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华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网络文化节优秀作品展示(网文组)】关玥琳:齐心协力众成城 ——汶川地震灾后十年重建之启示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8/12/13 21:01:55 点击数:

2011年7月1日,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不断发展的成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开拓、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者、开创者和建构者,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社会主义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和制度优势,作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优势中,党的领导是最大优势,它决定这些特征和优势的存在、彰显和不断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党的领导都是摆在第一位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

一、旗手前引路,亿众续长征

今年是汶川大地震十周年,回首2008年5月12日,汶川之痛,惊天动地,山河哭泣,华夏之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赈灾难度之大,需救济人数之多,重建工作之浩大复杂,世所罕见。

今天,曾经破碎的山河焕发新颜,成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沃土;遭受重创的经济,活力四射,汶川重生,巴蜀崛起,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昔日的汶川灾区已从毁灭走向新生、从悲壮走向豪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震惊中外的重建奇迹。

是什么支撑我们重建的信念?是什么指引我们重建的方向?是什么带领我们重建的力量?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灾后的恢复重建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任务急迫而艰巨,如果缺乏坚强我们党的强有力的领导,势必会陷入被动、无序的低效状态。党的领导为灾区的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强保障。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灾区各族人民最值得信赖的依靠,是灾区各族人民真正的主心骨。

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和指挥能力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地震发生后,党中央立即作出部署,迅速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把抗震救灾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中央财政总计安排了超过3000亿元的灾后重建基金,倾全国之力从各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一场动员范围最广、投入物资之大、建设速度最快的灾后重建工作在灾区迅速展开。

在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周密组织、科学调度,建立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区域协作、全民动员的工作机制,凸显了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群众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在恢复重建的工作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编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成立了由全国各方面专家组成的“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支持,做到科学重建;充分尊重灾区群众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让群众直接参与重建规划制订、资金筹措及安排和重建过程的监督管理,确保利益相关群体有效、全程地参与恢复重建;依法有序实施灾后恢复重建,灾后仅20多天,国务院就颁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草案)》,确保灾后恢复重建步入法制轨道,使重建过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灾后第一个冬天,没有一个群众挨冻受饿。灾后一年,灾区首个县级心理卫生服务中心在北川县新址的卫生局内落户,居民得到了持续的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灾后两年,进展最快的是民生项目,提升最大的是公共服务设施,受益最广的是灾区群众。灾后三年,……现在,走进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震中汶川,建设项目100%竣工,灾区群众100%搬出过渡房,新建房屋实现100%入住。

灾后重建所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都凸显了我们党的领导力、向心力和巨大的凝聚力,这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政党都做不到的。

二、同胞血脉赞共襄,齐心协力众成城

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来自于具有不同利益和意志的单个人,在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才具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才能将个人的力量凝聚为社会合力。这就是党的社会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立场和价值追求使其具有强大社会公信力和凝聚力,能将个体的利益、意志凝聚为社会合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势。

灾后恢复重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困难多、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它不是物质家园的简单复制,而是要实现作为灾难补偿的历史进步,没有一种强大的社会合力、人民的力量作为基石, 没有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远大目标的实现是难以企及的。

一个国家处理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往往是衡量其制度优劣的重要尺度。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应对巨大灾难和突发事件的挑战,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

集中力量办大事,创造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承载和运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表现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目标,在科学决策与民主程序的基础上,动员和调配全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实施全国性的统一协调行动。建立对口支援机制是举国体制的集中体现。中央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发展战略,组织东部和中部19个省份支援地震受灾地区,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进行对口支援。对口支援坚持“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

实践证明,对口支援机制保证了救灾和重建物资、款项的均衡合理配置,为灾后恢复重建创设了高效的机制平台。对比世界各国救灾与重建的做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国体制的救灾与重建模式是十分有效的,在其他发达和不发达的国家是根本做不到的。

三、改革开放建伟业,经贸繁荣兴宇寰

我国的市场经济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以及指导思想上,拥有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具有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国高速而稳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发展道路成功的根本所在。

灾后恢复重建的奇迹,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雄厚经济实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和强大动力。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经济迅速发展,为抵御、抗击巨大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重建提供了科技支撑。都江堰至汶川公路,3个多月实现通车;上海援建者在都江堰创造了20多天开工建设11个援建项目的上海速度;受地震严重影响的东汽集团,震后第8天第一批产品起运出厂,震后半年,圆满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强有力的技术保障,空前提高了灾后重建的能力和效率。

我国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所形成的强大综合国力,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撑。灾后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4万亿元投资中,安排1/4用于灾区恢复重建;2000亿地方政府债券中,四川核准的份额最高。对口支援方案公布1个星期之内,来自祖国各地的援建工作组就全部到位。援建大军里,有参与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主力,有参与建设上海世博园的突击队,有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企业。国有企业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主力军,以雄厚实力和高效率,使对口援建成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有机结合的成功实践。

十年弹指一挥间,曾经满目疮痍、瓦砾遍地的巴蜀大地,而今如同浴火重生,到处焕发着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实践再一次证明,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灾难抗争的历史。在一次一次灾难的砥砺中,奋斗拼搏铸就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生长、光大、永生。

十年前,血泪之地,生民之痛,家国之难;

十年后,幸福沃土,百姓欢腾,家国同乐。


作者:崔志斌     责任编辑:陈丝丝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