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人民网】成都:创新作引擎 加速提档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来源:人民网新闻频道 日期:2016/11/09 10:16:00 点击数:

“去成都,看熊猫、吃火锅、赏川剧。”成都的悠闲,无需赘言。作为四川首位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成都有的不只是悠闲。

拥有31个国际友城、16个外国驻蓉领事机构;全球创交会、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世航会等大型国际会议纷纷落户;洲际定期直飞航线将达19条,一个“15小时交通圈”的国际航线网络正变为现实……成都,已然成为国家向西、向南的开放前沿。

成都国际铁路港。(图片由成都青白江区政府提供)

今年5月,成都成为继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之后第6个国家中心城市。如今,这座城市,正以创新为引擎,加速提档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转化“奇思妙想” 通过科技驱动创新

在成都,那些实验室里的“奇思妙想”正在加速转为生产力。

今年1月19日,西南交通大学(以下称“西南交大”)印发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西南交大九条”,在国内率先进入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无人区,实现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70%的所有权,将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推向了所有权改革的高度。

“2010年到2012年,学校共转让7项专利,收入67万元。而这3年用于专利申请、维持和发放给发明人的金额约600万元。投入很大,产出很小。‘西南交大九条’出台后到现在,已有超过120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涉及7项职务科技成果,已成立7家高科技创业公司。”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说,广大教师对“西南交大九条”的反应是:眼睛一亮,精神一振!

国庆前夕,丁国富教授和他的研发团队还在忙着软件开发。(朱虹 摄)

成都天佑创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西南交大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后,由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丁国富和同校的几位老师联合成立的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立足于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优秀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致力于数字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国庆期间,这家公司的研发团队还在忙着软件开发。“过去,即使成果可以转化,也不敢转化,因为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擅自转化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现在,成果产权明晰了,敢转化了,但还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丁国富说,对于一个职务发明人而言,最无奈的莫过于将科技成果留在纸上,不能为市场所用。

康凯宁说,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就是将职务科技成果由国家所有,改变为国家和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从“国有”到“共同所有”,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三输”局面。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让职务发明人拥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将事后奖励变成事先激励,这有利于激发教授们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真正解放生产力。”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说,目前,成都市金牛区和西南交大正联手打造“环交大智慧城”,旨在通过校地合作,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真正通过“产权驱动创新”路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0月8日,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6-2020年)》。根据这份未来5年成果转移转化“施工图”,四川省将通过推进引领示范、强化财政金融引导等,实现到2020年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0项,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业化服务机构1000家,全省技术合同登记交易额累计2000亿元。

打破盆地桎梏 吸引创业者从“蓉”创业

“毕业后第二年就来了,在这里几乎完成了人生所有大事,如结婚、买房、生小孩,公司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32岁的廖杰,是成都雷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称“雷电科技”)的生产总监,眼前的他有着超越年龄的白发,显露出一份安定和从容。

 

成都雷电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间的一角。(朱虹 摄)

“雷电人是向下求索。求什么呢?把对技术的苛求,当作几十年的发展目标去做。基础打不好,就走不远。因此,在雷电有一种工匠精神的氛围。”雷电科技董事长邓洁茹告诉记者,十年坚持科技创新、坚定理想,雷电科技为突破制约我国信息化装备发展的瓶颈技术做了一些探索性工作,而这些探索成果归功于像廖杰一样的工匠。

“要把生产设备当作艺术品来做。”廖杰说,“在一线工作,除了精湛的技术,还要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不遗余力地去打造,这是匠心。”

迎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成都正彻底打破盆地桎梏。从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到启动实施并升级出台《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制定《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新十条”),出台“成都人才新政十条”等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系列政策,成都,让来到这座城市的创业者,从“蓉”创业,且从容创业。

 

位于成都高新区的中韩创新创业园。(朱虹 摄)

“我们要让韩国企业放心在中国创业。”成都华韩孵化器副总裁许锡彬说,孵化器是中韩创新创业园对外交往的窗口。今年6月以来,中韩创业园已陆续引进11家企业入驻,“这说明了成都美景、美食的吸引力,但真正选择来蓉的真正动力是高新区优厚的创业条件,以及中国市场的吸引力”。

作为最早入驻中韩创业园的企业之一,四川瑞福馨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称“瑞福馨商贸”)致力于引入先进视觉信息技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优势,打造蕴含中国文化特色的未来科技体验项目和儿童游乐场项目。公司董事长王滨说:“成都的创业氛围是吸引韩国企业入驻的关键。”

王滨的观点得到了华韩孵化器韩国支部社长金相日的赞同。

“不能光着眼于沿海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成都造’可以通过陆路发往亚欧其他国家,加上成都自身的环境和经济发展潜力,担当对外交流中心的角色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金相日认为,“随着在蓉创业的政策、生活配套设施的更完善,成都会吸引更多外企的到来。”

延续文创DNA 激发城市文化脉动的生命力

9月,和煦的阳光让成都这座以休闲旅游文化著称的城市格外悠然惬意。

午后,老人们带着孩子悠闲散步;夜晚,体育场里聚集着热爱足球的年轻人……在位于成都贝森北路的西村创意产业园,从隔壁小区几乎一转身就可以迈进园区的竹亭之中。

位于成都市贝森北路的西村创意产业园。(朱虹 摄)

西村创意产业园,这个占地面积近百亩,集复合型办公区、艺术品展览和交易空间、创意企业孵化器等为一体的城市建筑,承载了城市一角的精气神。“西村,更像一个微型社区,从建筑形态到载体价值都更包容,其中30多亩的公共空间是免费向周边社区开放的。”西村招商运营总监杜若希说。

目前,西村70%的空间已完成招商。在这里,一家以连锁咖啡馆经营模式为模板的茶馆,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家茶馆,不论产品陈列还是销售模式,都改变了常规的茶馆范儿。“用萃取咖啡的方式去泡茶,这是文创带来的惊喜。”在杜若希看来,文创绝不局限于文艺,“西村,会给这座城市一段新的记忆。”

在成都,类似西村的园区并不少见。如果说,这些园区释放出了成都文创的新氧气,那么,国庆期间被挤爆的成都博物馆新馆,则从另一个侧面,彰显了成都城市文化脉动的生命力。

据统计,自今年6月开馆以来,成都博物馆新馆的参观人次已超过100万,这在国内博物馆中极为少见,其受欢迎程度远超预想。

在成都博物馆新馆参观的一对老人。(朱虹 摄)

“国家中心城市的文化力量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有效地推动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一文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王业强和胡浩两位专家提到,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对其固有、特有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风貌等进行梳理、挖掘、传承和创新。

成都,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带着创新的DNA。

走进“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展览,成都4500年城市文明史跃然眼前:秦汉时期,成都成为“天府之国” ,“列备五都”,是东方著名的大都市,是当时的漆器、铜器和蜀锦的生产中心,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工艺水平,行销全国甚至境外,其中极具创意、色彩艳丽、纹饰丰富的蜀锦是“高附加值”产品,成为畅销南北丝路的抢手货;唐宋时期,成都有“扬一益二”盛誉,蜀锦产品风靡世界,堪称“世界织锦之都”,同时还是当时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五代时期,中国首个皇家画院在成都诞生;宋代,成都经济持续繁荣,世界上第一张纸币诞生于斯……

“这座城市的文创,是值得夸耀和景仰的。成都文创DNA至少可以追溯到古蜀文明时代,三星堆、金沙遗址青铜面具、黄金面具、太阳神鸟金箔以及大量精致玉器的出土,古蜀人浪漫情怀、艺术想象、精神境界的完美释放,足以表达‘老成都人’的创意、创造、创新意识,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自信和独具匠心的智慧。”成都博物馆馆长王毅认为,先辈们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过,创造了无数奇迹,城市的过去、现在、未来古今相连,只要沿着祖先的追求,传承祖先的智慧,“成都,必定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文创中心。”

“你看到的,是成都无论男女老幼的孜孜以求。这种渴求,正是这座城市的希望之所在!”王毅说。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2016年11月07日

链接:http://sc.people.com.cn/n2/2016/1105/c345509-29260417.html

 

作者:罗昱、高红霞、朱虹                                                                责任编辑:外宣报道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