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的考察环节,嘉宾参观西南交通大学内的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
“我们想详细了解下,这个从研究立项到产业化,花了多少时间?”“除了轨道交通,还有哪些项目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昨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实验室一派热闹,在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的考察环节中,西南交通大学是首个点位,也是唯一一个成都点位。约130名嘉宾走进该实验室,考察参观轨道交通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展,调研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建设情况。
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西南交大从2010年开始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探索与试验,有人将其比喻成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在成都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深入推进的背景下,《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出台,首次明确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
时间不到1年,改革成果初现。预计到今年底,西南交大将至少有10个教授团队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与学校、投资者组建科技型创业公司,目前已有7家注册完毕。
全创专家云集 点赞成都科研成果转化
“我们这一次主要是来交流,看看成都科研成果转化。”走进西南交大轨道交通实验室,一位来自辽宁省科技厅的嘉宾随即拿出手机,拍下了几张照片。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架起一个交流平台,“之前没有了解成都太多,看到这个实验室的场地和数据,能够感受到在国内是一流的。”
以轨道交通实验室为代表,西南交大拥有全球轨道交通领域最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科研基地,学校不断开展高铁、重载、新型城市轨道和高速及超高速高温超导磁悬浮交通的创新研究,在关键、共性与前沿技术实现突破和跨越。今年以来,这些科技成果不断在产业化方面取得进步。
2月26日,成都与西南交通大学、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三方携手将成都打造成为全球轨道交通产业发展高地。成都市与西南交大将依托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实践、推动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申建、共建成都产业技术研究院、推动建设环交大智慧城等项目,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早就听说西南交大轨道交通项目,今天第一次来看,确实很不错。”西安市科技局副局长高继平表示。
试水“三权改革” 知识产权70%归科技人员
据介绍,为了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西南交通大学从2010年开始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探索与试验,其核心是分割现有职务发明专利权给发明人,使职务发明人“晋升”为与学校平等的共同专利权人,将发明人享有的被奖励权升级为知识产权,以产权来激励发明人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所有权’改革是更彻底的‘三权改革’,通过让科技人员占有知识产权的70%比例,实现了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向科技人员的实际让渡,使科技人员成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借力成都全面深化改革东风,西南交大在国内率先开展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出了“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改革新模式。以此为契机,该校100多项职务发明专利完成了分割确权,一批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成果拿到进入市场的“通行证”。
今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印发,在我国首次明确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如今,规定出台不到1年,交大已有超过120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7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成立。而2010年~2012年期间,西南交大只有7项专利转让、许可。
“和成都一样,合肥高校资源丰富,我们将联合中科大等高校,加快科技成果体制机制转化。”安徽省投资集团高级投资经理刘波表示,作为安徽省全面创新改革的试点单位,将加快推动科技项目产业化。
一子激活全盘棋 “环交大智慧城”雏形初具
在西南交通大学周边,金牛区和西南交通大学深入开展校地合作,一个空前规模的创新空间,高智力密集度、高产业附加值、高创新创业活力的“环交大智慧城”已雏形初具。
预计2016年底,西南交大将至少有10个教授团队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与学校、投资者组建科技型创业公司,目前已有7家注册完毕。
“用以机构为中心的创新模式改变为以团队为中心的创新模式,将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计划经济模式改变为市场经济模式,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产生混合所有制公司,混合所有制公司能很好地承担创新主体作用。”西南交大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三权”改革到权属混合所有试点、到校院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区等,高校院所的源头活水逐步汇入地方经济大潮,成都城市发展活力显著提高。
成都分别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南财大、四川农大及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改革试验提升到市校院最高层次共同推进。此外,市政府设立10亿元专项资金,按照“政府引导、资本纽带、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原则,支持高校依托优势学科资源、龙头企业依托行业资源,以校院地协同共建方式,计划3年组建10个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成果转化快速通道。目前,轨道交通、亚信网络安全两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已挂牌成立。
专家共话全创改革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
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中西部都是一流的
“我能深深感受到,成都创新创业氛围非常好,创新创业的精气神非常足”,在首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峰会议上,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博士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她曾参与菁蓉镇创新创业方面的第三方评估,成都的全面创新发展让她印象深刻,“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创新创业氛围会对这座城市的创新创业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都的创新创业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力度、公共服务水平,在中西部都是一流的,这也体现了成都发展的先进理念和治理能力”。
去年8月,四川成为国家布局的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明确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以来,作为核心城市的成都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赢得了高度评价。
罗晖认为,成都不仅创新创业推动力度大、政务服务高效,而且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具有很强的人才优势,“还是西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又宜居,这些都是成都独特的创新创业优势。成都正顺应着创新创业的大势,强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发展,相信未来的发展一定具有广阔的空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研究员陈锐:
打造西三角军民融合共同体
“四川还是聚焦在军民融合这个领域。”陈锐表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是一个第三方评估机构,在他看来,四川、重庆、西安均在尝试军民融合发展,三方可以群策群力,“三者不是竞争关系,应该合力,打造一个西三角军民融合创新的价值共同体。”
如何打造?陈锐以长三角、京津冀为例,“京津冀从形成共识到形成经济带,用了十年时间,四川可以取长补短,总结经验,避免走弯路。”
在陈锐看来,一方面,三方应该建立高层互动机制,“这一次的高峰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是一个启动性质的交流,后边需要形成长效机制。”另一方面,陈锐表示,三方需要把目前的中心问题形成洽谈。在合作方面,对接的不仅仅是项目,还有技术、人才、产业等,“需要找一些突破口,比如航空方面,成都有成飞,西安有西飞,两地可以围绕大飞机、航空产业、航空新材料做大做强,另外,石墨烯等也是三地的一个有合作潜力的产业。”
九洲集团董事长杜力平:
构建军民融合创新平台
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九洲集团针对军工和民用技术相互分离的现状,对军工和民用技术资源进行整合,构建起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核心的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同时在深圳、北京、成都、重庆等地设立技术分中心,形成了军工、民品、军民融合产业互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及四川省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据杜力平介绍,4月26日,九洲集团联合核工业、航空、航天、军工电子等领域的中央在川军工企业、地方军工企业、优势民营企业及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共71家单位,牵头组建了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并担任首届理事长单位。联盟横向贯通社会、经济、国防等领域的各个行业、企业,纵向连接军品、民品科研生产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寓兵于民、寓装于民、寓技于民,提高综合国力、国防实力的平台和载体。”
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副院长王思华:
公司55%股权归科研人员
“科研院所改革,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是‘改制一批’的第一批,这一次建立混合所有制,我们已经迈出步子。”王思华表示,设计院下边有一个公司,目前已经上市,实现科研人员持股55%。
“四川在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正在筹建四川省军民融合推进中心。”王思华介绍,设计院牵头参与工作推进,“我们正在与航天、中电科等共同合作,组建四川省军民融合推进中心,上个星期开了专家会。”
来源:《成都商报》10月31日02版http://e.chengdu.cn/html/2016-10/31/content_578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