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川观新闻】解码四川高校王牌学科③丨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更好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来源:川观新闻 日期:2023/05/05 09:02:52 点击数:

学科简介


“交通运输工程”是西南交通大学的王牌优势学科。学科包括全部四个二级学科,总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国家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在轮轨系统动力学、高速列车试验、铁道工程、新能源空铁列车等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ESI学科中,学校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7个学科进入ESI 排名全球前1%。


中铁二院规划院的王进勇是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2000级硕士毕业生。“从毕业到现在,我工作了20年。这20年正是中国高铁发展最快、铁路运输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期。我是一名经历者,也是一名见证者。”

王进勇在建设线路的规模、标准、路网运输、旅客需求、车站位置等方面都有所涉猎。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个专业培养的人才相当于整个铁路网络运行的一个“大脑”。

除了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交通运输工程还包含了道路与铁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由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等单位共同建设并由交通运输工程学部统筹管理。

如今,学科发展都取得哪些突破,又将如何发展?川观新闻记者走进西南交通大学,探寻王牌学科的发展之路。

焦点:以引领发展、问题导向开展创新实践

培养出遍布轨道交通的高层次人才

4月28日,记者在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见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学科带头人翟婉明。他正指导学生在实验室测取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验室里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对翟婉明来说是件幸福的事。

翟婉明与学生们在实验室里进行交流与讨论

“高铁梦就是我的‘中国梦’!”多年来,翟婉明和他的团队伴随着中国铁路6次提速而壮大,伴随着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而成长。

“学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是轨道交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翟婉明向记者介绍,学科毕业生中有何华武、卢春房、秦顺全、丁荣军等轨道交通领域两院院士,以及众多奋战在交通强国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大师、劳动模范和青年英才。“我们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助推中国轨道交通实现腾飞,让中国高铁领跑世界。”

对实验室情有独钟的远不止翟婉明。4月22日是周六,这天,彭其渊依旧来到学校忙碌手头的工作。交通运输楼格外安静,彭其渊的身影却在楼中来回穿梭。

上世纪七十年代,彭其渊进入西南交通大学铁道运输系学习。毕业后他留校任教40年,并成为“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交通运输规划”“运输组织优化”“智能交通研究”……这些课题在彭其渊及其团队的带领下不断实现突破,并取得诸多创造性成果。

彭其渊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各学科各专业会结合实际案例、以问题导向开展创新实践。王进勇就常以优秀毕业生、行业前辈的身份回到学校和师弟师妹们交流、切磋。他带着问题和困难来,让大家主动思考,讨论解决方案;带着经验来,告诉大家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诸多要领。

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专业2016级博士生闫旭回忆着课堂上的情景。“原本以为很枯燥的课程,却在老师们案例、经验的结合下,师兄师姐的互动中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连接:服务交通强国建设

围绕轨道交通不断深耕

每天在实验室训练自己的技能,对电脑上的参数不断修改和调试,记录每一次实验的数据……这是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2021级硕士研究生苗堉淏的日常。“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设置的专业课程,不仅让我们打好理论基础,还开拓了创新性视野。”在苗堉淏一次次的操作中,他找到了高速列车动力学的乐趣和意义所在。

“围绕轨道交通不断深耕,科研创新尤为重要。”翟婉明说。在他的课堂上,除了让学生们模拟全真环境的操作流程,还会针对复杂问题给学生们设置难题和关卡,让他们主动进行科研创新。“这是一种更接近现场的操作氛围,学生们专业水平的提升也非常快。”

“沈氏理论”“ 翟(翟婉明)-孙(孙翔)模型”,这些国际上公认的理论体系已成为国内外轨道交通动力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中国高铁速度不断提升的重要理论支撑。学科在轨道交通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也四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在350公里时速的线路上,中国高速列车的舒适性、平稳性在国际上是最高的。”翟婉明对高铁的平稳性赞不绝口。曾经有一个实验作为佐证:在列车高速运动的环境下,车厢内立着的一枚硬币可以保持8分钟不倒。

科研成果的落地远不止于此。2022年10月,一列从成都南站出发驶向雅安站的动车让铁路枢纽环线正式开通公交化运营。铁路环线动车的创新运用,“拉近了”成都主城区与周边城市的距离,也让成都成功打造了一个“轨道上的都市圈”。

时至今日,利用特大枢纽打造公交化系统的方式已不再罕见。“如何利用既有铁路富余运力开行公交化列车,实现铁路与城市系统的深度融合是我们攻克的重要课题之一。”王进勇介绍,目前,我们相继助力成都、重庆、贵阳、海南、青岛等地实现了铁路公交化运营。

过去,在一些关键技术和材料上都需依靠进口。现在,中国高铁已掌握了核心技术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国际上有了重要话语权。“扎根中国大地,引领国内发展,走向世界舞台,建立国际示范。”这是学科总体实力的展现,也是所有师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对话学科带头人

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翟婉明

翟婉明

记者:目前,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在轨道交通领域具有完全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展望未来,要真正把这门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我们要怎样突破学科壁垒、专业藩篱,让优势一直保持下去?

翟婉明:交通运输工程本身就是由多个学科组成,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支撑了它的发展,所以我们说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其他学科的支持。

要想保持世界领先水平,未来就要更加强调多学科融合发展和人才融合培养,更大范围地与其他学校、其他学科进行交流。只有把基础打好,让相关学科集群得以又快又好地发展,才能支撑并推动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朝着更高的目标去迈进,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来源:川观新闻2023年4月28日https://cbgc.scol.com.cn/news/4147074?from=iosapp&app_id=cbgc



信息员:郭欢欣  作者:底伊乐   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