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有多少种花盛开,女性就可以有多少种美的姿态。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虹选择了男性居多的轨道焊接研究领域,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上用轨道画出了漂亮的弧线,攻坚克难,是聪慧之美;
成都市武侯实验小学“旗袍老师”陈英中,让自己成为了学生心中美的典范,蕙质兰心,是典雅之美;
雅安市石棉县草科乡中心小学校校长梁洪卫,在深山藏乡扎下根来,为乡村孩子提供一流的教育,初心不改,是坚韧之美。
3位女教师各具其美。
亦舒说,美而不自知,才是美的最高境界。所以,今年“三八”,我们特意换一个角度,采访她们身边的人,从旁观者的角度去欣赏这3位女教师的美,也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学生的仰慕、家人的疼惜,以及同事的赞赏。
在青藏高原画出最美弧线
主人公: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戴虹
旁观者:赵艳丽
关系:师生
2016年9月12日,青藏铁路的格尔木至拉萨段换铺无缝线路全线贯通,实现了“千里青藏一根轨”。而在这项艰巨的工程中,有一名女性,她带领团队的焊轨设备和焊接技术支撑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青藏高原画出了一道最美的弧线。她就是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轨道焊接团队带头人戴虹。
“如果要用词来形容戴老师,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赵艳丽说,她是戴虹从教30多年来带过的不多的女研究生之一。
“老师曾跟我笑说,做轨道焊接的99%都是男性,因为对女性来说,确实太苦了。”做焊接试验经常需要搬动钢轨,而一根钢轨动辄就是五六十公斤。
1985年6月,戴虹来到西南交通大学,从事焊接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到校不久,戴虹接到一个课题,帮助成都铁路局做改造进口焊机的分析工作。她才发现,原来国内焊轨厂的钢轨焊接设备全由国外引进,国内技术和设备十分落后。进口设备在实际运用中存在不少问题,看到试验的钢轨堆成小山,戴虹就特别心痛。“老是受制于外国的技术,怎么行?”于是,戴虹把“轨道焊接”作为主攻方向。
至今,赵艳丽还会听团队老师和师兄师姐讲起那时的故事:戴虹带领着团队从成都铁路局焊轨厂进口的 K190钢轨闪光焊机的工艺与质量开始,开展消化、吸收、创新科研试验工作,历时4年,逐渐掌握了钢轨焊接核心技术,完成了控制系统研制,投入生产使用,彻底解决了国外设备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之后,团队开展了闪光焊机的整机研制工作,终于在2004年生产出了性能可媲美进口焊机的国产整机。
赵艳丽曾问过老师,觉得自己做过最有成就感的事是什么?她以为戴虹会说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或是获得重量级的奖项等等,“没想到老师却说,是在青藏高原钢轨现场焊接工程中所有焊头能一次性通过落锤性能检验。”
2003年,戴虹主持一项关键的科技攻关项目,而这个项目必须到现场进行焊接试验。那时,戴虹已经48岁,还患有高血压,整个工地只有她一名女性,去西大滩做试验的时候,她甚至找不到女厕所。
2013年,58岁的戴虹又来到海拔4646米的那曲,探索采用气压焊轨车进行线上焊的施工组织方案。由于青藏线每天都在运行,给予团队试验的只有凌晨4点半到7点半这段时间。21天里,不论什么样的天气,戴虹都会坚持半夜12点出发,到达施工段试验、维修,第二天上午9点才返回基地。
赵艳丽说,他们总喜欢亲切地喊戴老师“戴妈”,即使再累,戴虹总会亲手指导每个学生的论文和毕业设计。赵艳丽总会提醒师弟师妹们,不要晚上发论文给戴虹,“因为老师一定会牺牲休息时间看了回复我们。”
今年,戴虹就要退休了,然而她仍然瞄准高铁线路和重载线路建设与维修工程的焊轨技术难题,全力开展攻关工作。
“老师从来没有因为她的女性身份,在困难面前退缩过,反而总是迎难而上,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戴虹的以身作则,给了赵艳丽莫大的力量,“希望成为像老师一样,有担当的优秀女性。”
来源:教育导报2017年3月9日第4版http://jydb.scedumedia.com/DocumentElectronic/doc-2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