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发现教育】国际歌德学会主席戈尔茨博士做客西南交大畅论“歌德与魏玛”

来源:发现教育讯 日期:2016/11/15 08:52:00 点击数:

在这个没有PPT等多媒体手段(往往使叙述碎片化),似乎就无法做讲座的时代,戈尔茨博士以其缜密、细致且几乎完全脱稿的演讲方式,让我们重新感受到了传统演讲中的语言和思想的魅力。”在西南交通大学“创源大讲堂”现场,记者听到该校德语系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11月10日晚,国际歌德学会主席、歌德专家约亨·戈尔茨博士(Dr. habil. Jochen Golz)应邀赴西南交通大学, 在外国语学院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歌德与魏玛”(Goethe und Weimar)的讲座。

图为戈尔茨博士在作讲座

戈尔茨在讲座中指出,歌德诞生时的德国是一盘散沙,弹丸之地的魏玛-艾森纳赫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状况极其封闭、落后、狭隘。然而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的歌德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深受启蒙运动影响的青年歌德创作了《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本书信体的小说影响巨大——(歌德听人传说)其中的人物甚至被中国人画到了瓷器上,使他享誉世界。此举立即引起了后来继任魏玛公国大公的卡尔·奥古斯特的赏识。于是歌德应邀移居魏玛,并满怀热情地积极参与了旨在重塑魏玛公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改良活动。“但是由于宫廷内部的一些阻力和技术条件所限,歌德在魏玛任职期间所推行的一系列举措,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距离他的理想还很遥远,并且宫廷生活几乎要窒息了他的艺术创作。”

于是歌德隐姓埋名,避走意大利两年时间,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道路。返回魏玛之后,歌德决意回归自己的本性,只保留自己的文化建设职责,不再参与行政事务,比如致力于建设魏玛的剧院和耶拿大学。逐渐地,歌德和维兰德、赫尔德等文化巨擘在魏玛形成了日益浓厚的人文氛围,他们引荐并吸引了席勒、费希特、谢林等一大批当时的人文知识分子前往魏玛居住,促成了文艺创作和学术活动。戈尔茨表示,正是因为歌德等人的贡献,大学教育、书报出版以及剧院等文化活动在魏玛及临城耶拿的日益繁荣,“特别是魏玛从此一跃成为当时德意志境内重要的文化中心。”

随着歌德与席勒的交往和相得益彰的创作,产生了由他们俩为代表的德语文学中的古典时期。德语文学终于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小的魏玛之所以能成为歌德的第二故乡,使他能在那里安居乐业六十年直至辞世,不仅是因为他在那里遇到了赏识他的君王,获得了优厚的物质待遇,也不仅是因为那里的人文主义精神氛围,而且还因为他找到了一个勤劳贤能的平民女子克里斯汀娜·武尔皮乌斯为生活伴侣——歌德不顾世俗偏见的反对,跟她同居了18年才最终获得了结婚的许可。

席勒死后,歌德遭遇精神危机,倍感孤独,直至终老。戈尔茨接着讲到,但歌德并没有意气消沉,而是不断地探索并研究自然,“从自然中寻获新的精神资源,希求藉此去认识人自身。”随着拿破仑大军横扫欧洲,新的历史语境使歌德跟民族意识勃兴新一代德国人之间产生了隔膜。晚年歌德及其作品对于他们而言,几乎无法理解。何况一贯抱有世界主义心态的歌德对德意志民族之敌拿破仑的崇拜,更是饱受爱国主义者们的非议和咒骂。以至于歌德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代表《浮士德》(第二部)之后,却只能将手稿封存起来,等他去世以后方可出版。不能不提的是,歌德晚年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也常常是人们不断探讨的话题。

通过该讲座,大家对于德国小城魏玛曾在199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欧洲文化名城”的称号这一来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一荣誉,要是没有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两百多年前在那里的文化建构及其丰厚的精神遗产,是不可想象的。”德语系系主任莫光华介绍说,歌德与魏玛的关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文化意蕴,在文学、艺术、哲学乃至科学史上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此外,莫光华教授还透露说,戈尔茨接下来将为该校德语系研究生同学开设一周“歌德抒情诗专题研讨课”。

文章来源:发现教育 2016-11-13 http://www.toutiao.com/i6352354111647646210/

作者:沈彬彬 于俊     责任编辑:外宣报道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