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华校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网络文化节优秀作品展示(网文组)】张海全:烈火见真金,逆境出英雄

来源:扬华研究生新闻中心 日期:2018/12/13 11:20:05 点击数:

秋日里明媚阳光下一阵微风吹过,拂动着湖边垂下的大片金黄色柳枝们微微起伏,搅得湖水泛起一阵涟漪。沿着这条小路往前走,走过茅以升先生的雕像,就能看见一座实验楼,安静地伫立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郁郁葱葱的树木之间,上书“机械馆”三个大字。上午9点多,如往常一样,张海全博士正在这座楼七层的工作室里忙碌着,看着论文,整理着实验数据,时不时和工作室的伙伴们讨论着学术问题。

他高瘦挺拔的身姿充满着活力,清秀有神的脸庞专注而有力量,言谈中透露着随性与大方。在2017年的评选中,张海全以18票通过15票的成绩取得了第一名,获得了代表着交大学子最高荣誉的竢实扬华奖章。

QQ图片20181214225611.jpg

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2013年对于张海全来说是难忘的一年。那年年岁伊始,当所有人都沉浸在阖家欢乐的气氛中时,他却经历着人生中最为灰暗的一段生活。那一年,在电子科技大学攻读锂离子电池方向的他即将研究生毕业。无奈学校的教务系统瘫痪导致消息未及时下达,使他错过了一场重要的考试。在这之后,更多的困难接踵而来。延期毕业、无缘博士生考试、失恋、工作流失、经济压力,这一切一切都让这个年轻人的身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那时,我一个月只有180元生活费,每天只能吃着最廉价的蔬菜度日。同时,我也承受着高压的思想包袱。张海全回忆到那段曲折坎坷的求学之路时,这样说到。

时间很快到了2014年春天,在小木虫论坛的一次偶遇,他认识了西南交大袁艳平老师。袁老师的风趣幽默、执着勤奋感染着他。在袁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之下,他决心报考交大。可惜复习时间过短,他没能通过博士生入学考试。

那时的他惶惶不安,意志更加消沉。是节衣缩食继续奋力拼搏,还是放弃梦想外出工作?他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我爱科研,可以为了科研几天里不眠不休,让我放弃它,我怎能做到!但是那时弟弟正贷款念着大学,家里还有一大笔债务急需偿还,父亲身体抱恙、病情反复,我又怎能不工作!”两种思想在张海全心中相互交汇,发生剧烈碰撞。徘徊间,弟弟说道:“哥,没事儿。我还年轻,毕业以后去工作,晚几年再读研,家里的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哥,在我心里,你是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我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张海全在心里默念着这句话,带着弟弟的鼓励,他期盼着、等待着。而后转机奇迹般地出现了!这一年,西南交通大学出台了破格录取政策。硕士期间,张海全凭借自己的勤奋以及对于科研的兴趣,已经发表了2SCI论文(A++),另有2篇论文(A++)在投稿中,最终他幸运地以破格录取的身份进入了交大攻读博士学位。直至今日,他始终从心底感激交大,也感激袁老师。

QQ图片20181214225705.jpg

跟硕士阶段研究的锂离子电池方向有所不同,张海全博士阶段的研究方向为供热供燃器通风与空调工程,主要研究内容为热能的收集与应用以及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跨专业的学习和科研,让张海全的博士生活一开始并不是十分顺利。

古罗马的哲学家塞内加曾经说过“烈火见真金,逆境出英雄。”张海全克服着各方面的困难,为强化科研能力,保持着一年精读200篇英文文献的习惯;为了做出稳定可靠的实验数据,他曾经一个人连续闭关实验室2个月,期间单次实验最长时间超过40个小时,经历过一周坚持五个通宵需定时5-20分钟手动记录的数据。博士三年下来,用于实验记录和设计的笔记本超过10个。

“这种经历是值得的,也是无悔的。”笔者翻看着张海全记着公式、想法与实验数据的笔记本,能够在字里行间清晰地感受到他对于科研的专注与热情。他所在的暖通专业,向来是比较难发论文的,然而他在博士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达到了17篇。SCI论文10篇,其中7篇作为学生第一作者,3A++4A+,其中,1篇影响因子过82篇《Nature》出版,平均影响因子超过4,同时尚有稿件在撰写和投稿之中。在这期间,他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项(均为学生第一主研人),获得一次国家奖学金,三次博士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参与国际会议3次、国内会议6次。

QQ图片20181214225729.jpg

目前博四的张海全仍然在继续进行研究,践行着他的“扬华梦”。在他去年写的札记中,他写道:“在那个心怀天下,雄心不已的时候,我愿成为一个儒雅的科学家。这份坚持,不可谓不难。其中心酸,实在不堪多言。回头看看,这一路跌跌撞撞的探索。我仿佛又明白了什么。成功,是以自己的方式去做。这才是青春的定义。”在竢实扬华奖章答辩中,他以“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八字为题,作了一首藏头诗。

《我的扬华梦》

上青城览骄阳,得天龙神气象;

水咕咚叶缤纷,扫秋愁拨青云;

泉浅没青石巷,辞万里奔上清

光微显出仓冈,息自在道通恒。

这首诗描绘了他一路走来的苦乐风景。求学之路实苦,然而张海全却用诗意的视角将之诗化为一种豁达的气度,将之容纳为一种广阔的胸怀。身处寒冬,不去抱怨终日遮天的浮云,而是默默坚持努力,等待春天花蕾的绽放。张海全正是以这样的态度,做到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即以一颗坚韧的心等待果实成熟,永远不停歇地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QQ图片20181214225738.jpg

哲学思辨玩科研,赏诗煮酒问茶意

“哲学思辨玩科研,赏诗煮酒问茶意”是张海全在竢实扬华奖章答辩上的演讲题目,这更是他博士生活的真实写照。从事科学研究的同时兼具有人文情怀,成了他独有的科研生活节奏,更是一种他独有的人生趣味。

在硕士阶段,面对高强度的训练,张海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从研二开始,阅读文学作品来缓解压力,渐渐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这也使得他开始注重个人的精神修持。从四大名著到《平凡的世界》,从吕思勉老先生的《吕著中国通史》到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他开始广泛涉猎文学名著。为了常读书,他将部分书籍搬进了实验室,在等待实验数据时见缝插针地读书,每天午睡前也保持着阅读半小时的习惯。

“旧书常读出新意,俗见尽弃做雅人。”张海全努力着成为一名具有人文情怀的交大人。在博览了许多经典作品之后,他开始了自己创作。原创小说《江湖梦魂曲》发表在了逐浪网上,获得了2万点击率,散文作品《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在等》获得了3400的阅读量。

在张海全看来,文学与科研是不冲突的。反而若是能将两者融会贯通,则具有协同互促的作用。他说道:“贫瘠假以我傲骨,科研假以我方向,文学假以我想象。”他认为,学文学有几点好处:

“首先,可以改善心境。在闭关实验的几个月里,整日里除了轰隆隆的仪器噪声外,寻不着个说话人,那种孤单感足可杀死人。好在找到了书籍,它们成了我的朋友,时刻陪伴,让我在精神上得以解脱。

其次,文学可以强化人格。人的生命里将会遇到不计其数的风波、瓶颈与诱惑。只有拥有强大的人格,才难摆脱困难,涅槃重生;才能心无旁骛,根据本心指引,到达彼岸。

第三,文学可以与工作融为一体。文学是发散性思维,它可以摆脱科学那严密逻辑思维的束缚,让我拥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科研上尽管我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可真正待研究的创新点子还有数十个。这要得益于文学带给我的灵感。

第四,文学可以带来浪漫。每当对于生活有所感悟的时候,我总习惯写下来,或是一段优美的文字,或是一篇散文,或是一首小诗。”

QQ图片20181214225744.jpg

今年55日,张海全与爱人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为了纪念这一刻,他赋诗一首,将我快领证,五月五号八字藏匿在对角线上,这是他生活中别样的浪漫。

《游青城》

欲南山观风景,年七回此间过;

鞭扬过长林,今方知快活林;

来时得三江月,来岁月赶答辩;

自顾风送波里,从此别万里行。

这首诗也记录了他在人生贫困时节得遇佳偶的幸福心情。同时他也以此警示自己要做到始终如一、尊重爱护妻子。科研之余,他总是把时间留出来多陪陪爱人、有时会写诗向她表达情感,周末也会去看看两家的父母、见见朋友。

张海全常以《礼记·大学》篇中“正其心、诚其意、致其知、在格物”鼓舞自己、磨砺自己,这种信念使他不仅以格物致知的态度搞好了科研,同时也用真诚地态度对待生活。博士毕业后,明年他将踏上工作岗位,凭借多年之所学,来从事科研与教书育人,把自己对学习、生活的体会传递给学生,将“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延续并发扬光大,实现一个又一个的扬华梦。

&

记者:从硕士到博士那一阶段,您承受了很多方面的压力。比如每个月只有180元的生活费同时家里还有近10万的债务需要偿还的经济压力,比如放弃已经钻研多年的热门专业转而研究从未接触过的暖通专业的学业压力等等。只面临其中之一有的人或许就被压垮了,而面对这一切压力您是怎么扛下来的?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

张海全:我曾经做过家教、司仪,发过传单,也曾在凌晨与妈妈在天桥下、交大外卖过炒饭。目前,在没有耽误学业的情况之下,我已经偿还了债务5万元,并且用余下的少量钱财筹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这一点我很自豪。

离开电子科大的实验室,放弃之前自己辛苦工作的成果,我心中当然非常纠结和不舍。但是由于一系列因素,为了继续心中的科研梦,我只能放弃这一切。当时很幸运在小木虫上遇到了袁艳平老师,来到了交大。来到交大的第一年也是磕磕绊绊,生活、学习也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

那段时间确实是一段灰色的时光,但是在我心里一直有一段记忆。那年我在几十公里外念高中,为了省两三块钱,借了同学的自行车,冒着烈烈寒风与绵绵细雨回家。那时冬天还未真正离开,三四个小时下来,一双手全是冻疮。为了按时上课,第二天凌晨三四点又冒雨出发。弟弟那时在镇里念初中,甘愿陪我上路。因天太黑,路太滑,四公里的路程我俩用了一个多小时。街上偶有灯光,我才发现弟弟的一双布鞋湿透了。我问他,怎么办?他说:“没事,穿干就行了。”当时的我心痛,又无能为力,我竟贫穷得买不起一双鞋!’此后我告诉自己“这样的事情,我不想再发生了!” 当时的心情是一种无能为力的复杂情感,面对最亲的人,想要爱护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每当熬不下去的时候,我会想起这个故事,然后继续走。

刚来交大的一年里,的确在物质、精神世界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心情十分压抑苦闷,但是也没有放下手中要做的事情。博士期间的第一篇论文被十几个杂志社拒稿,前前后后经历了几十次修改,耗费一年时光,我没有放弃。所幸的是,它也没有放弃我,被收录在了A+SCI期刊里。此时回顾,这样的坚韧是值得的,是无悔的。

QQ图片20181214225749.jpg

记者:对于科研您有什么自己的好习惯给大家分享吗?

张海全:我认为从事科研最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它。喜欢这种创造的感觉,感受一个东西从无到有、从不可能到可能的乐趣。每当做出一些新的东西,我就会感到非常开心。研二下学期的时候,我投了我的第一篇论文,3天后就被接收了,这让我很受鼓舞。

再有,就是要多思考多想。想象是创造力的来源。我平时喜欢看一些文学作品、诗歌,也喜欢和他人一起聊聊天,很多阅读和交流中的思维都可以运用到科研上面,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能有不同的新发现。同时,在生活中也要多观察多想,把生活和科研融为一体,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用科研的方法去解决。这也正是使用价值和应用背景之所在。

最后,就是要善于总结,把自己的想法记在笔记本上,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和笔记时常翻一翻,就能够“温故而知新”。往往在自己已经做好的成果之上再进一步去研究,就会再取得新的成果。

另外,要避免不敢想、胆小这种心态,不要只拘泥于导师所布置的任务,被动地去完成而已。而是要主动起来自己去大胆设想、多做努力,才能够把具有创造性的科研做好。

记者:您有没有什么寄语想分享给学弟学妹们?

张海全:一定要让自己活得够精彩,活出真我。同时,作为一个年轻人要耐得住寂寞,保持住自己的本心,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一些使社会变得更好的东西。要有上进心,要始终相信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最后,祝愿咱们交大学子们,既活得潇潇洒洒,又实现满腔抱负,祝愿咱们交大蒸蒸日上,引领西南,早日屹立于世界一流学府中。

信息员:崔志斌     作者:魏江楠、罗琦佳     责任编辑:陈丝丝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