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孕育出桃李无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教师。在一百二十余载办学历程中,我校形成了“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双严”传统。“我身边的双严故事”征文活动收到了许多优秀的投稿。从学生视角出发,探寻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吾师如春雨,润育桃李,带你走进“我身边的‘双严’故事”(第一期)。
翟婉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63年8月出生,江苏靖江人。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交通运输工程学部主任、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科协副主席,国际轨道交通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il Transportation(英国)主编,铁道工程科学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主编。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与振动研究,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新领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均为第一完成人),两项成果分别入选2005年、2018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个人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火车头奖章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翟老师的交通强国梦
(作者:曲帅 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总书记提到交通强国,我的心情为之一振。我们的目标是,要让中国轨道交通引领世界!”5年前,本科尚未毕业的我在参加翟老师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会时,将这句话深深地记在了脑海中。
▲翟婉明院士作传达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报告
“高铁梦,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时间回拨到2014年,怀揣着对轨道交通的浓厚兴趣,我在高考志愿书中郑重地写下了西南交通大学,来到了这座历史悠久的轨道交通荣誉殿堂。从老家东北乘坐高铁辗转来到祖国西南的成都,一路上,我在感慨祖国壮丽河山的同时,也惊叹于高铁的便利,“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初入大学的生活既充实又迷茫,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图书馆看到一张讲座预告——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翟婉明讲述《我的求学梦与高铁梦》,海报上个人简介那一栏满满的光辉荣誉:长期从事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与振动研究;开拓了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研究新领域;创建了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及方法;主持研究建立了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的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安全评估技术。翟老师的成果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其理论模型和数值算法被称为“翟模型”和“翟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铁路重点工程领域,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一项项的成就,让我既尊重又崇敬,也让我愈发好奇,集如此成就和荣誉于一身的学者,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第一次见到翟老师的情景在我脑海中依旧清晰,伴随着走廊里传来一连串急促的脚步声,一位略显清瘦的学者推门进来。他身着一件藏蓝色的笔挺衬衫和一条浅棕色的裤子,走上讲台的步伐稳健,不急不徐,自有一种轻松写意的气度。嘴角微扬,挂着一种亲切的笑容,时刻传递出满满的正能量。额下眉角如棱,鼻梁挺立,架一幅黑框眼镜,双目炯炯。翟老师在讲座中生动形象地为我们讲述了他第一次坐火车时,遇上宝成铁路塌方并由此立下改变中国铁路落后面貌、让老百姓乘车更快更舒适的志向。他的求学之路与高铁梦,给当时还在迷茫探索的我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从此,高铁梦也成了我的中国梦!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那之后的三年,我始终以翟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恰逢翟老师主持的第一届国际轨道交通学术会议开幕,350名来自23个国家的代表汇聚一堂,共论轨道交通发展前沿技术,我被这场学术盛宴深深吸引,更加坚定了我要投身轨道交通行业的决心。
▲翟婉明在学校主办的第一届国际轨道交通学术会议上致辞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想成为翟老师的学生并不容易。当得知自己获得了保研机会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给翟老师发送了邮件,希望能够进入他的研究团队攻读博士。与翟老师的第一次见面,我既紧张又兴奋,汗水浸透了衣服。翟老师平静地望着我的眼睛,亲切地同我聊起了家常,从我的个人情况、本科经历,聊到我对铁路发展的看法,一小时转瞬即逝,就这样我顺利成为了翟老师的博士研究生。
从此,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四楼翟老师那间办公室早晚敞开的大门,以及办公室里面那个伏案专注工作的瘦削侧影成为我博士阶段最熟悉的一道风景。好几次我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出来还看见翟老师办公室的灯亮着,可以说办公室就是翟老师的第二个家。节假日照常工作,是翟老师几十年来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时候就连大年二十九,学校空得寂若无人,外边已经张灯结彩放鞭炮了,他也要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八九点才肯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的学生一定要学习态度端正,没有功利心,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这是翟老师对学生的期许和要求。尽管工作堆积如山,但在指导学生方面,翟老师却从不吝惜时间,对每一位学生都倾注大量心血,带领我们踏实走好学术研究的每一步。“治学严谨、专注细节”,是翟老师向我们提出的学术要求。
当我第一次向翟老师汇报自己撰写的论文初稿时,他眉头紧锁。初读之后便拿起红笔批改,大到论文的逻辑性、章节题目的拟定、文献综述的引用规范,小到公式中字母字体字号、图表演示方式,纸上密密麻麻,全是红笔圈点批注的痕迹,可以说改得“一片红”。其后,我的论文又反复修改了五六次,才勉强达到翟老师的要求,而他就那么一遍一遍地纠错修改,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要耐下心来肯坐冷板凳”,翟老师时常告诫我们,“科学研究环环相扣,大意不得,一个看似无关要紧的细小差错,却可能导致整个逻辑链条的彻底崩塌。”
▲翟婉明院士指导学生
作为翟老师的学生,我们时常感慨以他今日之声名成就,其实大可不必每日这样埋头工作。但翟老师始终不忘初心,铭记着自己科研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割舍不下“交通天下”的强国梦想,依旧不辞辛劳、努力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2018年,翟婉明老师牵头负责的项目成功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0年,翟老师牵头完成的科研成果“高速铁路基础结构动态性能演变及服役安全基础研究”在国家97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支持下,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同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我想,也正是这份披荆斩棘、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得翟老师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助推全国铁路6次提速及高速化发展,引领中国高铁冲向世界。
把科研成果体现、反馈到教学中去,是翟老师一以贯之的做法。他认为,“用科学研究反哺教育教学,不仅可以带动学校的人才培养、提高育人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推动专业教育发展。”围绕自己研究创建的新理论,他亲自撰写教材,开发出独有的硕士生课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博士生课程《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这两门课程设立20多年了,但每一次授课都会有新变化,因为翟老师会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时间用于教学中。他的课常常一座难求,相关专业的同学纷纷慕名“蹭课”。
▲翟婉明院士日常工作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却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翟老师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答卷——“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这正是我辈要继承和弘扬的科学家精神。
“教师是美丽的职业,我很享受这样的职业。学生是老师的延伸,他们在工作中开拓,投身大交通事业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这是翟老师的心声和期许。
新时代,新征程,愿传承竢实扬华之风骨、自强不息之鸿教,像我的导师翟婉明一样,将自己的青春梦和交通天下的家国梦紧密结合,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为建设交通强国、让中国的轨道交通引领世界而不懈奋斗!
刘畅,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西南交大本科,浙江大学博士,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参与西南交通大学青苗计划,在PNAS、NC等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
我的斜杠班导师
(作者:陈楷浩 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在一百二十余载辉煌历程中,我校孕育出了一种独特的教育理念——“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对我而言,“双严”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我能够实实在在地在交大体验到、感受到的一种鲜活的精神。让我有此感受的老师有很多,其中首推我的班导师刘畅老师。
班导师,对于许多人而言,可能只是一个职位,一个执行学校规定的人。但对于我们,他是我们的老班,是好朋友,还是我们生活中的守护者。我想通过3个故事来描绘他的斜杠之处。
斜杠班导师之“逮我们起床”
周日晚上,院群里收到消息“哇,明天早自习不上耶” “早上啥课?”“近代史纲要。”宿舍里几个好哥们互相确定了眼神,便不再说话,熬夜到了凌晨两点。周一上午9:50,教室的上课铃声响起,而我们仍在宿舍里呼呼大睡,对此一无所知。这样的宁静在10:30被辅导员古老师的敲门声打破。
“几点了!你们三个怎么还在寝室睡觉?”居然响起了刘老师的声音!我刚开始还以为在做梦,刘老师又晃了晃我的肩膀,把我从梦里拉了出来。“穿衣服,出来。”刘老师压低嗓音说。我们穿好衣服推开寝室门一看,吓了一大跳,“什么?怎么孔书记都在呀,这么大的阵仗!”我们顿时慌了马脚,低着头等待命运的审判。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我们的放纵迎来的不是老师的大发雷霆,而是真心的提醒,“自律是作为大学生的基本,旷课只有第一次和无数次。我这次很失望,一定不要有下次了。”后来刘老师还补了一句:“我很看好你们的!”刘老师的言语如炮弹射到我的心上,我们默默低下了头,难以面对三位负责、和蔼的老师们。孔老师这时说道:“上不上课是你们的自由,但我们有责任来帮助你们。幸好你们遇到了这么负责任的班导师!”从此,我们和辅导员之间达成了一个约定,每天早晨都以拍一张寝室合影的方式给辅导员古老师打卡签到,以示激励,同时也提醒自己不要再旷课。
后来,我们寝室坚持给古老师打卡签到,畅哥也就再也不担心我们早上翘课了。
斜杠班导师之“深夜emo治愈”
夜晚是产生自我怀疑和焦虑的催化剂。我有个坏毛病,就是喜欢在无数个深夜思考着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却想不出个所以然。迷茫时的夜晚显得更加漆黑。我该问谁呢?浓稠黑暗里的星星,还是眼前亮得晃神的屏幕?
本以为我会像无数个夜晚那样带着沉沉的遗憾和困扰睡去,可就在这时,我的手机屏幕突然弹出一条信息,居然是畅哥!“最近状态如何呀?”一句简单亲切的询问,让我眼眶一红,随即心里一阵阵暖流袭来。
原来,畅哥一直惦记着我呀!他并没有因为我的错误而不喜欢我或放弃我。我红着眼眶在聊天框中输入了我的困惑、自我质疑,我告诉他我好迷茫。大学难道就是这样吗?为什么我的大学好像过得并没有意义呢?对面沉默了一会。正当我以为他不会再回复我的时候,他的消息传来了,“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一段路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有平坦的,有曲折的,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困难就停下脚步。要向前看,要努力做好现在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生活态度。眼前的苟且与迷茫都是暂时的,未来的路还很长,你的人生还有很多的精彩,大胆地去做吧,让你的种子开出娇艳的花。”
畅哥平静又有力量的声音仿佛在我耳边响起,一下一下敲击着我的心房。是啊,我还年轻,我的未来还有无限种选择,我为什么要自己困住自己呢。在这一夜里,班导师的文字不是文字,是力量,是一位走过坎坷路途的导师给予他年少的学生的力量。
斜杠班导师之“班级发动机”
畅哥还像一个班级发动机,非常关心班级建设情况,也很在乎我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
在一次班级团建活动中,本该使用班费购买的奶茶,他自掏腰包请了每一位同学,甚至连别的班级前来凑热闹的同学都有份。
有一次女生宿舍内深夜出现异响,好几个胆子小的同学被吓得惊慌失措。虽然已经是深夜,但畅哥在收到女生们消息后居然立即给出了解决方案,发消息安抚了大家情绪,让女生们安心睡了觉。
虽说我们一个班级只有30个同学,但由于疫情的原因,大家的交流少得可怜。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班导师在五一假期后发动了我们班的第一次室外大规模团建活动——爬山。常言道:“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我们此行正是去会会那青城山。这一行可让班里的氛围有了改变,曾经“冷漠”的同学一下子变成了热情似火的小太阳,曾经互相看不顺眼的同学甚至在这次爬山后变成了好朋友。同学们都互帮互助,好不安逸!除此之外,青城后山的美景也让大家在焦躁的夏天感到心旷神怡。有了这次活动,同学们心中的郁结慢慢打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简单起来,善意仿佛从班导师的身上传递到了每一位同学的身上。
在学习上,他同样亦师亦友。每次的期中期末会议上,他都要让每一位同学发言,然后耐心地分析每一位同学的问题。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们班有位同学因为成绩不好而自暴自弃,拒绝了班导师的询问。但刘老师并没有因此而生气,也没有放弃这位同学,就像当初的我一样,他再次用温柔的话语和自身的善意对这位同学进行了开导和分析,并且后来像朋友一样和那位同学一起打篮球、散心。
总结起来,我们的班导师正是“双严”传统的体现。他严谨治学,用实际行动教我们自律,严格要求我们,帮助我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同时,他充满了人性的关爱,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对我们照顾有加。
力航学院其实有很多严谨认真的老师,他们是我大学时迷茫的灯塔,引导我找到正确的道路。感谢力航学院,也感谢各位诲人不倦的老师。是他们,让交大“双严”传统熠熠生辉,也希望将来“双严”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能让它继续发扬光大!
谢瑜,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La Trob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近年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论文集和教辅书籍8册,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课题、省部级项目20余项。曾获得省教学比赛二等奖和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四川省思政课程示范课一门,参与教育部和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多门。目前担任四川省自然辩证法学会副理事长和四川省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会副秘书长。
“双严”下的育人故事
(作者:龚高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
犹豫了很久以什么样的笔调来描述谢瑜老师践行交大“双严”传统的故事,恐有挂一漏万之虞。但回想起学习、生活、工作中不自觉流露出的谢老师对我产生的影响,我鼓起勇气,决定细细梳理那些实践“严谨治学、严格要求”传统背后一位师者的用心。
以“严”指引,循循善诱
谢瑜老师对学生的“严”始于研究生入学前的假期。尽管我和所有“热爱自由”的本科毕业生一样,对研究生生涯充满了向往,但也期望在本科和研究生衔接的间隙能有一个短暂的休整。于是,完成了本科毕业论文的我,穿梭在川渝晋三地,享受着美食美景,并未将研究生生涯安排提上日程。2018年5月一个平凡的午后,我还在舒适地小憩,一通电话惊醒了睡梦中的我。温柔的声音从电话那边传来,是研究生导师谢瑜老师打来的。电话里聊了很多,谢老师详细地了解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和阅读情况,关注着我读研的想法和计划,关心着我暑假的打算,当然也布置了“暑假作业”。
至今,我对当时那份特殊的“暑假作业”要求记忆犹新,一是学会做家务,二是学会骑自行车,三是写一份自传,四是读四个类型的书,包括西方哲学史、科技哲学和伦理学史、经典政治哲学、马尔库塞、哈贝马斯、阿多诺、霍尔海默、费洛姆等学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经典著作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李泽厚与余英时的著作等,并撰写读书报告,开学前提交。谢老师从生活技能到学习思考的要求,让我理清了原本模糊不清的方向和目标,找到了“自我”的位置。
这通电话拉近了我和素未谋面的谢老师的距离,耐心和严格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悠闲地度过了大四下学期的4月和5月,其实内心是很空虚的,向往研究生生涯的同时更多的还有恐慌。谢瑜老师的一通电话像是及时雨,点醒沉睡正酣的我,冲破我的短视,重塑着我对研究生生涯的认知和期待。后来我才知道,谢老师潜心学术的热情和所散发的巨大的人格魅力正是源自交大的“双严”传统。
以“严”敦促,孜孜不倦
“保持读书和思考的习惯,学会对话与反思”是谢老师是对我们的“严”要求。那份暑假作业是谢老师每位学生的必做功课。难忘的“暑假作业”最后一项是读书,“静下心来读书”是谢老师对所有学生的要求,也是师门交流群群名“好好读书吧”的由来。每周一次的读书报告会,谢老师从不缺席,再忙都会抽出时间和大家对话交流。关于研究前沿、学生研究内容和进度、论文写作、阅读的书籍以及学生们自身近况等等,谢老师总是细致地进行指导并提出相应严格的要求。每次读书会都像是在密林中取水,总有柳暗花明之感,其间充满了意外的收获。
刚进入研一时,谢老师会不惜用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听我和另一位同学的研究和阅读汇报,从汇报ppt到读书的心得及拓展思考、从学习状态到生活中的困惑迷茫、从单一的投影陈述到茶话会交流讨论和头脑风暴,谢老师引导我们逐渐进入研究的状态。她不厌其烦地向我们强调,有热情才会保持旺盛的探索,读书要培养问题意识。
正如黑格尔所说,“我们简直可以断然声称,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刚开始我的兴趣在于理性与感性、儒家情感主义等话题,在谢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慢慢摸索,但总是“三分钟热情”,左顾右盼地浪费时间,没有听谢老师的话——带着问题学带着问题读,这也导致我在一次读书会上讨论霍克海默关于“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正在消减人的生存价值基础”的警告时露了馅。因为我的囫囵吞枣,致使我对物化、异化、理性等基本概念及其前提都模糊不清,总是意图在读书会上蒙混过关。谢老师在会后专门把我叫到了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告诉我,“发现问题去寻找答案才是研究的良好开端,有好的读书和写作习惯,研究才会做得扎实”。谢老师没有一句批评,温柔地纠正了我当时“学术不端”的态度,也提出了寻找我“研究根据地”的建议和方法。
此后,耳边也常常回响起谢老师当时的叮嘱。后来,“好好读书吧”成员越来越多,读书会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但谢老师从不会落下任何一个学生,都会一一“照顾”到。当自己也有了忙碌的工作之后,我才惊奇地发现,行政工作繁忙且被科研项目和教学任务压身的谢老师,总是会在百忙之中花一整个下午的时间、牺牲自己周末休息的时间来指导我们的读书汇报,这交流机会有多么“奢侈”。
以“严”律己,尽心竭力
谢瑜老师的“严”当然不只对学生,更是对自己。参与儒家情感主义国社科项目、老科学家成长资料采集中国科协项目和课程思政项目的过程中,谢老师更新了我曾经对研究的想象。是她暑假在狭小的四教办公室字字斟酌改过几十遍的项目申报书,是她在冬天连续一个多月早九晚十二地和我们在办公室整理曹建猷院士的材料,是她提着笔记本在飞机上一遍又一遍地修改项目答辩稿和审核编目材料,也是她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幽默风趣的讲解互动和严谨细致的课程任务,谢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着我对研究的行动力,让我一直如饥似渴地学习。
通过常规读书会、交流群里谢老师的链接分享以及读书报告的提交等方式,养成阅读习惯之后,我们思维能力的提升就会落实到科研实践中。人文社科类研究与理工科的研究范式不同,阅读广博的内容后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切入点,谢老师会根据进度,有针对性地帮助我们参考、确定选题,指导开题、中期、期末报告,全过程关注我们的研究情况,修改我们稚嫩的大论文、练笔小论文,以及通过科研项目背后的意义引导我们去寻找对科研持续稳定的热情。论文里每一处勾画和批注、微信里每一条论文修改的语音、邮箱里每一份项目资料的反馈以及谢老师对我深夜里突然有的选题灵感的想法和建议,都是谢老师严谨治学、关爱学生的体现。尽管每次讨论后记录下来的笔记都要消化很久,但谢老师自带的“威严”和求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状态。
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强调“狠抓谋发展、建一流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时代新人”,一百二十七年的发展历程中,一代代交大师生也在“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秀传统激励下接续奋斗、竢实扬华。育人过程的一丝不苟、耐心严格,科研教学工作的扎实严谨、热情敬业,谢老师始终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双严”传统。如果严格的要求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那么“双严”要求的内核一定是良苦用心。如今我已硕士毕业工作两年有余,谢老师的“严”仍刻在我的脑海里,随时提醒着我在学习与反思中去寻找乐趣,带着思考和热情去生活和工作。
感谢每一位教师
正是因为你们日复一日的付出与努力,严谨治学、严格要求
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如春风化雨
滋润着每一个学子的心田
高效、高质、高位的交大课堂才能蓬勃发展
“我身边的‘双严’故事”系列优秀征文展播正在陆续推出
更多优秀教师的故事即将呈现
敬请期待
本期编辑:张琬祺
内容来源:党委教师工作部 国内合作与教育培训管理处 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素材统筹整理:交大新媒体中心 马晓悦
素材审校:党委教师工作部 梁慧颖 刘娄
作者: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曲帅
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 陈楷浩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龚高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