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华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杨锦麟做客1896青年说 谈新媒体环境下的变与不变

来源:新闻中心记者团 日期:2015/09/16 23:06:00 点击数:

9月15日下午,由我校校庆办、宣传部、学生处、校团委、校工会、图书馆等联合主办的“1896青年说”迎来了首位做客嘉宾——原凤凰卫视主持人、时事评论员、著名专栏作家杨锦麟。

下午2:00,报告厅座无虚席。在讲座开始前,杨锦麟首先对交大即将到来的120周年校庆表示了祝贺,他感慨道:“西南交通大学一路走来,见证了中国的落后,也见证了中国的艰难崛起,交大的发展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浓缩。”接着,他为我校师生带来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变与不变”的讲座。

 

“伴随着用户生活习惯的改变,老牌传统媒体被收购,社会跨入了新媒体时代。”杨锦麟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变得越来越弱小:央视名嘴们的出走、著名报纸被收购、看报纸人数的下降、网民的急速增长……他进一步阐述道:“台下很多学生都知道郎水淳的辞职,柴静拍《苍穹之下》,也知道张泉灵投身创投界,但是很少有人去深究。当所有这些被列举出来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传媒界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未来是一个没有‘没有中心’的世界,未来的传播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逆退,那么传统媒体该如何应对?杨锦麟提出下列几种方式:一、新媒体的迭代;二、内容革命;三、管理革命;四、文化革命;五、跨界与融合。

为了顺应时代的变化,不被时代所淘汰,杨锦麟在他的生涯中也经历了三次转身。第一次是从报纸走向电视,第二次是从主持电视节目到运营,第三次是在他60岁时走向新媒体,再次出发。在这几次转身中,他也遇到过很多困难。“我也失业过,只靠我手中的一支笔养家糊口。”他回忆道,“在拍《走读大中华》时,我都要得抑郁症了,看见很多人间悲苦,然而我什么都不能做,很无奈。”

 

因为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很多东西都在发生改变。但是有很多东西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在改变与转型中,媒体人应坚守情怀和娱乐至死。杨锦麟说道:“当下媒体人最煎熬的选择,或者让自己犬奴,或者一味媚俗,或者一味低贱。如果放弃媒体人本应有的情怀,这将是一个时代的遗憾。”他强调,媒体人的核心能力不能变,讲故事的能力不能变,态度立场不能变,创新生存的意识能力不能变。在改变中,作为媒体人,一定要有一些坚持。

“在这个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确实很大,但是我们在跟随新媒体脚步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仍然占有一定地位的传统媒体,这就是一个创新的问题。而创新这一点,在杨锦麟身上体现得很突出。”2014级传播学专业的徐洁同学说,“不仅仅是创新,我很欣赏他那种不愿意安于现状的创造力和年轻的心态,我们还年轻,他说60岁再出发,那我们就在他行走过的前四十年里提前出发,勇往直前。”(学生编辑:褚睿鸿)

作者:汪世春 摄影:赵心宇     责任编辑:陈姝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