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合 > 科学探索 > 正文

#优秀研究生导师#自主规划 厚积薄发--专访2012西南交大优秀研究生导师汪启明

来源:新闻中心记者团 日期:2012/11/21 15:20:12 点击数:

汪启明教授,艺术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1985年四川教育学院本科毕业,1988年获得西南师范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四川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原巴蜀书社编审、社长,中国训诂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并在四川省语言学会、成都市国学研究会等多项机构任职。汉语言文字学、编辑与出版、古籍整理与出版方向硕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主持部(省)级项目4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主研国家重点、教育部、四川省重大项目各1项。发表论文、著作及主编著等成果丰硕,并获多项科研奖励。

良好的心态与合理的规划是成功的钥匙

从个人主页可知,汪老师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和荣誉,那么他对这些成就和荣誉是怎么看待的呢?汪老师洒脱地说道:“成就、荣誉过往即归零。不断在专业上积极研究和拓展,成就和荣誉也是自然的事情。我认为这句话对于学者来说,不是一种故作谦虚,这是一种坦荡的生活态度。或许不执着于过往成绩的人,才能在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对于自己的科研,汪老师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时间问题。作为一位热爱专业的学者,汪老师总希望将更多的时间付予科研。而身担多职,日常工作以及社会工作都需要时间,行政事务不可避免的花费了许多时间。汪教授笑道:“工作多,这也是必须的。而自己做的研究呢,本身就喜欢。但是不可能一起干,每一段时期都有自己的重点,每周每月都有重点的事,我会把要做的事情写成一大张纸,而且做完一件划一个勾,这样不会手忙脚乱。面对源源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合理的计划都是必不可少的。”

博学方能出成果

在培养学生方面,汪教授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认为自己除了要保证有足够的研究时间之外,还要保证和学生交流的时间。老师必须经常和学生联系。只有及时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度,才能对学习起到指导作用。

有些研究生对于三年的生活有些迷茫,应当怎样学习规划呢?针对这个问题,汪老师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在学习态度上,应当改变本科时候的思维,不能将研究生生活当成大五、大六来度过。更不能只掌握老师课堂上讲的,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找到自己的学习兴趣点,只有找到兴趣点,在研究的时候才能更加投入。其次要有规划。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将学习与人生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此外,还要广泛地阅读,不断扩展知识面。“不仅老师推荐的书要读、许多专业方面的书在课余时间都应该读的。做学问要窄而深,但念书则要厚积薄发。”汪教授说道。

汪老师对于指导论文也很有心得,“广博的阅读,与课题的延展性有关。写论文应当有长期计划,使自己将来可以在这个题目上继续研究下去。有些研究生,平时并不对课程问题进行思考,期末临近,多门课程作业交叠,于是写出一些‘急就章’,内容并不深刻。”

这时,汪老师回顾了自身的工作经历,认为在出版社的工作经历对于其科研大有裨益。“读书面广,思路便打得开。”在出版社工作期间,汪老师处在书籍的海洋当中,而这些书籍都是作者的手稿。对书籍进行审阅、磋商的过程,便是与作者心理沟通的过程,是一个进步的过程。身为编审,接触的书籍种类繁多,大大地拓展了知识面。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路不会凝滞,容易打开,在框架内拓展。汪老师还指出:“多数事实证明,在交叉学科点的研究容易出成果。如果拘于一点,很难将研究深入、拓展。”

谈到自己培养出的研究生,汪老师很欣慰,学生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中多人获取省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生标兵。汪老师认为这些研究生都相对积极主动并且能够规划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学生编辑 周静)

作者:仝芳川     责任编辑:阮琦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