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印发了《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简称“西南交大九条”),在我国首次明确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这项被称为“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的所有权改革。
实行近一年以来,目前进展怎样?有哪些成效?对于创新驱动发展起到什么示范作用?人民网将对此进行深度聚集。
丁国富教授和他的研发团队在忙着软件开发。(朱虹 摄)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了加强科技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探索对科研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等。在这一政策出台之前,在四川成都,西南交大先行先试,实施“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被外界誉为打通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小岗村实验”。
高校科技成果产权的改革,省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相继出台……在四川这片全面创新改革的热土上,正释放着高校科研人员的活力,也将进一步助推四川创新驱动,助力四川经济发展新动力。
西南交大“小岗村实验”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
今年1月19日,西南交大印发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西南交大九条”,在国内率先进入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无人区,实现了职务发明人对职务科技成果70%的所有权,将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推向了所有权改革的高度。
成都天佑创软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西南交大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后,由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丁国富和同校的几位老师联合成立的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立足于自主创新装备制造业领域的优秀工业软件和控制系统,致力于数字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近日,记者走进这家公司,研发团队还在忙着软件开发。“过去,即使成果可以转化,也不敢转化,因为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擅自转化可能涉及国有资产流失。现在,成果产权明晰了,敢转化了,但还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丁国富说,对于一个职务发明人而言,最无奈的莫过于将科技成果留在纸上,不能为市场所用。
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说,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就是将职务科技成果由国家所有,改变为国家和职务发明人共同所有。从“国有”到“共同所有”,彻底改变了过去“教授拿不走股权,学校干不成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得不到科技型企业”的“三输”局面。
他认为,该改革另一个好处是可以让职务发明人有很强的产权预期。“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科研人员,你还只是想发几篇科研论文吗?不会吧,应该还是想让自己的专利真正有些市场价值。”康凯宁认为,如果在科学研究立项阶段就引入市场机制,会增加很多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让职务发明人拥有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将事后奖励变成事先激励,这有利于激发教授们创新创造的积极性,真正解放生产力。”西南交大校长徐飞说,目前,成都市金牛区和西南交大正联手打造“环交大智慧城”,旨在通过校地合作,深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真正通过“产权驱动创新”路径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意见》进一步肯定了我校开展的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徐飞表示,有了政策的保障和支持,将进一步扭转高校科研人员不想转化,不敢转化的局面,也将进一步激发学校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释放他们的活力和热情,也有利于高校在整个社会的创业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政策做后盾 高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 “底气十足”
记者了解到,“西南交大九条”印发以来,短短半年时间已有超过120项职务发明专利分割确权,7家高科技创业公司成立。其中磁浮二代转向架成果转化加速,工程样车已与中车集团大连机车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联合设计,3个月内完成制造,然后转运至国家磁浮中心进行线路试验。 同相供电技术成果转化已签订1个亿合同,明年预计签订3个亿合同。而在2010-2012年3年期间,西南交大只有7项专利得到转化。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里,西南交大科技成果转化成绩斐然。用一子激活全盘棋,记者了解到,西南交大还与四川高校院所共同进行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目前,成都高校院所“三权”改革联盟已成立,联盟分别与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改革试验提升到成都市校院最高层次共同推进。
为什么位于四川的高校敢于率全国之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此背后,离不开四川政策的支持做保障。
早在去年11月,四川省委十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2015省委21号文件)明确指出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明确科技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
而今年6月成都市发布的《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成都新十条”)也提到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借着成都“新十条”的东风,西南交大在科技成果混合制改革路上一路高歌,助力成都打造“世界轨道交通产业之都”。
“‘成都新十条’在全国率先实施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等在内的多项先行先试的改革突破,更大程度打破了束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的制度藩篱。”成都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融入经济发展“主阵地”,力促成都深度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促进经济提质增效。
而随着国家《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四川省《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2015省委21号文件)以及“成都新十条”等的出台,也将让高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 “底气十足”。
成都大学教授王卫长期致力于食品方面的科研,他认为一线的科研人员往往受限于目前的产权归属政策限制,特别是职务发明等技术成果转化效益分配。“目前法人产权改革,科研人员将如虎添翼,激发创业创新的积极性。”王卫谈到,目前学校科技处积极响应科技成果的“高校实验”,密切关注政策走向,进一步探索从教师科研和人才培养指标体系完善,科研管理条例调整,技术成果研发及效益分享放开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助推产权改革的驱动创新。
专家点赞交大“实践” 鼓励科研人员全面参与创新
“四川省虽然高校和科研单位很多,科技成果数量不少,但目前绝大多数科技成果,都躺在书房里睡大觉,进入转化的数量比重很小。如何实现科技成果向经济转化,推动科技人员从研发进入到转化阶段甚至从选题开始就瞄准转化?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认为,关键是要形成一种能够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成果转发的动力机制。“承认科研人员享有其研发成果的一定比例产权,并从一开始的时候就以法律关系确定下来,让科技成果的转化收益与科研人员参与程度挂钩,必将改变科研人员不关心成果转化的现状。”
在盛毅看来,西南交大的实践,就是正视了这一现实,从利益上构建了科研人员收入与成果转化效益之间的关系。盛毅希望西南交大将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提炼成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可向全国推广复制的经验。
“目前,创新驱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释放创新的红利,必须从利益机制上取得突破。”盛毅认为, 四川作为全面创新改革实验的省份,更需要在这方面加快探索,进一步完善利益分享机制,鼓励更多的科研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中,形成科研人员全面参与创新的氛围,为打通经济向科技转化提供经验和示范。
“让科技成果更好的走出论文和实验室,就需要鼓励科技成果的转化。”四川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必要条件,就是要以知识产权奖励的方式,对既有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进行分割确权和共同申请、享有新的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释放高校的创业热情。
文章来源:人民网12月13日http://sc.people.com.cn/n2/2016/1214/c345509-2946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