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媒体交大 > 正文

成都日报:建设国际化城市,交通是最基础支撑

来源:成都日报 日期:2012/03/07 08:41:22 点击数:

成都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将有力推进成都建设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主枢纽,使成都能更加紧密地融入全球交通大循环。

成都提出的缓堵保畅很有必要。地铁项目集中开工,推动成都构建立体交通体系,不仅能从根本上缓堵,更将为成都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作为一名交通专家,她参与了成都东客站等重点交通项目的规划;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她持续关注着四川省交通建设,她认为,以成都为主枢纽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是国家西部发展战略所需。

昨日,记者在北京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副院长罗霞。 对于我市提出的交通先行战略,罗霞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开通更多国际直达航线,对接世界节点城市

建议1

“成都要构建从地面到空中的对外立体交通网络,这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最基础支撑。”罗霞认为,成都市提出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打造西部交通枢纽主枢纽,将有力提升成都的交通区位优势,加快成都与世界中心城市的对外连接。

“在现代交通方式作用下,时间距离非常影响人的心理距离。”她举了一个例子,以前,她去西欧学习考察,国外的一位朋友问她:成都在中国的哪个区域?成都距离北京、上海有多远?罗霞告诉记者,成都到鹿特丹,其实直线距离是固定的。但是由于过去没有直通航线,欧洲的客人到成都,需要经北京或上海中转,交通距离没有增加,但是时间距离增加了,出行成本也增加了,从而影响了外来投资者、游人对成都的“第一印象”。后来,成都开通至鹿特丹的直飞航线后,她感到很自豪,“我告诉国外的朋友,现在成都可以连接更多的世界节点城市了。”

2007年,省委提出,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经过几年的建设,四川省正从过去更多依靠铁路连接对外交通转变为公路、铁路、航空交通并举,从西部交通末端变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成都作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枢纽,地位很重要,今后更要加大对外交通建设力度。”罗霞认为,成都建设宜居城市,加快国际化进程,吸引更多人投资、居住,必须构建起快速的对外交通连接系统。今后,应该多扩大国际直飞航线,与全球节点城市快速连接,实现物流快捷运输,人员快速到达。

产业和交通同步规划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建议2

“布局产业,交通先行。要通过交通结构调整引领成都产业结构调整。”罗霞告诉记者,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不仅改善了四川省交通状况,还有力加快了四川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去年,罗霞提出了“关于加快我国交通结构调整的提案”,建议将交通结构调整规划纳入“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她认为,加快调整交通结构,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成都要推进“产业倍增”战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质的提升。成都要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缩短与中东部、国外的“经济距离”,全面融入世界生产流通体系,需要构建起从地面到空中的快速、立体交通体系。

罗霞认为,成都在实施“交通先行”战略过程中,要同步引进与交通有关的先进制造业。她举例说,成都在建设地铁1号线时,同步引进了成都南车隧道公司隧道掘进机项目,填补了四川省重型装备产业链空白。

缓堵保畅,需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地铁建设

建议3

2月23日,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和地铁2号线东延线工程的18个地铁站点(位)同时实质性开工。这是成都地铁建设有史以来同时开工点位数量最多的一次。罗霞认为,这是成都交通结构调整的重大举措。“地铁项目集中开工,推动成都构建立体交通体系,不仅能从根本上缓堵,更将为成都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多管齐下,启动了一系列缓堵保畅重大项目。罗霞表示很赞同,“成都提出的缓堵保畅很有必要。如果成都不能四通八达,四川怎么能实现四通八达?”

“成都要实现彻底缓堵,需要推行‘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体系。”罗霞列举了轨道交通的几大优势:保证准点率、运量大、延伸距离长、低碳智能……

轨道交通是衡量国际化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轨道交通运输量大、不堵车的优点,成为市区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际化大城市解决城市交通的重要措施。罗霞认为,成都要建设世界性城市,需要建立起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公共交通方式。“快速的轨道交通等市域内交通系统,将加深外来游客对成都的好感度。”

“我希望,未来成都的交通能更顺畅,有快捷、方便的城市交通系统,让市民出行愉快。”罗霞认为,其实,成都发展轨道交通与发展汽车产业并不矛盾。”轨道等公共交通方便市民平时工作出行,减轻了城市的交通压力。周末,市民可以选择乘坐私家车去郊外休闲,可以刺激消费、拉动旅游经济。 

来源:成都日报3月5日http://www.cdrb.com.cn/html/2012-03/05/content_1520306.htm

作者:陈伟     责任编辑:蔡京君




[西南交通大学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