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高等教育的期待……
大学的优势是理论教学和实验室里能做的实践教学,然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最缺乏的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目前,我国仍是以高校人才培养为主,社会参与人才培养的力度还不够。在这一点上,并不是说社会参与了大学职能,大学职能就会降低;相反,这正好弥补了学校在实践教学、资金上的不足,需要大力加强。我期待,2013年建立起大中型国有企业、大型科研院所广泛参与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企业与大学各有相应的使命。
眼下,许多学校都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试点改革,学生、企业反映效果良好,但是没有政策的支持,最让人担心的是新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可持续。
一些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责任分明。有的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企业必须接收大学生参加实践,无法完成的企业会受到经济、社会责任上的影响;还有一些国家则是以税收减免的形式,给予实践培养做得好的企业一定政策优惠。我国的人才培养不妨参考国外,对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科研院所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确保机制的长久性。
与企业共建培养基地,要避免企业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免费劳动力。如何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也期待各类大学的不同探索。
从我校的开展情况来说,主要有三方面要求:企业的领导层一定要有育人的责任感;企业的文化要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企业里应该建立一支与学校互补的校外兼职导师队伍。总体看来,大学与企业签订协议、培养计划等,必须满足学生从企业实践归来,更能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如何实现培养目标,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期待大学对自身的改革。事实上,大学要做的事情更多。
首先,大学制定培养目标,不能千校一面。一所大学必须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优势学科、历史等因素,发现其最重要的贡献领域。在此基础上,大学要实现培养目标与人才需求的高度契合。一般来说,人才培养有10年左右的发展时间。了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这是大学制定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大学生有效就业之源。
其次,大学确定了全新的培养目标之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考试考核等建设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没有相应的调整,依然是老师“会啥教啥”,培养目标终将成为一堆废纸。
此外,要实现上述的改革,还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热爱教学的师资队伍。改革中的每一个理想,都要通过老师们的教学活动,真正落实到学生当中。期待政策上能够引导更多的老师,尤其是知名教授更多地投入到人才培养中来。