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中国高铁350公里时代的开创者!四川翟婉明院士拟获“最美教师”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日期:2025/08/01 12:40:11 点击数:

7月28日,教育部官网对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宣传选树人选及事迹简介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5年7月28日至8月1日。

公示信息显示,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共25名(组)候选人。四川唯一入选候选人来自西南交通大学,他就是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翟婉明。

翟婉明 图据西南交通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

据了解,翟婉明出生于1963年8月,从教40年来,坚守轨道交通领域教学与科研一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他首创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应用于我国铁路提速和高速铁路重点工程;攻克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国际性难题,研究方法被称为“中国经验”;创新高速列车过桥动力学理论及安全评估技术,倡导并推动高铁时速350公里运营;他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团队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培养研究生和博士后超100位。

图据四川省教育厅官网

1981年,怀揣西南交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翟婉明第一次坐上火车。然而,由于宝成铁路一段路基塌方,翟婉明不得不辗转多地迂回,历经四天三夜才来到四川。“那次经历给我上了毕生难忘的‘入学第一课’,总在鞭策着我,让我心底萌发了改变中国铁路落后面貌的想法。”

“上学机会来之不易,学习是首要任务。”学生时代,除了每周六看一场露天电影,他几乎没有别的娱乐活动,大多数课余时间都在自习。1987年,翟婉明提前一年完成硕士论文并通过答辩。

著名机车车辆专家孙翔发现翟婉明在科研上具备突出能力,希望他的研究方向从传热学转为机车车辆专业动力学。暑假期间,孙翔教授接连寄出两封信,并勉励他:“国家现有运输能力与社会需求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应投身到国家的发展中”,这让翟婉明下定决心转变研究方向。他以博士入学考试第一的成绩,开启了铁路工程动力学研究之路。

过去,传统的车辆动力学、轨道动力学理论将车辆和轨道分开研究,难以解决复杂的车辆与轨道动态相互作用问题。针对这一局限性,正攻读博士的翟婉明在国内外率先提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即把车辆系统和轨道系统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耦合的大系统,综合研究列车在线路上的动态行为,在国际上被称作“翟模型”。提出“翟模型”时,他才27岁。

不仅如此,为了高效求解这一复杂大系统问题,翟婉明还创造了适合于大系统动力分析的快速显式数值积分方法,后来在国际上被称为“翟方法”,得到广泛采用。同时,他还提出了机车车辆与线路动力性能最佳匹配设计原理及方法,并主持研究建立了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及安全评估技术。

翟婉明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种类型的高速铁路工程设计,包括第一条建造标准最高的京沪高铁、第一条客货共线的福厦高铁、第一条大跨度桥梁上铺设无砟轨道的昌赣高铁等“从0到1”的标志性工程。京沪高铁从2011年通车至今,以其卓越的平稳性和舒适性享誉全球,“杯中水不晃,硬币立不倒”成为乘客最直观的赞誉。

翟婉明亲自参与了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的科研工作。基于长期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及工程实践,翟婉明积极倡导并向国家建议:在有条件的高铁线路上开行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经过努力,他的专家建议最终得到采纳,并受命共同主持京沪高铁“复兴号”动车组时速350公里运营安全评估与专家论证。

高铁还能有多快?“这个问题在国际范围内都没人能回答,但未来应该由我们中国铁路来回答。”在今年5月举行的“科学大讲堂·我们的答案”全民科普互动宣传活动期间,翟婉明透露,目前复兴号CR450样车已经下线,正在进行各个方面试验和考核,“至于大家何时能坐上这种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我认为科学技术不能简单预测,但相信应该就在不久的将来。”

而在教书育人方面,翟婉明的“严”是出了名的,他常对学生说:“铁轨上1毫米的误差可能引发事故,科学研究岂能有丝毫马虎?”

翟婉明还长期主讲《铁路大系统动力学理论》《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两门课,这两门课将他及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课堂,现已成为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主干专业课,深受研究生的喜爱。

目前,翟婉明培养的研究生和博士后已超过100位,他们活跃在我国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各领域,许多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和技术负责人,其中包括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开云、科技部列车强度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任尊松、磁悬浮交通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赵春发、京沪高铁(南段)轨道工程设计总体负责人郜永杰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2012年开始,翟婉明每年都会到西南交通大学对口支援的兰州交通大学开展讲学、学科指导及人才培养工作。10多年来,为兰州交通大学培养出了10余名博士,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留校任教,扎根西部,为兰州交通大学相关学科人才梯队建设、师资水平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教师是美丽的职业,我很享受这样的职业。学生是老师的延伸,他们在工作中开拓,投身大交通事业是我最欣慰的事情。”翟婉明说。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发布2025年7月29日https://mp.weixin.qq.com/s/UkZhXvjDflhBVGB2ZnDJyA


作者:冯涛   编辑:冉孟雨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