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
5月14日,在西南交通大学经历两个甲子,迎来建校120周年之际,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本报支持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在蓉举行。作为国内外高校的对话平台,本次论坛聚集了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俄罗斯等中外30多所知名高校的负责人。他们聚焦“数字化时代的大学未来”这一主题,围绕社会转型、大学治理和国际合作等诸多领域展开对话,共同探讨高等教育在数字化社会变革发展中的相关问题。
本版内容由本报记者李晓东、陈旭、危兆盖采访整理
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参与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的专家学者
俄罗斯老师认真辅导中国留学生。资料照片
德国于利希研究所访问西安交大,签署谅解备忘录。资料照片
【综述】
互联网深深地改变着整个世界,也深深地影响着高等教育。信息化、数字化给高等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汹涌的信息化与数字化,高等教育如何应对?这是高等教育管理者、实践者们不断思考的命题。
作为一次国内外高校的对话平台,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聚焦“数字化时代的大学未来”这一主题,凝聚高等教育转型与发展的共识。正如天津大学校长助理胡文平所言:“这个平台让我们彼此分享、彼此欣赏,然后协同发展。”
面对信息挑战,高校须开门办学加快转型
中国高校面临怎样的形势?校长们的共识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现有2550多所高等学校,有3350多万在校大学生,其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另一方面,这些成绩多是在最近这二十年左右的快速发展中形成的,其基础尚为薄弱。正如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所说:“很多学校处在初创期或者正走在从初创期向成熟期过渡的路上。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非常稚嫩的。”面对现在的信息化社会,他提到:“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变化的时代,信息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变化。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办现代化的教育,这是对我们的新挑战。”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深感大学危机,他说:“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到来,整个全球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最显著的一个变化是大学不再是社会的引领者,不再是知识供给的唯一个体,这就给我们大学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
吉林大学副校长郑伟涛说:“数字化时代的的确确给未来中国大学治理带来了变革和机遇。”
面对挑战,王树国的解决之道是:大学必须要摒弃过去的象牙塔思维,打开校门和社会融为一体,知道社会未来的需求所在,并根据社会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办学定位。所以大学未来在21世纪不是闭门大学,而是要和社会融为一体,真正成为社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信息化,开门办学成为高校校长们的共识。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说:“未来大学一定要开放办学,向社会开放,向世界开放。”
对于信息化的挑战,校长们更多地从大学办学的逻辑起点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需用现代信息手段推动高校加快转型。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认为,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变迁和高等教育传统惯性之间形成的“文化时差”,将因技术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而愈演愈烈。高等教育唯有及时调整“文化时差”,才能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他认为,高校要在教育理念、治理结构和教育范式三个方面进行革新和再造,这三方面的再造都是因为数字化而引发的颠覆性的大学革命。
徐飞的观点引来众多校长的高度认同。郑伟涛也认为,信息化时代中国大学应该做到变革和创新,首先就是要实现大学治理观念的转变,将互联网要素融入大学治理改革的全过程。
国际化,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
开门办学,已成为高校校长们的共识。对于如何开门办学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世界各高校行之有效的实践是推动高校的国际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用多种方式的联合办学来适应社会的需求。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徐幼麟说:“教学、研究、创新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大学应该有国际化的视野来实现这三大目标。”
中国高校校长们都在急迫地推动高校的国际化。浙江大学副校长宋永华认为,在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的“双一流”进程中,要实行开放的教育,而开放的教育就是要建设国际化的大学,国际化会对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他说:“国际一流大学一定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学,浙江大学正建设新的国际校区来支撑学校的国际化。”
毋庸讳言,国际化对高校及学生都有重要意义。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副校长Lee Bird认为,“国际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球性的思维,让他们成为全球的领导者。”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通过国际旅行、数字化交流方式让学生真正去世界各地走访来获取信息。该校已同中国高校签署了2+2本科生培养等项目。
此外,加拿大渥太华大学也正加快国际化进程。渥太华大学约10%的在校生为国际学生,学校用英语和法语两种语言教学,有很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在开展。加拿大也正通过奖学金等方式,每年鼓励5万名加拿大学生到国外去学习。
中国高校也正在加快国际化进程。北京交通大学这几年把“引进来”“走出去”结合起来,建立了威海国际化校区、中俄交通学院及国际交流平台,加快了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大连交通大学的探索极具借鉴意义。校长李学伟介绍,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国际化人才基地,与莫斯科国立交通大学等签订了中俄轨道交通学院,共同培养人才。吉林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等高校都纷纷分享自己的国际化经验。
不过,校长们也认识到,国际化也要“坚守初心”“坚持自我”。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认为,与国际合作要选择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性的问题为选题,从而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特别强调要坚守大学之本,让国际化、信息化根植于我们自身的政治文化土壤中。
数字化,推动全球高校合作
在诸多大学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在多元的教学方式中,校长们认为,数字化让不同国家大学生在不同文化间实现有效连接和沟通,是人才培养转型的推动力量。MOOCs(慕课)、Coursera(免费在线课程联盟)等在线教育方式被校长们屡屡提及。
数字化教学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在弥补学生的知识缺口,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作用巨大。俄罗斯乌拉尔国立交通大学副校长Bushuev Sergei以俄罗斯情况为例谈道:俄罗斯有一半以上的成年人正在进行再教育,或者说是第二学位的教育。这些成人学生可以使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费用则更便宜。学校提供的在线课程都来自于俄罗斯的领先大学。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正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让师生寻求到更好的学习方式。副校长Freddy Boey认为,借助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会带给师生更具互动性的、激励性的学习,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以色列理工大学副校长Paul David Feigin在演讲时强调,他们将网上学习以及MOOCs学习的创新作为大学的战略性计划,同时通过这些手段进一步提升与中国进行的教学合作的水平。MOOCs展现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增进才能。
比利时鲁汶大学工学院院长Kris Willems说:“开放性的课程,或者是在线课程,都能对我们的发展产生有益影响。但实际上,在线课程使得高等教育的本质和结构,以及知识产生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们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更高效的学习。”
数字化时代给中国高校带来的是由线性治理为主转向强调网络治理。郑伟涛副校长认为,应将互联网要素融入大学治理改革的全过程,探索基于信息数字技术的大学治理过程公开与协商机制,同时要全面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构筑教育网络与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体系。
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说,今天的课堂已经大大扩展,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堂学习与自主探究,这些都要有机结合起来。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再造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举行揭牌仪式。 资料照片
数字化时代大学解构已经发生,然而建构却远未完成。大学再造,主要将在“理念、治理、范式”三个维度上展开。
一是大学教育理念的再造。谁是教育的主体,这一问题是大学教育的重要问题。当前,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根本命题,把曾经被剥夺、被遗忘、被异化的教育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在学习过程中彰显独立性、自主性和选择性。以学生的什么为中心?是知识,还是能力、人格、价值?答案应该是后者。“价值塑造、人格养成、能力培养、知识探究”四维一体,应成为我们对教育教学本质的新认识。其“新”主要体现为,一是范围更全面,二把“价值塑造”和“人格养成”放在优先位置和中心地位。学习中应注重结果,还是更注重过程?答案仍是后者。未来的学习主要是探索未知的深度学习,学习的“过程价值”远大于作为探索结果的“知识价值”。
二是大学治理结构的再造。数字化时代,大学应加快推进数字校园、智慧大学的建设进程,构建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的内部治理结构。具体而言,在运行决策方面,应以数字化技术重构大学资源管理和调度的校务管理模式,实现信息服务、信息关联、业务协作、数据支持的全时空、全链条整合,运用“数据驱动决策”的全新视角,提高决策绩效和服务水平。在教学管理方面,应借助大数据分析,建立学生从入学、学习、生活、就业与职业发展等过程数据档案,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考核评价以及职业规划等学情数据。
三是大学教育范式的再造。数字化时代,以“学生、学习、学问、学用”为中心的“学的范式”,将开启人类学习的新纪元。大学应加快推进“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移,积极建构基于“学生体验”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在学习空间和平台方面,“学的范式”着力构建“五课堂”。第一课堂,指传统和现行的课堂教育教学;第二课堂指校内课外社团、公益、兴趣小组等各种活动;第三课堂指国内校外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义工等活动;第四课堂指海外游学、访学、留学等海外学习和实习项目;第五课堂指易班(E-class)、MOOCs课程、云学习、翻转课堂等虚拟课堂和网络交互等学习平台。这五个课堂共同构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泛在”课堂,从而实现在线学习与线下学习、自主学习与集体学习、课堂学习与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多元融合。
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国际化发展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工学院学生来西南交大参观访问。资料照片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是中国建设世界高等教育强国与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是一个国家的战略,也是我们发展的一个路径图。如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和国际合作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它使世界一流大学和我们的大学之间建立联系。我们需要共同的协作来教育数字化时代的学生,共同来做研究,召开学术研究会议,参与到国际的主要研究项目当中。要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总体方案》说到两点,一是我们要有世界一流的教师队伍;二是新时期我们要实行开放的教育,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需要更多的开放、更多的协作。
我们要迎接挑战,让学生能在科技方面满足世界各地的需求,包括能源、环境、防恐等方面。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高等教育的模式,不能只是从美国、英国借鉴模式,我们需要有自己自身的创造,创造中国自己的发展道路。到2030年或是本世纪中叶,使中国也能成为一个世界领先的教育大国,中国的大学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
浙江大学在做什么?我们有一个国际化的“4S发展战略”,它有几个内涵,第一是战略性,要让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有更好的发展,我们要追随国家的整体战略;第二是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可持续全面的充沛的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我们国家的战略,也是浙江大学和其他大学需要追寻的国家战略。浙江大学出台了新的国际校区的发展计划,以此为重要平台,进行国际化合作,来推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根植于自身文化土壤坚守大学之本
北京交大威海校区预科班留学生参观孔庙孔府。资料照片
我经常跟清华的学生讲,清华之所以是一所伟大的学校,是因为建校一百年来培育的各类学生能在近现代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有重要或卓越的贡献。这奠定了清华今天的社会声望。我们回顾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核心内容,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是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也是大学的重要特征。
二战之后,美国重构了大学和研究系统,所以有了研究型大学之称谓,有的时候我们还把这类大学称为密集性研究型大学。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学忘记了教育学生的任务,而是更关注学术追求,有些学校甚至不对教师培养学生所付出的心血给予肯定,更多的是以研究机构的属性评价大学。在中国建设一流大学的进程当中,要吸收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和教训,不要迷失自我。
当然,这个问题是一直存在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他的《大学一解》中就提到这个问题,他说大学的功能应该对学生有知、情、智三方面的培养,但是现在的大学只能培养其中之一,大大窄化了大学的内涵。面对大学未来的发展,即使在数字化时代、国际化时代,我们仍然还要思考如何回归大学本意。需要重新定义大学,大学首先是一所教育机构,大学所有的功能都应该围绕着人的教育和培养而展开。当然,大学教育不只是课堂教学,我们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外提供学生足够的思想、道德、操守、身体、心智方面的发展机会,完成由制度到文化的重建,来回归大学之本,来坚守大学之本。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面,我们对学生的支持是基于评价性,肯定他们过去所做出努力,但在让学生面向未来、发掘自我个性方面,还未提供更多更好的机会。
数字化环境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大学的物理化的围墙,给予学生更多的成长性和发展性的支持。对于中国的大学而言,我们需要让所有的学生、年轻人建立起对自身文明的共同认识和自信。
数字时代教育与科研合作路径分享
利兹大学在英国是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也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过去我们鼓励留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今天我们也非常强调这项工作。学校其中一个重要的国际合作就是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办学,主要是进行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如何把这项工作开展起来呢?我们会使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它。
一个跨国际的合作,会有很多的挑战。比如,在学生教育中有语言、文化的差异,还有教学方式的差异。我们鼓励学生参与两国学习工作实践,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当中的创新方式,可以让学生享受到两种教育制度的好处。在研究领域我们尽可能地让两国学生一起,来解决国际性合作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
这样的合作办学在十年前是不太容易实现的,但是现在,能够依靠科技的发展和数字化的发展,如通过网络会议、视频虚拟会议,实现更紧密的国际合作办学。
在研究领域的合作,我们也有很多获得资金的机会,在英国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中国的科技部也提供了这方面的资金支撑。这更有利于实现双博士的学习合作,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国际性交换,以实现新型项目的合作。
西南交通大学与利兹大学利用数字化联合办学,实际上是跨国际学生交换以及教育合作的一个新的例子,它阐释了一种新的合作方式。
来源:光明日报 日期:2016年05月28日 07版 链接: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05/28/nw.D110000gmrb_20160528_6-0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