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中国交通报】善用科研设备普及交通防灾减灾知识

来源:中国交通报 日期:2023/06/12 08:58:14 点击数:

359369_30f88974-c2e6-4d84-b99a-3f39f7e28ab5.png

开车在隧道遇到火灾,怎样竭尽全力脱险?交通工程面临地震、强风等灾害时,怎样增强交通韧性?随着我国道路交通网络的不断发展,许多线路已经延伸至地质灾害频发区。利用科学研究,保障交通基础设施在建设和运营中的安全至关重要。

在西南交通大学,有一处依托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简称国工中心)建设起来的科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陆地交通防灾减灾科普基地。这里以复杂艰险地质山区铁路、公路等为对象,设置了抗震馆、抗风馆、隧道防灾馆,善用大型科研设备,普及地震灾害、风灾害、山洪泥石流灾害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危害和科学防控策略。

在抗震馆内,科普基地主要开展交通土建基础设施防震减灾科学技术普及。三向六自由度大型地震模拟振动台是最引人注目的“宝贝”之一。160吨的负载能力,使得它能承载建筑、桥梁、隧道、岩土等较大比例的缩尺结构物。再通过地震模拟振动台上下左右前后的“摇摆”,可以还原某次地震灾害,研究这些结构的抗震性能。此外,科普基地制作了许多小型试验模型用于展示各式减隔振支座、阻尼器的耗能原理,并打造了大型智能减隔振房屋,参观者可以体验不同强度地震的威力。体验房运用了减隔震技术,通过支座阻尼器等装置改变了结构的动力性能,同时消散了部分地震的能量。对比按下减隔震开关前后的感受,抗震技术的效果一目了然。

在抗风馆内,科普基地主要开展强风灾害防控技术方面的知识普及。实验室内,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为世界上千米级大跨桥梁、超高建筑结构的抗风设计提供技术支持。科普基地通过开放活动也会邀请公众体验风洞造风,观看不同风速下桥梁、高层结构的振动形态差异。并且还可以学习到研究人员是如何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技术手段实现结构气动性能改善,例如调整桥梁的栏杆透风率、检修车轨道高度及位置、风嘴角度等。

在隧道防灾馆,科普基地还将国工中心在大国工程安全建设中取得的重大科技进步针对性展示,例如大规模隧道群灾变防控、通风照明安全提升、智能化的监控技术,提高对隧道群的监测能力和灾害应对水平。这些技术已在大规模隧道工程中得到应用,有效提升了隧道系统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等。

近年来,科普基地吸引大量大中小学生参观。未来,将继续以科普力量浸润青少年,传播科技成果,树立科学梦想,强化安全意识,掌握应急方法,为我国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储备科技人才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为西南交通大学)

07B20230608C_l_副本.jpg

    来源:中国交通报2023年6月8日07版https://pub.zgjtb.com/jtqg/template/displayTemplate/news/newsDetail/15639/359369.html?isShare=true



信息员:郭欢欣  作者:闻毓民、洪彧、王武斌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