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四川日报】成都探索,用实力说话

来源:四川日报 日期:2017/03/17 23:03:00 点击数:

争创,不光要有梦想,还要有底气———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 四川团63名代表联名提出《专利法》修法议案。这一目标直指当下专利成果转化率不高“症结”的议案,立即在其他代表委员中引起热议。

这一议案, 实际来自于两年多来的“成都实践”:发轫于西南交通大学的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在成都配套政策的支持下全面推开, 成都为全国探出了高校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新路径。

这也是成都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个缩影。

争创,成都底气在哪里?


一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探索

2016年12月13日,成都发布政策,明确提出“支持职务发明人与高校院所可约定按不低于7:3的比例共享职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这场发端于西南交大、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成都“小岗村试验”,极大地激活了成都高校院所创新创业的源头活水。

事实上,早从2014年开始,在这方面的探索就已经展开: 当年8月18日,“成都十条”正式提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用于人员激励,这一比例可不少于70%;2016年6月2日,“成都新十条”进一步明确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创新探索还体现在更多领域:2016年9月, 成都正式出台“军民融合十条”, 提出设立军民融合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20亿元;对军民融合企业引进的国际顶尖人才给予300万元一次性补助。

政策利好驱动成都向科技创新“高地”挺进,成都科学城更是其中“制高点”。“包括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等11个校院地合作项目及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已在此汇聚。”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针对今年全国“两会”上“在成都科学城布局以军民融合为特点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张克俭深表赞同:“成都具备很好的基础。”


一个不断孵出经验模式的创新环境

2月14日, 成都科技局发布了最新修订的《成都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不仅仅奖金大幅度提升,奖项也特别新增了自然科学奖、国际科技合作奖等奖项。

新增科技奖项, 是对成都市当前创新生态环境日新月异的主动对接:当前,一个不断孵化经验和模式的创新生态环境正在形成。

发轫于成都高新区的“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 已累计为34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债权融资超过335亿元;为10000余家企业提供投融资增值服务;助推20余家企业改制上市……这一模式今年将在乐山国家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天府新区创新功能区等地示范推广。

而依托“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打造的“创业天府” 云孵化体系, 截至2016年底,已聚集科技型企业25040家、科技服务机构636家、服务产品1787个,创业导师495位, 技术交易额累计1845亿元。

成都知识产权审判庭、“人才新政十条”、“成都人才36条”……推动创新生态环境成长的举措还在不断推出。



来源:四川日报2017年3月17日06版http://epaper.scdaily.cn/shtml/scrb/20170317/158000.shtml


作者:张明海     责任编辑:外宣报道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