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刚刚结束的2012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评选活动中,八支团队脱颖而出,胡卸文教授带领的高速滑坡成灾机理研究生导师团队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团队负责人,同时也是团队领导核心的胡卸文教授,在对地质领域进行长期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拥有了深厚的专业积淀,在对学生的培养与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
“业精于勤,荒于嬉”是胡卸文教授给同学们的教师寄语,也是他自己不断践行的座右铭:十部出版著作、两项发明专利、两本出版教材、80余篇学术论文。任职期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横向项目45项。共获得科技进步奖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两项,省部级以下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这些傲人的成绩的背后,是胡教授的不懈努力与刻苦钻研。
“想要学好我们专业,首先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踏下心来学习,这是基础。然后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做地质研究的关键,我的很多发现和研究都是来自于此。”此外,胡教授还结合自身经历强调了吃苦与冒险的精神。“08年我们去汶川灾区考察,获益匪浅,那是次难得的对地质灾害进行实地考察的机会,很多发现突破了教科书的内容,之前从未想到过地震可以诱发这么严重的滑坡。汶川一行对我专业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很大帮助,回来完成了很多相关论著。所以我经常和我的学生们说,搞地质的,你不去艰险的地方,怎么能拿得到别人拿不到的资料呢。要敢于冒险,勇于挑战,这是一种科研精神。”
胡教授与地质专业的缘分可以追溯到中学时期。“我选择地质专业其实是因为中学时期的一篇关于李四光的课文,当时就觉得学地质可以游遍大江南北。于是上大学时就坚定地选择了这个专业。”现在,经过了多年的地质研究,在对这个专业有了更为深刻理解的同时,胡教授也真正做到了遍览祖国河山。“我们专业的人很多都喜欢旅游,我自己倒是没什么感觉了,每一次出去考察都像旅游一样。人家都说假期的时候去旅游是花钱找罪受,我们就不同啦,我们平时去,不仅放松了身心,还得到了许多专业方面的意外收获。游玩的时候,我们还能担任导游,一般导游只能对景区的进行简单的概述,我们在地形、地貌方面能够讲解得更专业更深入,大家听了觉得很有意思。”
说到平时的休闲活动,胡教授说:“我们研究地质的,空闲时间很少。外出考察一个月,回来整理资料又要一个月。有点时间就打打球或者打打桥牌,这对身体和头脑都是种放松和锻炼。”
修身养德 严谨治学
作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负责人,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研究生导师,胡教授将对学生的培养分为两个方面——教育和教学。
教育方面,胡教授对学生提出了德才兼备的要求。“我首先要求我的学生自身素质必须要高,做事之前先做人。我常告诉我的学生,你出去了,首先代表的是西南交大,然后人家才会问你是哪个学院、哪个专业、哪个老师的学生,所以你的言行不只代表你个人。平时要多读书,书籍能让人的内涵、底蕴更为深厚。温总理也是学地质专业出身的,他在各种场合说话总能旁征博引,就是因为他读了很多书。除此之外,学生要有奉献与团队精神,这两点非常重要,不管学生将来是从事技术研究还是行政管理,没有这两种精神都难以获得成功。”
教学方面,从1988年至今,24年从教生涯,胡教授不断探索着更好的教学方式。“最早的时候基本就是照本宣科,那时候实践经验少,只能结合书本、论文给大家讲课。后来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我通过实践有了更多的专业积累和经验,上课开始采用一半板书、一半PPT的授课方式,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讲。这样更生动,也更易于学生理解。我鼓励我的学生多进行实践。本科生要认真听课,到了研究生阶段一定要多出野外考察,研究地质不能死读书。”
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胡教授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不同的建议。“我每年都会和大三的学生谈他们的毕业计划。我们学地质的,很多学生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条件不是很好,对于这类同学,我建议先就业。我们专业的毕业生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国家的经济建设需要我们这样的人才。但是有些同学希望进入更好的单位,家里又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我觉得艰苦一下,继续深造肯定要好一些。女生念我们专业比较辛苦,出野外条件很差,有时连厕所都没有。我们出去考察很多时候都要爬高山,走远路,女生体力方面要略逊于男生,这都是我们顾虑的地方。但是我们专业还真有这么一批女生,能吃苦,各个方面都不比男生差,这几年专业前几名基本都是女生。她们毕业后,经过我们老师的推荐,也都找到了非常不错的工作。你来之前,刚有个我带过的女学生来看望我,她是前年毕业的,现在已经在工作单位挑大梁了,不久前也结婚了,事业、家庭都很不错的。”
“胡老师人很好,平时我们有什么困难,他都会尽力帮我们,像父亲一样。但涉及学术研究,胡老师的要求非常严格,半点马虎不得的。”这是胡教授带的硕士研究生对他的评价。
当被问到是否是个严格的导师的时候,胡教授笑着说:“我太严格了,我把带的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师生是种缘分。我太希望他们做得出色了,就总是不自觉地对他们严格要求。学生做得好,肯定要鼓励,做不好,我会严厉批评,有时还会拍桌子。我也在反思,这个教学方式要改,我也可以慢慢讲的,应该尽力用更温和的方式去引导他们。”
锐意进取 再创辉煌
胡教授所带领的高速滑坡成灾机理研究生导师团队正式组建于汶川地震后。“地震前,我们的研究行为还比较松散,各搞各的。地震后,大家发现有些现象还是值得深入研究,觉得有必要相互间进行讨论,我们几个专业相关的老师商量了一下,就组成了现在这个团队。
“我们这个团队的精神是‘和谐创新’。首先,我们团队里每一个老师都有其擅长的领域,团队每隔两周或者一个月会定期开碰头会,今天下午我们就是要开会的。让老师或者博士生带领大家开展学术讲座,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一个学生如果有了研究问题,会有整个团队的老师对其进行指导,这对学术能力的提升肯定有很大帮助。此外,大家还会出去联系科研项目,团队会统一去争取国家级的项目。我们接到项目,内部成员就根据自己研究专长进行有机组合,力求将研究队伍最优化。科研项目是良好的实践机会,工科专业如果没有科研项目做支撑,学生很难获得真正的提升。我们的团队也会尽量解决学生的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给予经济上的支持。”
胡教授说:“团队除了致力于提升学科影响力,更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野外工作能力。我们现在也在物色团队成员里面的尖子,看能不能进行重点培养。团队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在这方面,我们现在形成了以4到5岁为一个阶梯的梯队式的人才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避免了同龄人间过于激烈的竞争,有利于每个团队成员的提升和发展。”
胡教授也谈到了团队攻关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缺乏的问题,我们也一样。研究大型项目的时候,没有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对科研的提升肯定是有影响的。面对这类问题,有条件的话,我们就用团队的科研经费购买一些设备。大型设备,一般是我们的团队成员自己去外面联系,我们尽最大努力克服困难。”
对于团队未来的发展,胡教授有着明确的目标。“首先,在学生培养方面,我们要争取多出几篇省级优秀博士论文。其次,从学科建设上讲,我们要尽量提升学科排位。现在全国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高校有四十多所,我们排在前十左右。今后还要通过我们的努力,比如团队成员去申报一些省级、国家级的科技进步奖等,不断提升学科的影响力,从而让我们学校的地质学科在全国的排位更靠前一些。”
最后,当记者提出要拍张照片的时候,胡教授有些紧张地问:“要看镜头吗?”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专业精进、治学严谨的地质专家羞涩、可爱的一面。
在近一个小时的采访过程中,记者可以明显感觉到胡教授对地质专业、对教师职业的由衷热爱。他善于发现专业研究的乐趣,学术研究一丝不苟,对学生殷切关怀、寄予厚望,并为高速滑坡成灾机理研究生导师团队以及地质学科的发展不懈努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对锐意进取的地质专家胡卸文教授的肯定,是对他所领导的屡创辉煌的高速滑坡成灾机理研究生导师团队的赞扬,也是对他们在地质研究领域内不断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的敬仰。(学生编辑 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