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湛
■本报记者 韩琨
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一间办公室内,记者如约见到了该院教授、著名牵引供电专家李群湛。
除了不时地用一只手按一下喉咙处的纱布外,记者眼前的李群湛完全看不出癌症病人的虚弱。相反,虽然不能提高嗓门大声说话,但谈到关切的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话题时,谈到学生时,李群湛总是充满活力。
以忙碌对抗病魔
1957年出生的李群湛即将步入花甲之年,从当年远赴交大求学并留校任教至今35年来,一直从事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理论、电能质量与控制、过程检测、过程仿真与优化设计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2010年初,正在课题进行的关键时期,李群湛被查出患有喉癌。但即使在术后病床上,他依然没有停止过工作。不能说话的他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与实验室的团队成员们保持联系。
重病住院期间李群湛写词感慨道:“平时只恨少闲暇,病时方知闲暇苦”,而治疗完毕后该去何方呢?他说:“还归桃李无言处。”
从重病手术至今,李群湛始终坚持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上,带领团队攻克众多科研难题,取得了以同相供电为核心技术的新一代电气化铁路一系列原始创新、重大创新和重大突破的学术与技术成果,在理论和技术上填补空白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我国交通运输牵引供电系统整体技术革新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在谈到最近的科研思路时,李群湛说:“目前轨道交通采用直流供电制式和走行轨回流的供电方式,产生的杂散电流与腐蚀影响问题非常严重,必须根治。同时,还要提高性能、降低成本,取得最大的综合优势。”由此,他提出并建立了以无迷流、无分相为特点的城轨交流供电理论体系,提出并积极带领团队研究、开发新型接触带供电构造,以取代现行架空接触网,进一步实现干线铁路与城轨供电方式的统一,并具有国防意义。
说来有趣,李群湛告诉记者,由于生病以及年龄的问题,他睡眠并不好,经常睡得晚醒得早,许多新的科研念头都是他深夜“失眠”时,对着天花板思考的灵光一现。
当然,有时深夜还未休息的李群湛还有可能在构思与科研毫无关系的事情,但这种活动同样是他日常中的一大爱好,那就是——诗词。
西南交大的“工科诗人”
去年,李群湛再版了自己的诗词选集,收录了日常创作的313首诗词,内容涵盖了他科研、教学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翻看这本诗集,就看到了这位工科教授丰富充实的工作和生活。科研项目落地在即,可以作诗:“人生就像苦行僧,同相心思逐日增。走遍神州风雨路,今朝又上一高峰。”病中看南非世界杯,可以成词;看到矿难的社会新闻,他感慨“近日又生悲,泪沾襟”;学生求职的故事传到耳中,也会成为创作素材……
关于这一爱好,李群湛是这样表述的:“几年来,我练习写成的这些诗词反映了工作、生活的新老故事,同时写诗词也成了我工作之余、生活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真的是老有所乐,并且‘乐在其中’了。”
虽然在西南交大的校园里已经有了“工科诗人”的美称,李群湛提到自己的诗词创作及小小心得时,依然十分谦逊。但是爱好使然,他有时也会帮友人修改作品。“前两天还有位老朋友半夜发给我一首他写的七律,让我帮他推敲。”李群湛笑道。
重道师生情谊长
被问到这三十多年从教有什么感慨,李群湛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很简单,就是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带。”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学业上辅导,生活上关心,在能照顾和帮助到学生的地方,李群湛都尽心尽力。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希望到心仪的单位实习或求职,李群湛都十分爽快地帮忙推荐。
几年前,电气工程学院研究生招生时有一位性格较为乖僻的“问题”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认为“有教无类”的李群湛在其他人避而远之时对这位新生敞开了办公室大门,担任了他的导师。“虽然困难一些,但作为教师肯定不可以放弃学生。只是需要导师多费些功夫,多关心,多交流。”李群湛说。现在,这名同学也已经顺利地毕业并就业了。
正是因为李群湛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带,培养出来的学生提起他时也都充满感激和热爱,甚至毕业多年后还一直与李群湛保持联系,关心着李老师的身体、生活和事业成就。
由于采访时正值西南交大120周年校庆,李群湛的办公室也迎来了几位“不速之客”。原来,是几名他曾经的学生相约一起回校探望老师。三名当年坐在讲台下的学生已经在事业上小有所成,却始终没有忘记老师当年的教育。除了叮嘱老师注意身体外,学生们还向李群湛发出访问、指导工作的邀请,师生情谊溢于言表。《中国科学报》 (2016-06-16 第6版 动态)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日期:2016年6月16日 第6版 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6/6/348770.s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