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不穿裤子的问题,你纠结过吗?
衣服的“领”和“袖”是如何演变为“领袖”的?
蜀锦是如何价值千金的?
皇家是如何一步步独占黄袍的?
中华文明的两位圣贤老子和孔子,对中国人的穿衣文化,注入了怎样的哲学理念?
……
你是不是在挠脑袋,都是些什么问题啊?
让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任飞副教授来为你一一解答。
清代龙袍
2017年的春天,继《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如清流般浸润心灵,火爆荧屏之后,央视《百家讲坛》从2月20日至3月6日,播出了15集电视讲座《中国衣裳》。
主讲人、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李任飞副教授,谈衣裳千年之变,究文明百世之源,又俘获了众多观众朋友的心。
李任飞在节目中
荧屏上的李任飞,身着中式服装,一副细框眼镜,发丝微白,侃侃而谈,举手投足尽显儒雅风范。但如果告诉你,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理工男,你会不会感到诧异?
从中学开始,李任飞就是理科“学霸”,本科和硕士在北京交通大学学的无线电通讯,在西南交大任教后,教的是铁路通讯、计算机管理。但当这个理工男迷上了中国服装文化后,自费10多万元买书买古籍,去各地博物馆寻觅资料,费尽心思研究。
如今,他站上央视《百家讲坛》分享感悟,倾情讲述“云想衣裳花想容”背后的故事。
宋高宗皇后
精益求精 一集讲稿反复修改十几次
近日,在成都东门三环外的一间茶室,记者见到了李任飞。黑色的棉布立领衫外,罩着一件黑色翻灰领外套,李任飞本人比电视上显得略微胖些,头发倒是更白了许多。
看着记者有点惊讶的表情,李任飞笑笑,“是不是头发比电视上白多了?”
原来《中国衣裳》的录制是在2016年,那时的李任飞略有白发。“为了十几集的《中国衣裳》录制,把头发又熬白了一半。”
其实,登上央视《百家讲坛》,李任飞已经不是第一次。
2014年夏天,李任飞的系列讲座《名相晏婴》在《百家讲坛》栏目播出以后,反响很好,编导魏学来想继续和李任飞合作。当时有两种选择,一是讲春秋第一相管仲,二是讲中华传统服装。
此前,李任飞对管仲研究已经多年,并长期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巡回讲座,当然是可以讲的。而传统服装文化,李任飞也在西南交大开有课程,自然也可以选择。魏学来认为,“衣食住行”,衣排第一,如果能讲服装,对民族文化的意义太重大了。就这样,李任飞提交了《中国衣裳》主题讲座规划。
令李任飞没想到的是,《中国衣裳》的诞生却是一条极其折腾的路。
首先,写讲稿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难关。几千年穿衣戴帽的学问,可谓头绪纷繁,同时也精彩纷呈。想理一个线条比较困难,每一处取舍都相当痛苦。并且,服装领域的史料多是三言两语,很少有可以支撑40分钟的大故事,因此想讲得起伏跌宕引人入胜,实在太难。
李任飞告诉记者,讲《名相晏婴》的时候,每个月可以写四集讲稿,而到了《中国衣裳》,每个月两集都非常吃力,他的讲稿几乎每一集都被编导打回来五六次,多的十几次。甚至有时离录制还有三天了,讲稿仍然没有通过,还在不断修改。“写到江郎才尽的那种感觉,实在是太痛苦了。”
在央视开始录制节目时,李任飞提前三天就到了北京。为了熟悉讲稿,除了吃饭睡觉,他大多时间都在外面走路。一边走一边给自己讲,在路上比比划划,也不管旁人怎么看。
那几天,他每天都走几十公里,不仅成功“减肥”,还意外地占据了朋友圈的步数榜首。
从2015年写讲稿,到最后2016年11月录制完成,李任飞把头发又熬白了一半。录完节目后,妻子给他开玩笑说,“这回我的噩梦结束了,再也不用半夜被键盘声吵醒了。”
以己之力 传播传统服装的美与魂
虽然为伊消得人憔悴,李任飞还是咬着牙,一定要《中国衣裳》做好。这种坚持,源于他在研究了中国服装的历史演变之后,感到自己有责任传播中国衣裳真正的美和魂。
“服装是穿在身上的文化,但有时候,现代人因为没理解文化,把服装也穿错了。”李任飞举例,现在很多厂商出品了所谓的“超短旗袍”。他认为,中国旗袍本来是以含蓄的方式展示女性之美,而变成超短的样式之后,毁掉了“含蓄”这一核心精神。“这种把脖子封得很严,又把大腿裸露出来的设计,上下身互斥的理念,完全把一个女性的形象扭曲了。”
他曾在一些古装剧中看到,皇帝头上的冕被设计成两头上翘,冕旒高高挂在前额上方,“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款式”。而这样的古装剧热播,会让国民对传统服装的印象更混乱。
“令人忧虑的是,我们曾经是‘衣冠上国’,那些精湛的传统服装文化真的就眼睁睁地看着它在众人追逐商业功利的同时被扭曲变形,一直到被彻底淹没吗?那样的话,我们这一代就是历史罪人。”
苏东坡
观众的评价是最好的解读。
“中国人把天地穿在了身上,把中国哲学穿在身上!推荐同袍们看看,振奋人心!”
“史学融合着文学,已经沁人心脾,竟然嵌入了古代经济学和军事学知识,边听边学,其乐融融!”
“饮食衣冠道学深,贵贱俗雅贯古今。细论精剖说色彩,衣裳法度系经纶。”
李任飞手机里有很多这样的微信、微博留言,“看到这些话,我觉得之前的辛苦都值了!”
探索不休 继续挖掘更多服饰精彩
国内能讲传统服装文化的专家有很多,其中不乏高手。在李任飞看来,自己讲这个话题的优势,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理工科的思维方式,在系统思考和逻辑严密方面有一定优势。
“任何一种服装现象,其实都是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尽管讲的时候因为时间限制不能全面,因此会感觉以偏概全,但思考必须在多个维度上进行,也就包括了生产技术和天文地理。”在这些领域,有着扎实理工基础的李任飞就容易出活儿。
“其实相比起理工我更喜欢文科。”李任飞告诉记者,他中学就喜欢上了古诗词,阅读了大量古文,但父亲希望他能学到有用的技术,最终选择了理科。到西南交大任教,李任飞被分到了运输学院,头三年,他一直在空余时写小说,还给网络小说写评论,在这里寻找文学快乐。
3月7日,《中国衣裳》播完第二天,李任飞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感激高二时期的班主任马天润老师,给了他人生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机会。
1980年冬,马老师要到乡下去做家访,县职工夜校上百名学生的一堂数学课,就交给了李任飞去讲,内容是三角函数的正弦定理。
马老师没有想到,36年后,当年这个胆大的高中生会站在《百家讲坛》,给千万观众讲述中国衣裳的美和魂。节目播出时,马老师即兴作诗:“酌酒听飞讲,黄帝制衣裳,天人律合一,德治身上藏。上下几千年,细微见华章。”
《中国衣裳》的讲座落幕了,李任飞的衣裳情结并没有划上句号。 “中国衣裳是一个巨大话题,我会一直探索,挖掘更多的精彩。”
对话
人生很长,不给自己设置门槛
川报观察记者:看到你在《中国衣裳》里侃侃而谈,始终有个问题挥之不去,一个理工男如何能“半路出家”,转而在人文领域有如此建树?
李任飞:一个人所学所从事的专业,不一定就是自己发展的方向,只要足够喜欢并舍得去投入,把爱好兴趣发展成自己的事业完全可行。大学四年,一二年级主要学的是基础课程,三年级专业课程,四年级一半时间找工作或者考研,所谓的专业不过就是一两年的知识积累。人生很长,两年的大学专业课不是门槛,为了最喜爱的方向,我花二十年应该可以超越这个限制。但大多数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却懒于改变或恐惧改变。
川报观察记者:真正要重新开始一个全新领域的学习,感觉挑战还是很大啊!
李任飞:“在我看来,人的学习动力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了解的动力,你翻翻有关书籍看看就行;第二个层次是运用的动力,这就要求你必须掌握一种方法,你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达到目标。而最难的就是第三个层次,是教的动力,你掌握的方法就不是一种了,你需要了解所有方法,能够给出多解。如果你真正有这个动力了,又有什么学不了呢。当然,就我个人而言,找到自学的自信,让我受益一生。初中时期,我曾经贪玩不爱学习,成绩一度很差,好在及时醒悟,又是抄背教材又是恶补功课,实现了一个差生逆袭。记得1977年冬,那是刚刚初中二年级,为了偷听晚上开班的高考补习课程,在辽宁的大冬天,趴在教室外的窗户一站就是两个小时,真是憋了一股子劲啊! ”
川报观察记者:这也是你被《中国衣裳》折磨这么久,也没有放弃的原因吧?
李任飞:确实,坚持很重要。我始终有个心愿,希望自己的研究,对民族服装创新和发展提供一点思考和借鉴。中国的设计师在模仿西方服装方面下的功夫太多了,希望以后能多往传统服装与现代时尚结合方面多用心。但无论怎样结合和变化,传统服装中的魂要保留。创新应该在充分理解传统服装的核心精神、区分精华和糟粕之后进行。
耗时近三年,最终与观众见面的《中国衣裳》,李任飞的讲述有哪些特别呢?
第一集《初试衣裳》中,李任飞讲到衣裳的起源。中国古代早期最典型的服装形制就是上“衣”下“裳”,所谓下裳就是围裙。
从魏晋墓砖画看早期服装
《周易.系辞》当中有一个交代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由此得来,上衣下裳是由黄帝设计并制作的。“这种设计的创意在于,上衣下裳和天地、乾坤相对应了,体现了天人合一。所以,我们的传统服装,上下分穿其实穿的是哲学。”
第三集《经天纬地》中,李任飞又讲到纺织,“织机上纵向先固定好的经线与横向的纬线交织就成了一块布,而这个思维我们祖先很早就移植到其他领域。”比如在城市建设当中,祖先说:南北之道谓之经,东西之道谓之纬。看看,这个南北东西,不就是把地球的一块区域做纵横切割了吗?后来的东经北纬出现就不奇怪了。
捣练图
来源:川报观察2017年3月16日http://mp.weixin.qq.com/s?=&mid=26500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