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也是川渝两地政协人新时代赶考路上的一道必答题。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政协围绕中心大局履职尽责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过去3年多时间,川渝两地政协建立协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工作机制,每年联合开展1次重点视察、1次协商议政、1次重点调研活动,并组织两地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共同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交流,积极建言资政,共谋“双圈”未来。
“呼吁共建西部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助推川渝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打造西部开放新高地”“共建世界级先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枢纽节点建设”……住川、住渝全国政协委员们积极为川渝两地党委政府送去“金点子”,转化为一条条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跃升的“金钥匙”。
川渝一盘棋,不仅是新时代赋予两地党政的新任务,也是广大委员履职尽责的新使命。全国两会期间,广大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聚焦“国之大者”建言献策、共话成渝“双圈”美好未来。
完善立体交通网
释放“双圈”辐射带动力
3月初,成渝中线高铁(安岳段)项目总体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成渝中线高铁于去年11月全线开工建设。建成后,成渝“双核”将实现50分钟通达。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的全国交通四极之一,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也是广大西部地区衔接南向通道的必经之路。进一步完善对外通道,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广大西部的辐射带动能力,对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周仲荣建议,进一步完善对外通道,强化成渝“双圈”对广大西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条高铁,就能让川渝石窟文化串珠成链。”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香根·巴登多吉说,成渝中线高铁全面建成通车后,重庆大足到四川安岳只需要十几分钟,将极大方便游客参观大足石刻、安岳石刻,对于打造川渝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对外推广巴蜀文化,打造国际知名文化和旅游线路意义重大。他还建议,要加强公路网建设,加快织密川渝陆路网。
水路方面,涪江双江航电枢纽、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等项目加快建设,以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国家高等级航道为骨架的航道体系基本建成。
“下一步,希望国家支持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向西延伸,加快长江上游川境段航道‘三级升二级’改造,积极推进金沙江下游高等级航道建设。”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小艳呼吁。
航空方面,2022年成都、重庆两地的机场旅客吞吐量、起降架次均位居全国前列,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正加快形成。
“加强产业、创新、公共服务等集群政策支持,做好川渝航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前期准备和申报工作,指导汇聚创新资源,制定产业补链、完链、强链规划,培育引进一批航空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链主’企业、领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实现航空装备制造业产业上中下游、大中小型企业配套发展,以优势产业链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较为完备的川渝航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生态。”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谢商华建议,支持四川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川渝航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生态,实现产业集群发展。今年参加全国两会,谢商华还聚焦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芯片立法等内容撰写了多件提案。
立足科技创新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2年,川渝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消费品产业规模分别达到2.2万亿元、7500亿元、1万亿元和1.48万亿元,共生产汽车318万辆,同比增长17%。这一年,双方优化川渝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累计上云企业超过3500家。加快“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重大场景建设,累计建成川渝间省际高速公路“电走廊”11条、加氢站15座,川渝两地携手补链强链,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加快形成。
“从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提速,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双圈’建设正步入‘快车道’。”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主席张剡认为,成都要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制造业强市建设,推动成都研发优势与重庆制造优势互补,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带动能力,持续推动创新驱动,为建设硬核强劲的现代化成都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成渝两地创新实力最强、产业基础最好、渗透范围最广、经济增长贡献最多的万亿级支柱产业。如何让两地5G产业发展“百花齐放”?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徐玖平建议,由两地政府出面组织行业内优势企业成立中小规模5G企业联盟和5G白盒技术联盟,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交流与合作,以“开放”破除“封锁”,以“开放”促进良性竞争,以“开放”促进5G技术生态的繁荣发展。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关键。近年来,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瞄准基础科研和区域创新突出短板,联合对重大技术难点展开科研攻关。
“要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努力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推动建设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供源动力。”住川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建议,两地高校要主动担当作为,参与到共建西部科学城工作中,为成渝“双圈”发展输送优秀人才。
“国家层面应出台支持西部科学城加快建设的政策措施,支持建设成渝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布局一批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西部科学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科技成果评价等各类科技体制改革试点。”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工商联主席俞建呼吁,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支持川渝两地开展协同攻关。
“应从源头提升可转化科技成果数量及质量,自上而下形成重视科技转化的良好氛围。”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甘华田呼吁,提高发明人在成果转化利益中的比重,赋予成果完成人享有部分或全部成果所有权,确立以保护发明人权益为价值导向的立法观念,以此激励发明人在成果转化方面的积极性。
来源:四川政协报2023年3月5日第二版http://222.209.216.101:8180/html/2023-03/05/content_302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