“小牛试刀”,再到“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高级别赛事,捷报频传。尤其今年4月,在被誉为计算机领域的“奥林匹克”和“培养下一代信息技术领导者”的ACM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亚洲区决赛中,张瀚生、王浩源、郑星宇三位同学一举斩获金奖,突破了学校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学生们从学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奔向更大的舞台,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一切,更离不开一支辛勤付出的指导老师团队。

蒋朝根教授指导学生智能汽车科创竞赛十五年之久。因为学生平时白天要上课,晚上才有机会聚在一起做设计、做产品。所以,他有一个体会是,“陪学生熬夜做比赛是家常便饭,但我从不觉得累。”2006年6月,他半夜接到学生电话,反映模型出了问题,那个时候的他还没有私家车,于是他骑上电瓶车一路从家里到犀浦校区。将近20公里的距离,到达后没有一刻停歇,连夜带着学生排除了故障。
“竞赛指导老师们都是没有寒暑假可言的。”常年指导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喻琇瑛老师笑道,“而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看到他们通过竞赛获得的成长,比拿多少奖更让我欣慰和感动”。谈及做科创指导老师的困难和付出时,她斩钉截铁地说“一切都是值得的!”
目前“智能小车”还只是半成品,仅仅完成了“小车”这一步,小车研发团队已经开始对小车进行智能性能的设计与优化,包括完善自动寻路、无人驾驶、灯光控制等功能。
科研育人路上,“智能小车”已经驶出,未来道路也将更加通畅。


作者:侯倩 邓欢原   编辑:侯倩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