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教育导报】跳出专业深井谋发展:有为才有位

来源:教育导报 日期:2018/04/28 14:32:00 点击数:
信息员 摄影
部门审核 终审

3月31日,本报刊发了《“尴尬”的心理教师:我该如何站位?——中小学心理教师困惑观察》一文,通过一线采访,呈现了中小学心理教师面临的身份尴尬、角色冲突、专业困惑等问题。顶着“闲职”的帽子不被人理解,职业成就感不突出,待遇地位、评优奖励上呈弱势,专业提升不够。……在瓶颈和压力的交织之下,这一教师群体迫切需要找到一条自我突破之路。

呈现了教师们的困惑之后,记者专访了四川省教科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传星以及四川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学教授宁维卫,两位专家从多个维度解析了困惑的成因和解决的途径。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什么不从德育中单列出来?

刘传星:如果仅从专业性上来考虑这个问题,就会疑惑为什么没有单列出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发展,既要考虑该学科的专业性,又要考虑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专业理念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其他工作区分开来。但考虑到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每所学校的专业心理教师一般是1—2名。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单列出来,在学校推动起来会很困难,容易被边缘化。

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归属于德育体系,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虽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理论基础、具体目标、教育内容、工作原则、教育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两者在育人总目标上一致,在内容上相互交叉,在方法上相互补充。学校育人的总体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不管是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都必须服务于这一总体目标,只是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说德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塑造,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两者需在育人总体目标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记者:职称、待遇等是中小学心理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有好的解决途径吗?

刘传星:当前,中小学心理教师在工作中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在学科地位、职称评审、工资待遇等方面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这些都客观存在。但从近年来的政策导向上讲,我省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其中,对于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给予了特别重视。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实施意见》中,作了特别强调:“专职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我省很多地方学校都在积极探索,也有很多创新做法,在职称评审、示范引领、工资待遇等方面,把专职心理教师看作班主任,与班主任享受同等待遇。但也有学校受制于领导理念等诸多原因,还没有有效落实。

我们也在积极推动这个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今年,计划对部分市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督察,促进问题的解决。在评优激励导向上,将其纳入重要考核指标,比如,从2014年至今,省教科院每年在指导各地争创国家级或省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时,都把“专职心理教师是否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作为重要评审标准之一。

近年来,为解决一线中小学心理教师申报职称难的问题,省教育厅在政治学科中,将心理健康与政治、思想品德、少先队活动课等作为单独学科标示出来,有效解决了心理学教师职称评审时归口不一的难题。同时,中小学职称系列的正高级教师已平等地向广大心理教师开放。2017年,我省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中,共评选出185名正高级教师,其中有两名是心理教师。

记者:不少中小学心理教师常常感到专业知识枯竭,自我提升不够,对此,有什么好的建议和做法吗?

刘传星:心理教师要主动跳出专业看学科,站位于学校发展看学科,也就是说,心理教师应主动思考心理学科如何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可开设考前心理辅导、生命教育、生涯教育等课程,逐步提高学科地位。

心理教师除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外,还应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职业倦怠、人际关系辅导等。同时,应积极对家长给予适当指导,传授一些不同年龄阶段孩子心理特征、规律和亲子互动策略之类的知识和技巧,辅导做好家庭教育,促使家校社形成合力。

原则上,专职心理教师的个别或团体辅导效果等同于学科教师教学业绩。在心理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主张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心理辅导计入工作量,强调心理教师在评优评比、工资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支持心理教师专业发展。

宁维卫:心理教师要成为行动中的研究者,去研究学生出现的现实问题,做岗位中的专家。事实上,中小学心理教师掌握了很多一手材料,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但现实中,心理教师在研究学生问题上发声不够。因此,心理教师要多在实践中去发现学生心理问题的规律和趋势,为该领域的研究作出更多贡献。

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学术组织和在职的专业提升渠道,中小学心理教师要抓住这些机会,努力提升专业水平。学校也要为心理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化,避免心理教师将自己的工作范围局限化。

记者: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工作范畴该如何界定?

刘传星:对于中小学心理教师工作范畴的定位,要立足教育和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注重预防和解决心理行为问题,在应急和突发事件中及时进行危机干预。对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能够及时识别、转介到相关心理诊治部门并记录在案。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心理教师容易把个体心理咨询的边界混淆。在咨询过程中,老师可能花了很多精力在某一个案上,想帮助学生,但超过了自己的工作范畴就要有转介意识,而不是自责,认为自己“不负责”。如果老师长期处于这种困惑下,就会出现心理枯竭。这与心理教师在心理咨询方面的经验有关,年轻的心理教师在咨询方面经验较欠缺,容易把自己过度卷入到某一个案中。

宁维卫:心理教师的工作定位是心理教育,而不是心理咨询。中小学的心理教育不解决临床问题,而且大部分心理教师也不具备临床知识,所以,心理教师要解决的是中小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比如,一个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面临的一些常见问题,与父母沟通的困惑、青春期的情感烦恼等,提倡心理教师发挥课堂的主渠道进行教育。

也有个别心理教师提到,能不能把心理健康课等同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量化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教学,它的教学目标不是为了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通过心理辅导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如果把心理健康教育也作为需要考核量化的学科,就容易以考试为导向,不但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意义。

记者:在学校层面,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该如何建设?

刘传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应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专职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其中,专职心理教师应具有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或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主要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辅导和组织工作;兼职心理教师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须经过一定的专业培训,主要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辅导工作;在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其他学科教师等各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内容,建立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

宁维卫:中小学全体教师都是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每个老师都要学会扮演心理教师的角色。不仅专职人员要归队,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参与其中。只要大家把角色互融进去,就不会认为是角色冲突,而是角色相辅相成。在全员参与的过程中,专职心理教师要主要负责协调工作,与学科老师一起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上,各学科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每位老师都要有意识地去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此外,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心理教师易边缘化的原因也是没有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所以,中小学校长要从顶层设计考虑,从内心改变观念,认真落实国家要求配备的心理教师人员,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每一个成长中的学生。

王铎

来源:《教育导报》2018年第42期(总第3179期) 第2版 (记者 殷樱)

http://jydb.scedumedia.com/DocumentElectronic/doc-5709.html





作者:外宣报道     责任编辑:梁碧波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